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成长。
张先生是一位中年富翁。90年代初,他下岗了,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店。他用了三年的时间,慢慢从一个零售店走向一个小超市。后来他和朋友在新疆开了一段时间超市。超市让张先生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2002年,他回到北京,正好赶上房价上涨。他做建材生意起家,如今也是身价千万的老板。但张先生确实问了:为什么钱赚多了他一点都不开心?
为什么有钱人不幸福?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心智模型问题。在《金钱心理学》一书中,我们谈到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金钱与幸福的相关度约为0.25”的结论。也就是说,钱和幸福不是成正比的,钱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没钱的人不一定不幸福。关键是看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上述案例中,张先生最初的心理模型是,为了获得幸福,他必须更加努力地赚钱。后来张先生生病了,因为他太累了,没法赚钱。躺在病床上,他以为已经没有人了,那他要钱干什么?后来我让我哥打理生意,让我朋友帮我在海边租了一套房子,和家人一起住在那里。每天的生活就是晒太阳,发呆,买菜回家给家人做饭,陪家人。一年过去了,我久违的快乐又回来了。
是什么造就了幸福的生活?哈佛7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良好亲密的关系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在思考中拆墙》这本书明确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不要被成功的理论所迷惑。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没有人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假设每个人赚5000万,赚5亿就是成功的。当大家都赚5亿的时候,只有赚50亿才算成功吗?如果以赚多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个标准很难界定。
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如果我们要修车,你会坚持用扳手而不是螺丝刀吗?事实上,我们既可以用扳手也可以用螺丝刀。关键是要把车修好。
释迦牟尼放弃皇位,坚持智慧;鲁迅放弃医学,坚持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律,但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地放弃投资,用更好的方式。他们坚持结果,放弃方式。
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我们既需要坚持的勇气,也需要放弃的勇气。坚持或者放弃都是实现目标背后价值的手段,看清成功背后是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如何定义成功?有人说成功就是赚了654.38+00万。10万元是成功的好标志之一,但不一定是成功本身。赚10万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买房买车,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最终目标是成功。
也就是说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会比赚10万更成功?因为这个目标比较容易实现。
当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无法控制的焦虑,一种得到之前恐惧,得到之后空虚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所以我们总是抬头看,从来不关注窗边的风景。
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心里,才能真正得到自己能掌控的幸福,才能得到自己一直过的幸福生活。我们可以坐在窗边安心看风景然后更快上楼。
就像《追捕海蓓娜斯》一样,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子:“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捍卫它。别人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就想告诉你,你也不行。如果你想要什么,你就得去争取。”
如果我们有梦想,那就捍卫它;如果我们有目标,那就努力去实现吧。加油,当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没必要羡慕走得高的人,也没必要鄙视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不是人生的高度,而是人生的速度。这一刻成功就在我们脚下,成功越来越近。
成功是一场集体游戏。成功的标准是社会评价的,标准是单一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成功的,永远不可能,更不用说结果的对比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生来都不一样。如何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我们的成功?
所以,成功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出路。比较的结果,成功的永远是少数,达不到大多数人的一个社会标准。作为集体游戏,成功永远是少数人笑,多数人哭。
杨澜说,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
什么是成长?那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衡量,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知道我们内心会成长成什么样。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成为最适合自己的人,我们也拥有所有关于这样成长的资源。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让价格帮我们做价值判断。代价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狭窄,无路可走,无法突破。让我们从站着走路到跪着获得。
物价让孩子爬到高分,年轻人爬到涨工资,女人爬到中年富翁,梦想家爬到房奴。我们在无限可能中挤在别人画的路径里,还觉得理直气壮。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希望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我们能努力推倒心中的那堵墙,在残酷的世界里打开一点光,愉悦的进入,前行,成长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