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现在为大家提供他的评课方法。

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既看学生,也看老师。

看看学生们:

①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②看学生是否体验、感受、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学到了什么。

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

见老师:

(1)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否与学生获得和谐的学习交流。

②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③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④你关注课堂上的生成吗?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否做到科学性、目的性和多样性,从而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把握公开课的评价角度;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宏观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公开课教学和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这样的活动中,除了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和影响,比如对授课老师的教学评价,或者对一个教研组的评价。

1.初级班。教初试班的老师主要是实习老师和这一时期刚从事教学或教学的老师。公开课的目的是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所以评课的概念不能太高,要注重基础。在组织初级班评估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目前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二是因为这些老师普遍可塑性强,接受新事物快,反应灵活,所以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让自己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第三,根据大家的评论,版主要总结积极的方面,重点关注未来的改进措施和实施过程要求,确保自己的改进能够落实。

2.研究类。研究类是以教学问题为主,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要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评价研究型课堂时,讨论要在主持人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上课前,明确说明研究型课堂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意义,让评价者上课时有重点,评课时有核心。第二,要营造一种讨论和讨论问题的氛围。既然是讨论,就应该允许人们发表意见,既然是讨论,就应该提倡相互讨论。主持人在引导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早下结论,因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或影响力,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的人想再谈,使得问题的讨论无法深入,直接影响评课的效果。第三,主持人要对研究和评价做一个简明的总结,包括对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收获和进展,人们对问题有什么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哪一个具有代表性或合理性,对这类问题的教学建议,从而肯定研究课的价值。第四,研究班对于授课的老师来说是有风险的,所以不管效果如何,都要在评价现场给予精神鼓励,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

3.评估类。评价课程的要求、范围、形式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评价高低。根据目前各级优秀课程的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绝对评价,即不限制名额,严格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方案对优秀课程进行评价或评分。这种评价需要每个评价者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考察,做出合理的、有理有据的价值评价,然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结果。评价出来的优秀课程要突出,要有特色,不然还不如空置。二是相对评价,即根据参与课程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评价相应的成绩。这种评价的缺点是容易因意见不合而造成引导错误,要防止评价标准的泛化和不顾及,草率分类。

充分发挥班级评价的激励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虽然是一节课,但教师作为授课者,实际上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和授课者形成了一对评价与被评价的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研工作积极性,展示教师的教研才华。

1.唤醒“胜任内驱力”。一般来说,人们对胜任的工作越来越感兴趣,做得越好,尤其是在工作中经常得到同事的表扬、认可和鼓励,会引发强烈的胜任内驱力,不断进步。评课时要以“讲优点,准确把握缺点”为原则。总结优点,要能合理满足人们对赞美的需求,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增强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同时让他们愿意接受评价者的好建议;再加上对缺点的准确把握,自然会让人信服,双方达到理想的沟通。当然,有时候你会遇到优势少劣势多的班级。评价的时候可以把优点分成小的,表扬他们认真的态度和努力。总之,先让他们得到适当的认可。缺点很多,可以分类集中在要点上,或指出缺点的根源,或鼓励讨论,让主讲人觉得评价切中要害,合情合理。

2.激发“创新内驱力”。当人们在一项活动中获得成功,并引起他人的特别关注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心理上的满足,甚至是骄傲。这种良好的感觉可以激发出强大的内在创新动力,使他们能够设定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追求更好的业绩。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评价者注重“评价特色”和“指出创新”。好老师好班级一般都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评价优势可以对教师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指出特点可以培养他的成就动机,也可以引起其他听者对特点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模仿的心理。

1,教学目标评价

1)教学目标的确定:全面、具体,适合设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导向性。

综合是指可以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具体来说,就是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体现当年、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年龄和认识规律,难度适中。

2)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清晰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紧紧围绕目标,为目标的实现服务。尽快接触重点内容,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巩固和加强重点知识和技能。

2、教材处理的评价

知识传授准确科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精心组织和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调整,丰富和处理教材,重组和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3、教学过程的评价

(1)关于教学思想的设计

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原创性,给学生新鲜感;教学思想的层次和脉络清晰;教学思路的实际操作效果良好。

(2)看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一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和衔接适当。

(一)计算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先松后紧”或“先松后紧”的现象,讲练时间的组合是否合理。

(二)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之间时间分配的计算,要看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否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过少。

(c)计算学生个人活动时间和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布。要看学生的个人活动、集体活动、班级活动分配是否合理,集体活动是否过多,学生自学、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时间是否过少。

(d)计算优差生的活动时间。要看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优等生占用时间是否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是否过少。

(e)非教学时间的计算,要看老师是否脱离教学内容,上课做其他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

1).教学方法因课程、学生和教师自身特点而异。量身定制,灵活使用。

2)面对现实,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永远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课堂思维训练的设计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看教师是否及时、恰当地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电脑、计算机、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1).看黑板:一个好的黑板,首先设计科学合理,根据大纲扣书。其次,言简意赅,富有艺术性。第三,条理分明,字迹工整美观,板绘娴熟。

2)看教学模式: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表情取决于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文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要清晰、开朗、庄重、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融洽。

3)看语言:教学也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晰,讲普通话,要精确简洁,生动形象,催人奋进。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恰当,语速适中,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老师使用教具和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的熟练程度。有些取决于教师是否恰当地把握了实验演示的时机和位置,并照顾到了课堂上的所有学生。课堂演示和实验熟练准确,取得良好效果。

6.学习评价方法指导

(1)要看学习指导的目的和要求是否明确。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和执行。

7.能力训练评估

项目教学中教师能力培养的评价可见于教学过程:

创设良好的问题场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挖掘学生内在因素,引导鼓励;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平时,教会学生多方面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师生关系述评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不能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评估教学效果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匪浅,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达到。

三、40分钟的有效利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上课解决问题,学生负担合理。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什么样的班级才是好班级”的观点,对我们的教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就她所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叶教授说,在一堂课上,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有意义。初步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知识;更进一步,他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向前是指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深造需求;进一步发展,他在学习上越来越积极。她说,只有这样学习,学生才能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时“进来之前和出去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没有改变,那就没有意义。如果上课一切顺利,学生都知道老师说了什么,那你为什么还要再上这门课?换句话说,一个有意义的类首先应该是一个坚实的类。

二是高效。她认为,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表面上看,班上有多少学生上完这门课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等的,难学的;第二是效率水平。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是低效的,或者只对少数学生有效,那么这个班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个学生出生了。叶教授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上,师生要有情感、智慧、思维、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有非常活跃的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阶层可以称之为富人阶层。

4.常态。叶教授说,很多老师深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一旦开始上课,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度准备。老师课前很努力,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他们就用准备好的东西表演,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空间,需要思维的碰撞和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相产生了很多新的知识。她所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课是为了让老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等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无论谁坐在你们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或市长,你们都应该在那里。你是为了孩子和学生而教,而不是为了听众,你应该是‘没有别人’。”她把这种课称为平淡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可以上的课,而不是需要很多人帮忙才能上的课。

五需要改进。她认为,班级不可能完美,完美的班级最容易造假。只要是真的,就会有缺点。上公共课和观摩课都没有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种预设给老师增加了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了很多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并不“出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都是以后要完善的,这样的课叫真正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看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心胸得以开阔,同时也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性过程的全部快乐和智慧体验”。

然而,在教学评价中,一些机械化、模块化、概念化的评价标准往往阻碍了教学的创新和个性发展。那些全面而刻意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有了量化的评价标准表,一个表有几项,包括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每个项目还可以分成几个小项目。这一项有多少分,那一项有多少分,或者按照A、B、C的顺序,评价一节课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之多。为了达到教学表达、语速、板书、时间安排等细节标准,老师们上课忙得筋疲力尽,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发展,也让老师的教学精力牵扯很多。这样的评价标准还会导致误判,即在教学实践中,分数高的课程不一定是好课程,而一些特色鲜明、效果好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却因缺少一个指标而得分低,这样一堂有意义的课就可能被拒之门外。

教学一直主张没有确定的教学方法,允许教师在教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在评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学个性就不应该被那些死的标准和规则所束缚,让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指挥棒转,这样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束缚和压制。为了拿高分,老师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敢如履薄冰,怕落下任何一个细节,忘记哪个知识点,因为所有听课的老师都好像在拿着放大镜听课,想鸡蛋里挑骨头,好在评课的时候说讲师的缺点。这些意见虽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有多少是及时的呢?或者可以说废话很多,因为如果你在备课和上课之前就听了大家的发言,那你根本上不了公开课。原因很简单。你能在35分钟的课上整合所有人的观点吗?

我觉得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老师的教学,那些琐碎的标准应该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不宜细。当然,评估一堂课应该有基本要求,我认为叶澜教授的“五项基本要求”值得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