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赢不了努力的人,努力的人赢不了乐在其中的人。

初三学生贾加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但她总是担心有一天会被其他同学超过。她家隔壁住着一个刚上七年级的大哥哥。这位大哥学习成绩还不错,而且从三年级开始,父母就给他上补习班,保证他每次考试都能保持前十。但现在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已经滑落到第20名之外。

结果大哥的妈妈把电视撤了,把电脑扔了,把手机和游戏机都砸了。前几天,我大哥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喊大叫,和他妈吵得很凶。大致内容是: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就一定是个失败无能的家伙吗?

面对这样的老大哥,贾加很担心。她一方面觉得大哥说的对,一方面又觉得好好学习真的很重要。那她要去补习班吗?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特别大,成绩成了评判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去上孩子不感兴趣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成绩。孩子从小就被戴上了高分魔咒,为了一纸分数苦苦挣扎。于是校园里流传着一句可笑的谚语: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子。

湖南邵阳某中学一女生因期中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批评,留下遗言后从五楼教室窗户跳下身亡。山东济南某中学高三学生肖伟被同班男生殴打休克。广东省某中心小学老师经常罚学生抄课文,少则一两次,多则六七次,有时抄到晚上十点才抄完。某私立学校直接在电子屏上“温馨提醒”:我校只招收家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最流行的观念就是“好好学习”。很多家长在上学前就唠叨,要好好学习。他们的孩子上学后,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地教他们“好好学习”。

培养孩子勤于学习是必要的,但要求孩子勤于言语和想法往往是相反的。把“学习”和不舒服的“苦”感联系在一起,会让孩子一想到学习就略微不开心。

逃避苦难,寻求幸福,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孩子。他喜欢感觉“甜”的东西,讨厌感觉“苦”的东西。我们原本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的过程做成了苦馍馍,只把结果想象成遥远而飘渺的甜馅饼。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的“辛苦”,必须建立在他足够的理性和毅力之上。这种理性和毅力,不是所有成年人都具备的,也不是什么都买得起的,更不应该去要求孩子。

为什么学习一定要「苦」?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在快乐中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好。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缺点。

如果孩子真的尽力了,拥有了自己这个年龄应该知道的所有知识,家长就不要对孩子的分数要求太高了。比如孩子最好的成绩只能考上班级第15名,却要求考上前3名,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在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前提下,家长要帮助和引导孩子争取更好的成绩,这才是合理的对待成绩的态度。

如果一定要和孩子谈学习和未来的关系,那就从孩子知道的和感兴趣的东西开始。只要孩子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家长完全可以支持和鼓励。未来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上大有作为的可能性非常高,远远高于自己被迫选择的职业。俗话说,再聪明勤奋的孩子,也不能真正享受。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仅更容易成功,也更快乐。

很多孩子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班级。怎么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说服孩子,得到他们的爱。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很崇拜记者。我特别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媒体人”。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如果我想在我非常喜欢的报纸工作,我必须从名校毕业。我马上查了杂志上提到的几所名校的录取分数线,和我当时的成绩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那段时间,我突然有了学习的动力。好像只要成绩好一点,梦想就离我更近了。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杂志是我妈故意放在我床边的。

很多家长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开心,有的吃有的喝,不需要他做家务。他只需要努力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有什么烦恼和压力?我们说这话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孩子的问题。我们这样做,如果不理解孩子,只会和孩子的心灵产生隔阂。

以考试取得好成绩为例。要了解孩子的身体特点,就要培养孩子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孩子之间难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互相竞争。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孩子应该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人比较。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比我们优秀的人。如果只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只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下去,孩子会觉得无能为力,没有价值。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

其实,在大多数家长狂热追求好成绩的背后,有两个推论:好成绩可以进好大学,好大学可以进好工作,好工作会有好前景;而如果你成绩差,那就意味着你考不上大学,然后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未来。这两个推论其实都是伪命题,我们很容易找到例子推翻。

孩子6岁才会说话,10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你能说他是个差生吗?他的名字叫爱因斯坦。一个孩子高考三年,第一次英语只考了33分。后来他开了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叫“新东方”。他的名字叫余。一个孩子也是高考三年,第一次数学考了1,第二次数学考了19,第三次数学考了79。他的名字叫马云。

这些有针对性的例子并不代表低分的人一定有前途。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把成绩和成长比,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接纳和帮助。不要因为追求成绩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等孩子真正长大了,成绩提高可能就不难了。

朱自清的《儿女》里有一句话,“最近跟平伯聊到我的干儿子,他的回答很精彩。我一直不想比自己差。”可以,只要你不是“比自己差”。教育不是禁锢,而是放手。我们没有权利把孩子塑造成另一个我们,而是引导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