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艺术家的游戏是最好的艺术启蒙。
这是艺术吗?不,艺术不是这样的,艺术启蒙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也是《这不是艺术书》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它让孩子从绘画、色彩、造型等七个方面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画”、“剪”、“拼”的游戏中爱上艺术。
其作者马里恩·杜查斯是英国黄铅笔创意奖和大英博物馆插画奖的获得者。她的设计也出现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成立50周年的邮票上。我们可以说《这不是艺术书》是顶级艺术家给孩子的艺术启蒙书。
《这不是一本美术书》,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创作的丰富素材,我们的孩子会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触摸、看到、闻到来理解这些素材,从而使他们的感知更加敏锐;在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他的实践能力和表现审美力得到了提高,凸显了材料作为艺术作品灵魂载体的重要作用。
在书中,我们找不到艺术家的专业讲座。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和孩子的各种玩耍,以及玩耍时的一些小提醒或建议,让孩子玩得更开心。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中有一段话:
但在艺术启蒙中,无论是课程还是教材,甚至通过模仿的手段,“作品”都呈现出好看的效果。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孩子缺乏与纸笔相处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而《这不是美术书》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释放了孩子想画画、会画画的天性,让他们体验到沉浸其中的快乐。
例如,在底部画一条线,
它通过问孩子们“你能用线画一幅画吗?”,孩子也会跃跃欲试。这时候“画画时千万不要离开纸”的善意提醒,会让孩子用行动来证明“我能行”。
在目标设计上,遵循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规律,在“跳与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儿童的自由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它没有根据结果要求什么,而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画一幅画。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愉快地“想画就画”,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在探索中体验“创造”,没有了“模仿”的难度,提高了“创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这不是书》总是以游戏的形式吸引着孩子们。
例如,在铅笔拓印中,
是不是所有妈妈小时候都玩搓衣游戏?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和我的朋友一起玩。当时我手里拿着一把五分钱的钢铲。我忍不住拿出来又看了一遍。不知道小伙伴提出了打印的想法。于是,铅笔搓、粉笔搓、蜡笔搓等五颜六色的五分钱硬币出现在我们的书本上。在这种自萌的拓片中,我们找到了乐趣。后来,
当我发现这也是一种艺术启蒙的形式时,我不禁产生了写作的冲动,这可能就是过程的效果。
这不是美术书,为了让拓印更容易,给出一个小建议“用胶带固定”;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视觉美感,我们还增加了鱼和鸟等拓片框...流程的简化,操作的美化,让孩子们玩得兴致勃勃。
另一个例子是3D假手。
也很好玩。先画出手的轮廓,然后用毡尖笔从左到右画一条直线,再在手的轮廓处画一条曲线。
色彩在艺术启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以色彩为例来看它的系统性,用色环的指导来看色彩——原色、二次色、复合色,它们是艺术启蒙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混合原色来混合二次色;认识互补色,用互补色画物体;并借助色彩;用色彩来表达感情,即冷暖色调的理解;试着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建立色彩理解系统,逐步了解色彩运用的规律,使幼儿的形象思维、感知能力、个人创造力和审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这不是美术书》通过50多种引领性的美术活动,利用铅笔、纸张等一系列简单的材料,“在“玩”中呈现造型艺术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领域和技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美术”中跟随艺术家,在游戏中进行艺术启蒙。
艺术启蒙的关键不在于孩子们生产的成品数量,而在于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以及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这些都在这本不是艺术的书里。如果没有美术基础,也不要慌。那些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步骤,让每一位母亲都能够在书籍的指引下完成对孩子的艺术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