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小游戏贴在MP3上就不能玩了?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理念相似、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异类。如果你想和善良大方的人交朋友,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所有的想法最终都会回到你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谛。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推别人;你想怎么活,你以为别人也会想活;如果你不想让别人对待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站起来理解,我也会帮助别人站起来理解。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己及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中国民间常说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的人对别人的看法那么好?

真正的原因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获得一种人格;播种一种人格,你将获得一种命运;播种一件好事,你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播种邪恶的行为,你将得到一个坏的结果。

你有权利不公平地对待别人,但你的不公平态度会让你“自食其果”。而且,更进一步,你释放的每一个思想的后果,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别人的所有行为和想法都是通过自我暗示的原理记录在你的潜意识里的,这些行为和想法的性质会修改你自己的性格,而你的性格就相当于一个磁场,把和你性格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的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文明人是不容易的。正因为这是一个很高很难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总是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出现过很多先贤,推己及人。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典范。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娶了土山石的一个姑娘。当他想到有人被淹死时,他的内心就像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和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带领27万防汛群众日夜开展抗洪救灾工作。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13年的战斗,疏浚了九条大河,洪水入海,消除了洪水,成就了千古不朽的丰功伟绩。之后有一首民谣叫《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致力于为民解难。

实地观察和调查,团结勤奋听取意见。

3.过屋不入,废寝忘食。

河道疏浚,洪水被摧毁,所有人都乐于灌溉农田。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我一定比禹干得好。只要我疏通河道,让洪水流向邻国,岂不是轻松很多?孟子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如果把邻国作为集水地,洪水会倒流,造成更大的灾难。有仁心的人不会这么做。这就是“以邻为壑”这个成语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水利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到别人。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错误观念是不可避免的。大禹治水通海,虽然辛苦,但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难,也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难。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和效仿。

“设身处地”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总部里,挂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人类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话:“人和万物繁荣”。他人的良好言行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愿所有炎黄子孙时时处处推己及人,让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芬芳。这一点的普及对整个社会意义重大,从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全球的和谐与辉煌。

中国另一位伟大的圣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经典也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是在教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就像官场上说的:“马克思主义给人,自由主义给自己。”这对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只有坏处。

一般情况下,别人不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你讨厌的,别人可能会讨厌;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可以说别人是被迫和我们一样的。

无名氏买了一件时髦的外套。她回去后对着镜子看了很久,发现自己的肤色不适合这件衣服,于是无名氏坚持把买的衣服卖给朋友。我朋友一直不符合无名氏的审美,她也确实觉得那件衣服不符合她的气质,所以拒绝了。无名氏想尽一切办法从他朋友那里得到这件衣服。两人最终不欢而散,一对好朋友因为一件衣服而分道扬镳。

别人骂你,你会不高兴,不要随便骂人;你不想被骗,所以最好不要骗别人;你讨厌别人在背后对你指手画脚,所以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说别人的闲话。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色和立场去理解和对待他人,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人们习惯于把沟通中的矛盾归咎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自然很难达成相互理解,因为人们习惯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富勒说:“向别人扔脏东西的人,使自己最脏。”

千百年来,人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直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何对待别人,无论你种下善因还是恶因,你强加给别人的都是你自己的喜或恶,最终都会报应到你身上。

你可以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被别人强加了他们的喜好。虽然你觉得不舒服,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沃尔夫和裴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偷鸡摸鸭,于是就有了勾结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偷了一个农民的鸡。喜欢喝鸡血的狼建议喜欢吃肉的狼也喝鸡血。狼和狼不高兴了,大吵一架,分道扬镳。

其实只要学会“角色互换”,就能很好地解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

所谓“角色互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作为主体的自我作为客体来审视和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公平地理解他人,客观地对待自己。

一个人在酒店当服务员,总觉得来吃饭的人对他吹毛求疵,真的很难伺候;但如果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去餐厅,他会认为服务员作为顾客不够尽责。这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的结果。

一个人对待上级的命令,可能会觉得上级不了解情况,不理解群众的困难,但对待下属,往往是站在领导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下属应该服从自己的意愿。这正是因为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

角色互换的作用可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人际交往中的角色互换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才能合理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有些人经常觉得自己很聪明,喜欢说别人的一些行为。"如果我是他,我绝不会那样做。"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有三种可能:

1.他确实比别人优秀,但不一定不如别人。

他喜欢“事后诸葛亮”,属于“马后炮”。只有别人的行动取得成效,他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没有考虑到对方的处境。把自己放在一边可能不如别人。

只有意识到别人的难处,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提高沟通效果。

角色互换的第二个方面是以对象是我的态度对待他人。当你做出某种行为或者对别人表达某种态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能会对对方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如果会给对方造成痛苦,就要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角色互换可以让你体会到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的感受,防止做出伤害对方感情的举动。

与人交往要有豁达和耐心的心理素质。有些人心胸狭窄,报复心强,或者用恶意的玩笑捉弄别人,散布谎言伤害别人。结果是既害人又孤立自己。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以礼待人,在日常交往中信守承诺。如果和别人有矛盾,首先要检讨自己,多为对方考虑。对人谦逊有礼,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做到“通情达理,令人愉快”。这样你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