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把儿子亲手做的模型全砸了,儿子痛哭流涕。你怎么看待这位家长的行为?

父子之间发生了争吵。喝了酒的父亲拿起儿子的一个模型砸在地上。儿子忍不住又反驳了几句。父亲很生气,把所有的模型都砸了。儿子崩溃了,哭着说:“我为一切付出了时间、精力和热情,现在却成了残骸。我现在明白了,有些你很看重,付出很多的东西,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垃圾。”

如果仅仅是因为父亲不理解儿子的爱,才在醉酒的冲动下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或许我们还可以认为“都是酒精造成的”。然而,更令人窒息的是,这位父亲第二天竟然对儿子说:“以后你要是敢顶嘴,就继续砸,把你爱的东西都毁掉。”

模型我不知道,但是据说这种拼装的模型和我们常见的手工是不一样的。它的组装拼接过程非常复杂,只要掉到地上就会直接碎成碎片。如果多个这样的模式一起破了,基本没希望挽回了。视频中,地上的碎片,少年的抽泣声,都充满了窒息感。

父亲砸碎了儿子所有的手工模型,儿子得知消息泪流满面。这是孩子和父亲吵架引起的,是因为一些繁琐不愉快的事情引起的。直接反对,父亲在醉酒和愤怒的状态下把孩子所有的模型都砸了。这出现在网络视频的第一幕。模型碎片散落了一地,孩子忍不住哭了,可见儿子有多伤心。他的孩子们对每一个模型都倾注了热情和时间,现在模型的碎片都铺满了地面。

后来父亲并不觉得愧疚,甚至放出狠话,“以后你要是敢顶嘴,就把你爱的东西全毁了。”然后男孩叹了口气,“在他自己眼里很重,在别人眼里却是垃圾。“可见这个男孩是多么的悲伤和情绪化。

也许我们年轻人的爱好不被长辈理解,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和喜欢的权利。长辈破坏孩子爱掌握的东西是无声的家庭冷暴力。

我不认同视频中父亲的行为。虽然孩子顶嘴是孩子的错,但应该用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改变。但是,破坏了孩子那么热爱的东西,是父母的错。孩子应该有喜欢和爱的权利,这样更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不仅事情解决不了,还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

不管这件事是对是错,评论区的“两大阵营”可能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小小年纪经历过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而每一位家长可能都面对过自己孩子的“无奈”,很快引起了人们的讨论,评论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声音。

一方认为这种家长明显不尊重。如果是别人把他手里的酒砸了,不知道这位家长会是什么感受。在学生眼里,这些心爱之物的毁灭可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而且从父亲强调的“顶嘴”问题来看,他的教育观念也有很大问题。想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是靠自己的爱心和智慧,而不是靠让他们不敢说话来获得“权威感”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做过一个比喻:有些人想体验“当皇帝”的感觉,所以他们可以生孩子。有了父母的身份,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但是,对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手工制品都是用父母的钱买的,这些物品往往不便宜。正品款几百元甚至两三千元也很常见。

在经济不独立,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些兴趣爱好上花费大量的零花钱和精力,家长肯定忍了很久。只强调学生“爱”而不考虑现实的评论也是片面的。

玩东西不代表灰心。学生沉迷于兴趣爱好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他们真心感兴趣,愿意为此付出,这可能会发展成学生的精神支柱或者未来的职业生涯。这类学生不会只涉猎自己的喜好,而是会主动花时间深入研究。

只要不过度影响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充分尊重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些当成玩物,可能会抹杀学生的潜力和兴趣。

二是通过投资兴趣爱好来逃避现实中的孤独或挫折。对于一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种情况可能更多。父母总是批评他们不爱学习,喜欢“没用”的东西。

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学生上瘾的根本原因。包括过度偶像化,沉迷网络游戏等。,很少发生在父母重视教育,认真关心学生的家庭。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区分照顾和纵容的关系,严格和严厉的关系。学生时代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有兴趣爱好不是坏事,但是只关注兴趣爱好而不考虑读书肯定是不对的。

家长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还要减少他们过度沉迷的可能性;在管理方法上,也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自己有更明确的目标,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

一方面,中国很多家长很少尊重孩子,很少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地位平等的人来对待。理想的孩子是听话,听话,听话是他小时候听得最多的话。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要听话,父母长辈要求什么你就做什么。另一方面,当父母做错事时,他们很少向孩子道歉。如果他们错了,他们就错了。他们认为向孩子道歉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父母对孩子心爱之物的伤害不亚于毁掉孩子的梦想?看完这个视频,我的心真的很难平静下来。回想小时候和父母吵得最凶的一次,大概是我妈把她好不容易借来的漫画书撕了。那时候我真的是充满了怨恨,甚至发誓要恨我妈一辈子。虽然现在没有怨恨,但我估计这辈子都没忘记这件事。

现在看着视频里地上的玩具碎片,其实更碎的是孩子的心。满地的破玩具背后,其实是满地的心碎。

视频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实在令人不以为然,用别人心爱的东西作为“威胁”,逼迫孩子妥协。这种教育很像小时候教育孩子:“不听话就把你的零食给别的孩子。”

虽然这样的威胁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叛逆期,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教育背后,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有的家长想:没有这个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让孩子听话吗?但实际上,父母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降低冲突的概率,沟通也不是简单的让孩子“听话”那么简单。

只有通过适当的沟通,双方才能各得其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压制暴力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真的不建议用暴力来压制暴力。

结论:很多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得最重。其实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试卷,还有很多方面。相比学校,家庭教育可能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其实每个家长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这需要学生理解。但是,家长也需要学习和进步,这样才能更了解孩子,更懂教育,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