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五六)临证谈越鞠丸
《增评柳选四家医案》脾气素虚,湿郁难化,而木之郁于内者,更不能伸,所以酸水酸味,虽有减时,而灰白之苔,终无化日,无怪乎脉小左弦,脘胁胀痛也。此臌胀之根,毋忽
附子理中汤合二陈汤加川朴、香附、川芎、神曲
诒按:似可参用柴、芍辈,于土中泄木。
上面这个方附子理中汤中有白术,再加香附,川芎和神曲,就用到了越鞠丸里的四味药,没有栀子。
曹仁伯在《增评柳选四家医案》里的原注: 以上越鞠丸证。大约越鞠治无形湿热之痞,从泻心化出,鸡金治有形食积之癖,从陷胸化出。
他在这里提到,越鞠丸是从半夏泻心汤里化出来的,把这两张方子给连起来了,我们把它拆开看,是怎么化出来的。
《增评柳选四家医案》:且如脘痛门中,郁痰作痛,脉数多渴者,用清中蠲痛汤。山栀(姜汁炒),干姜、川芎(童便炒),黄连(姜汁炒)、苍术(童便浸切麻油炒),香附(醋炒),神曲(姜汁炒),橘红、姜、枣。治中脘火郁作痛,发即寒热。中以寒热为主,即越鞠加姜、连、橘、枣。
可知此方治气火湿食血五者之郁,信极妙矣。说者以栀主火,术主湿,香附主气,芎主血,曲主食,分为五郁,似可不必,正如五音必合奏而始和也。
这是曹仁伯用越鞠丸,看来前人对越鞠丸用得还是很多的。并且越鞠丸在临床上经常作为一个中成药古人是经常用的。
在大法上,我们在临床上要从郁治,很多杂病是需要从郁治的,这些方面可能对我们是有用的。
我们从上面看,看得有点蒙,我们来看一则医案,加深理解。
白某,女,42岁。9月17日初诊。近1月余胃痛时发,胃脘痞胀,纳食极少,胸胁胀满,右乳胀痛,大便不调(或秘或泻),睡眠欠佳。语声无力,身体消瘦,面色黄白,郁郁不乐。舌质暗红,舌苔浊腻,脉细弦。
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么一个病人,怎么入手?如果从六经辨证该怎么辨呢?辨到哪条经呢,如果从脏腑辨证,应该辨到哪个脏呢?
证属脾虚肝郁,邪浊中阻。治以祛邪开郁为先。越鞠丸方加减。川芎9g,生苍术12g, 香附12g,栀子12g,淡豆豉12g,焦神曲12g, 炒莱菔子12g,焦山楂12g。4剂水煎服。
这个方在越鞠丸上加了淡豆豉来配栀子,加莱菔子,山楂来配神曲。
9月21日二诊:服上方有效,胸脘稍畅,苔浊有所减轻。上方加姜半夏9g,陈皮9g,7剂水煎服。
这样原方上把半夏和陈皮加进去,差不多就把保和丸合进去了。这样就是越鞠丸合保和丸。
9月28日三诊:胃痛渐缓,纳食渐增,胸胁胀满明显减轻。舌质暗红,舌苔转白,脉细弦。转方以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疏调肝脾,和胃化痰。柴胡9g,当归12g,生白芍12g,姜半夏9g、陈皮12g,茯苓12g,生白术12g,鸡内金12g、枳实9g,竹茹9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10月5日四诊:诸症明显好转,胸乳胁脘舒畅许多,纳食、睡眠均可。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治以逍遥散加减疏调肝脾。柴胡9g,当归12g,生白芍12g,茯苓12g、生白术12g,鸡内金12g,陈皮9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药后诸症俱失,停药。
这个案例,基本上是分作三步走,第一步,越鞠丸,第二步,逍遥散合温胆汤,第三步,逍遥散。
按:本案为郁证无疑。郁证而见体虚,补虚解郁似为正法。然临证当讲究标本先后,如邪实而早用补药,往往正虚不得补,郁滞不得开。
越鞠丸证为邪实郁滞,且中焦升降失常,临证往往见舌苔浊腻。如舌苔薄白甚或薄少,往往并非越鞠丸证,甚或为使用越鞠丸方之禁忌。而逍遥散证为脏虚而郁,临证往往见舌苔薄白。如舌苔浊腻,往往并非逍遥散证,或并非单纯逍遥散证。
《张氏医通》阴虚多火禁用。石顽日: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岂苍术、香附辈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
这里提到了郁证的治疗,郁久耗伤阴血的时候,应该是用逍遥,归脾,而不能用越鞠丸和四七汤。而阴虚多火的病人,往往是舌苔偏少的,这是越鞠丸的禁忌。
无论是阴虚多火还是火邪耗血,除症状脉象外,舌象是很重要的诊察手段,至于脉象,单一湿邪郁滞,既可见“脉无定体”,何况诸邪杂合,且诸邪多少不一,越鞠丸证很难见特有之脉。上案中,先用越鞠丸,接用逍遥散,用方,转方的主要凭据即为舌苔。舌苔由厚腻转为薄腻再转成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