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只会玩游戏,还是只会玩游戏?自我建立
很多家长反映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一直都知道怎么玩游戏。他们才20岁,再这样下去就废了。我们做什么呢
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和焦虑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们冷静下来之后,想想这一现象背后可能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2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种焦虑是属于孩子的还是属于自己的。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他们不会对未来或任何事情感到担忧。
这只是他人生中有参与的一个阶段,但这个阶段,你没那么喜欢。
这个时候,这种焦虑很可能是你自己的。
你怕孩子游戏成瘾影响学习,影响生活;
也许你怕孩子让你丢脸;
家里有个“废物”,老了没什么依靠。
……
综上所述,我担心孩子没有按预期发展,所以焦虑。
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工作,解决问题相对容易。
然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另一种情况:
孩子不太喜欢玩游戏,但除了玩游戏也没什么事可做。
他在其他方面受挫,只把时间花在游戏上。
他只会玩游戏,不仅仅是游戏。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在自我建立上有问题。现在俗称“空心病”
“空心病”一词源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篇题为《空心病与焦虑的时间经济学》的报告。用来形容大学生中“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的现象。
空心症看起来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没有快感。
如果去精神病医院,肯定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是无效的。
这是普遍现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善。这里就不说了。
想了解更多关于“空心症”的内容,可以戳这个链接:个案监督|如果我坠入深渊,你会扶住我吗?
三
自我一般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解释说,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是他对自己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一切与我们周围的其他事物和其他人是不同的。这就是自我,这就是自我意识。这里关于我们自己的一切都是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自我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
自我的萌发在宝宝1~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你会听到他学会对你说“不”。到了青春期,又会爆发(俗称叛逆期)。
就像一个国家现在在争取独立和主权,会和自己的父母对抗。如果它没有赢,它仍然会被它的父母控制。而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孩子,就像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做什么都要受制于人。
具体来说,什么是自我建设?比如独立思考,自主决定能力,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我表达能力。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拥有强大的自我的基础上。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是无法自己做决定的,他必须得到一种代表权威的力量的肯定;
有些事情没有自己的理解,还得问你是不是这样。你需要别人的许可才能做事。
害怕冲突,容易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不善于与人交往;
……
综上所述,很容易呈现出讨好人格的倾向。
四
完全没有自我的孩子是怎么来的?一般都是因为父母管的太多。
控制权分为有形和无形。
有形的,比较暴力的,比如孩子一不听话就被暴打,或者很容易被落下。
软的,比如带着情绪绑架,“我这么做是为你好……”。“我是为你做的...你要懂得感恩。”
还是憋着孩子,“你不如我,就听我的……”“如果你做不好这个,我就自己来……”我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还试图为孩子做一切。
或者和孩子谈太多条件,“你做到了,我就满足你”。我会满足你,当我....属于附条件给予。
隐形的,相对隐蔽的,比如孩子的行为不是你想要的,你不直接口头表达出来。
你什么都没说,只是一副失望/哀叹的表情,或者只是视而不见,冷眼相待。
孩子知道父母有想法,但不知道是什么。
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心里很慌。
好吧,在你的“努力”下,他终于被你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
结果他习惯了父母安排的一切,自主意识没有了,变成了为父母而活。
然后有一天,他跌跌撞撞,他觉得父母的方式行不通。
当他想靠自己改变的时候,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因为他的自我力量很弱,无法支撑。
五
回到开头对现象的讨论。
所以下次你看到你的孩子整天玩游戏,也许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让他玩。
而是和他聊聊玩游戏的经历和他的人生。大致辨别他是单纯处于投资阶段,还是已经走上了空心病的道路。
当你对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不必过于执着于孩子玩游戏这种表面现象了。相反,这是一个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机会。
当你开始意识到问题出在对孩子的控制上,那么你就可以停止担心,专注于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让他去尝试,无条件的支持他,只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去帮助他,就像你一开始教他走路一样。
成为他人生的一座桥,而不是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