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玩很多小游戏吗?
德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文/沈佳慧
在小K的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一场孩子们既期待又喜爱的活动,叫做“Lesen Nacht”。
阅读之夜?这不是我们以前参加的“晚自习”。晚上在学校好好学习有什么好期待的?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读书夜”应该是“晚自习”,结果却不是这样。孩子之所以期待,是因为当晚要在学校过夜。孩子们想的不是在学校“通宵读书”,而是大家可以一起在学校过夜,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
这个读书夜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五。
这一天,孩子们下午放学回家后,必须在晚上五点半回到学校,带上自己的睡垫、睡袋、小台灯、枕头、被子等。,在教室里找一个自己想睡的地方,自己做好睡垫,放好被褥,然后大家拿着自己的借书证,跟着老师去附近小区的图书馆找一本喜欢的书,带回学校。
晚饭后,“阅读之夜”的活动开始了:每个人都必须先读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然后每个孩子轮流分享自己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和故事大纲。分享完后,打开自己的灯,继续享受阅读的时光,直到上床睡觉。
孩子们通常对这一天的活动非常兴奋。不管他们爱不爱读书,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新鲜有趣的事情。学校通过这样的活动,鼓励孩子读书,激起孩子读书的兴趣,营造这样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体验读书的快乐。学校老师真的很用心。
在台湾省,很多人跟我说,小孩子不喜欢写字。我会问:“那他喜欢读书吗?”答案不一样。台湾省的家长太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求快点“看结果”。但是,大多数家长忘记了,其实写好作文的基础是阅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有成果。
以我们家为例。小K虽然接受的是德语教育,但是三年级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了七八年级的水平。主要是小K的识字是从英语开始的,阅读能力自然也是从英语开始的。
我们并没有要求小K在英语上花很多时间,只是希望他不要忽视了自己在英国努力练习的英语。在德累斯顿这个英语并不普及的城市,我们给小K找了一个家教,这个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周回家和小K“玩”,让他在英国积累的英语能力能够持久。毕竟,英语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交流语言。
导师是个美国人,也是我德语课的同学。她住在我们家附近,所以我请她帮助小K学习英语。当时因为嫁到了德国,一年要去度假两三次,每次持续两周,偶尔还要回美国一个月见家人,所以小K的英语学习进度并不是很快。
除了英语学习中的“听和说”,我们还寻找最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小K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他的英语阅读兴趣。我们想起了在英国时买的一套小书。每本书只有一篇短文,所以我们决定让他通过大声朗读来熟悉英语。如果我们只是让小K自己大声朗读,他可能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即使把书上的句子全部读完,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意思。所以,我们通过让他读一遍,爸爸读一遍,把英语读得像个游戏。
朗读完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小书的内容给他讲了一遍。渐渐的,过了一段时间,小K就可以开始独立阅读这些小书了。在他无聊的时候,他会拿起一本,阅读书中的内容。了解之后,有时候在英语课上,也可以和老师聊聊书。如果你读错了单词,英语老师会纠正它们。慢慢的,小K建立了自己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和信心。
我注意到,在德国,以及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学校和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培养学龄儿童的阅读习惯。所以,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除了家长的细心陪伴和正确引导,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图书馆是许多德国孩子经常去的地方。
在德国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仅是老师或家长一方的责任,也是双方的责任。鼓励但不强迫,引导但不硬性规定的方式,让孩子多接触阅读,每个人都贯彻得很彻底,我印象很深。
记得小K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午休的时候,导师一直给没有每天午睡习惯的孩子读格林童话!这些都是以后理解写作、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如果读书已经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家长就没有必要要求孩子“读书”,因为孩子会在书的世界里找到读书的乐趣。
除了学校图书馆,城市的每个小区域都有图书馆,可以免费借阅各种儿童书籍、绘本、DVD等等。很多学龄前的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也会来到图书馆消磨时间,给孩子读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引导孩子走进书海。
图书馆是许多德国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在我们居住的区域图书馆里,有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座位和空间,让孩子们对这里的阅读环境充满了兴趣和向往。在台湾省,虽然你可以在图书馆找到各种书籍和各种最新信息,但书籍的利用率并没有欧洲图书馆高。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有目的地要求孩子读书,但这实际上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其实读书除了获取知识,也可以只是为了好玩!(只是为了好玩)如何让阅读变得有趣,如何让孩子对书产生兴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
沈家辉
出生于台湾新竹,毕业于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媒体工作。我曾经是一名记者、播音员和玉环电台旅游节目“行走世界的尽头”的主持人。目前全职写作。喜欢旅行,我是一个把旅行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旅行者。我直到有了孩子才开始写作。无论我在哪里,我都很乐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探索新事物。从2004年开始,一家三口在欧洲生活了近6年。在欧洲期间,他们近距离观察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教育现状,在经历和思考的过程中冷静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他们也让孩子在正统的德国教育中,也就是生活教育中,发现更多,学习更多。出版了《韧性:让孩子见见世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