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创业故事10
故事1:摩托车果汁店
佛山的王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摩托车迷。他原本想到开一家以弘扬“摩托车文化”为主题的果汁店,主要是为了给佛山的摩托车队一个立足之地,同时吸引四面八方爱好相同的“骑士”来交流消费。为了让广大车迷找到归属感,老王果汁店的墙上贴满了各国车队的照片和各种纪念车牌。同时,桌子上还有很多汽车、摩托车爱好者的杂志供他们阅读。王先生的产品售价在5~10元左右,符合当地人的消费水平,所以这家果汁店不仅吸引了摩托迷,也吸引了行人。
故事二:画冰棍棍不赚钱。
谁会在乎一根被丢弃在垃圾桶里吃的冰棍棍?然而,在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家小店里,记者惊奇地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废弃冰棍棍,经过妙手彩绘,竟然变成了诱人的手机链、小挂件和装饰品。它们的价格从15元到80元不等。虽然很贵,但是很多年轻人都捐了钱。画这些冰棍棍的“小鱼”工作室选择的主题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和场景。历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广州小吃系列、豆汁糖葫芦小吃成为冰棍棍上的文化符号,而“同学”系列则以冰棍棍上少男少女的青春形象触动了人们的“同学情结”。
故事三: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23岁的英国女孩丽贝卡(Rebecca)创办了英国第一家个性化报纸“You Reported”有限公司,在这份“私人报纸”中,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刊登的肩负社会公德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的个人新闻。客户不仅可以在报纸上发布姓名等个人信息,还可以将个人新闻故事和照片放在头版。除了圣诞、生日庆典等普通主题,还有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搞笑内容。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吸引年轻人,帮助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可以印刷1万份客户订阅的报纸,月营业额为4.5万英镑。
故事四:“相互求职”带来新商机。
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工作,不惜走遍全国。其中流行一句话:“在家靠朋友,在外靠对方!”“共同的朋友”是一个网络。加入“互友”的人可以为这些异地找工作的大学生安排住宿,帮他们收集各种招聘信息,甚至陪他们去招聘会。如果他们在外地求职,也将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是最新的“互求职”。创办这家网站的哈工大05届毕业生刘柏龙告诉记者,随着“求职互助”概念的流行,网站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注册的共同好友有8000多人,每天有3000多人在线。他开始和一些企业合作招聘,然后向企业收取一些费用来维持网站的运营。
故事五:“托运小屋”淘金校园
小康和小刘是天津某大学的大二学生。前不久,他们在学校贴吧里以“丁”的名义贴出了“寄售小屋”的启事,上面明确写着,学生手中的各种闲置书籍、生活用品,都可以送到“寄售小屋”出售,价格由卖家自己定。交易完成后,他们收取10%的佣金。“目前我们的主要客户是大三大四的学长学姐。他们在学校住久了,身边肯定有很多闲置物品。”小康说,把自己没用的物品转给别人回收,既环保又经济。
故事六:开手机电影,月入三万
手机电影是将电影转换成可以在手机上观看的格式,然后卖给消费者的地方。大学生苏丹晴是个标准的电影爱好者。为了解决她忙到没时间逛电影院,又因为工作忙不容易租到最新电影等问题,她的手机电影吧正式开业了。为了吸引顾客,她把每部电影的价格压得很低。她每拷贝一部片子3块钱,办了月卡,拷贝了20部片子,50块钱。此外,苏尔坦青还通过正规渠道批量购买正版电影碟片,不仅让她拥有了最新最全的电影,还降低了购买成本。她还升级了电脑的硬盘,以存储更多经典电影。此外,她还与婚庆公司合作,将婚礼视频压缩成手机电影,并设置SD卡出租、出售配套电影。
故事7:把孤独变成好生意。
2007年,郭嘉琪坐在台北车站前的星巴克里。所有人都在窗外擦肩而过,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相遇。突然,他好像被苹果打了一下头:如果有一个网站让大家记录今天去了哪里,也许回家上网,会发现下午3点还在同一个地方。一个月后,他开始建立一个虚构的网站。这个名为“地图日记”的网站有点像群博客。它与“谷歌地图”合作,以地图为主轴。网友写日记,根据不同地点放照片。比如你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你的家庭住址,就会出现你家的地图,还会有生活在你身边的网友的文章。不用说,这个网站拉近了城市里冷漠疏远的邻里关系。不到一年的时间,网站每天都有几十万的浏览流量,每月广告收入十几万元。
故事八:定制自己喜欢的手工制品。
在重庆江北观音桥新世界百货二楼的一辆花车前,许多女孩围在一起挑选小饰品。这时,一个大眼睛的女孩正在柜台后面试着穿针。普通的布料和普通的彩线经过她灵巧的双手变得栩栩如生。这里是“猫殿下”完全手工打造的工艺站,这个叫何友芝的姑娘是老板兼业务员。尽管如此,这个小小的手工创作工艺站依然忙碌而繁荣。《猫殿下》里所有的货都是何猷芝和她的几个朋友缝的。不完整的手工缝线可以让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普通顾客只需要直接打电话给何友志,告诉他:我想要一个手工制作的化妆包,希望过几天就能拿到。到了约定的时间,会根据顾客的喜好,把一个特别独特的化妆包送到买家手中,不用去专柜。
故事九:汕头当家快餐店
郑州商人赵最近在郑州东三路开了一家名为“古味多”的馒头快餐店。在古味多店里,记者感受到了一把把馒头的新鲜,它们像汉堡包一样整齐地摆放在食品架上,透过玻璃窗可以直接看到厨师们在工作。据赵市民介绍,杂粮味浓郁的馒头以杂粮为主,有黑米、高粱、胡萝卜、蔬菜等二三十种口味。馒头原料全部按照绿色环保标准采购,很受年轻人欢迎。顾客多为20至40岁。
故事10:成功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1965,一个韩国留学生去剑桥大学读心理学专业。喝下午茶的时候,他经常去学校的咖啡厅或者茶馆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学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容易举重若轻,他们把自己的成功看得很自然,很符合逻辑。时间长了,他发现自己被家里一些成功人士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夸大了自己创业的艰辛,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吓唬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他认为有必要研究一下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1970年,他把成功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读完之后,布雷登教授大为惊讶。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虽然这种现象在东方乃至全世界都很普遍,但之前还没有人大胆提出来研究过。
之后,这本书真的随着韩国经济腾飞了。这本书激励了很多人,只是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疲劳筋骨,饥饿肌肤”,“半夜五点开灯”,“头挂在梁上,荆棘在股上”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对某项事业感兴趣,长期坚持就会成功。正因为上帝给了你时间和智慧,你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件事。后来,这个年轻人也取得了成功。他成为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感受: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中国也有很多人有夸大成功难度的嫌疑。这和小马过河是一样的。可以知道是深是浅。成功没有你想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用心去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