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有学者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非军事灾难进行了预警,成为非传统安全理念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非传统安全概念开始逐步出现在各类文献中。庞中英《广义安全、经济安全、合作安全——关于全球变化和安全问题的若干新思考》(《欧洲》1997年第1期)成为关于非传统安全问题较早的研究成果,王逸舟《论综合安全》(《欧洲》1998年第1期)、傅梦孜《从经济安全的角度谈对“非传统安全”的看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3期)是中国较早使用“非传统安全”一词的研究文献。
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提出了全球和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
2002年5月,中国政府向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中方立场文件》,对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进行了诠释,这是较早正式使用“非传统安全”一词的中国政府文件。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成为世界上继“上海公约”之后非传统领域地区合作的又一成功案例。
2002年11月8日,中国***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分析了非传统安全的新情况:“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非传统安全”一词开始出现在党的正式报告中。
2004年9月19日中国***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国防安全”,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了新的概括。
2006年10月11日中国***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了四大安全领域,即“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必须打破地域界限并建立全球性协调一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治理模式。
2011年4月,美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此战略阐述了美国政府意图在现有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身份生态体系”,实现相互信任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2011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全球网络安全峰会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微软公司等于2012年6月***同推出了《面向网络安全的互联网健康发展模式》的全球倡议报告。
2012年5月,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关于提升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指出了三方就应对潜在的大规模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开展合作的重要性,定期会晤机制及三方在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食品安全、临床试验、紧急情况准备与应对、与卫生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性。
2012年6月,中国与阿富汗***同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双方商定加强两国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同打击恐怖主义、非法移民、非法贩运武器和毒品等跨境威胁活动,加强情报交流和边境管控,加强预防传染病、防灾减灾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
2012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指出,在安全领域,以平等和互信为基础开展合作,建立公平有效机制维护***同、平等、不可分割的安全。
2012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同发布了联合宣言,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反恐情报交流和反恐行动协调,开展网络、计算机和信息安全领域合作,扩大边防和执法安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