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的围棋是怎样的?

在清代康熙年间,浙江海宁有个酷爱下围棋的人,他姓范,名叫范禄。范禄整日痴迷围棋,只可惜他的围棋棋艺始终不高。有一天,范禄在家中与朋友下棋,他3岁的儿子范西屏在一旁指手画脚,儿子总是望着棋盘牙牙学语。范禄看见幼小的儿子也喜欢围

棋,非常高兴,他便把自己围棋的嗜好传给了儿子。

范禄知道自己围棋天赋不行,他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范西屏身上。范禄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他当下决定带范西屏去拜乡里的围棋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很快,范西屏的棋艺日见长进。

不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范西屏了。范禄又送他去拜山阴县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范西屏有这位名师指点,他的长进更快了,由于他的天赋和刻苦,12岁的范西屏已经可以和老师俞长侯齐名了。

3年后,范西屏学有所成,他已经战胜了自己的老师。范西屏与俞长侯连下了10局,俞长侯已经完全不能招架学生范西屏的凌厉攻势,10局都败在他手上了。从此,俞长侯隐退棋坛,再不跟任何人下棋。

范西屏16岁时,就成了闻名天下的国手。又过了两年,当范西屏笑傲棋坛的时候,全国能与范西屏在围棋上抗衡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与范西屏同属“四大家”的施襄夏。不过,施襄夏是思考派的,他的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当两人对弈时,施襄夏常常锁眉沉思,他总是半天下不了一个棋子。

反观范西屏就轻松自在得多,范西屏似乎完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他应子之后,知道施襄夏这次要考虑很久,就去床榻上睡觉了。

有一回范西屏与施襄夏对局,范西屏的局势十分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范西屏必输无疑,已经毫无得胜希望了。

范西屏仍然沉着冷静,只思考片刻便下了一子。果然这一子令范西屏的局势柳暗花明,满盘的死棋竟然活了,施襄夏称赞不已,一旁观棋的人也是连连惊叹。

在乾隆四年时,二人受到当湖文人张永年的邀请,前往教授他棋艺。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西屏与施襄夏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

“当湖十局”下得极是惊心动魄,这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

他们的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全国能与他们对弈的人寥若晨星,一般的高手必须要二人让子后才可开局,足可见范西屏和施襄夏的厉害之处。

关于范西屏让子对弈,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据说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但这二人都不是范西屏的对手。

有一天,范西屏来到豫园,他见有人对弈便停住了脚步。他看了一会,见客方要输便好心给客方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西屏说:“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

范西屏笑了笑,他从怀里取出4锭银子,对众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谁来和我对弈一局?”

一旁的人看到这么多银子,他们想范西屏如此有钱,想来棋艺肯定不行。于是众人纷纷争先恐后要和范西屏对弈。

范西屏接着说:“我下棋不怕别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我如果输了,这银子你们拿去分吧!”

众人一阵哂笑。但他们很快就不敢笑了。众人一连输了5局,每次棋没下到棋盘的三分之一,与范西屏对弈的棋手就已经手足无措了,即使群策群力,众人一起想办法抗衡范西屏都总是败得一塌糊涂。

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棋手宫加录,宫加录赶到后,范西屏坦然自若,许诺让他3子与他下了一局,宫加录很快就输了。范西屏再让子,宫加录还是输了。大家顿时傻了眼,又不得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

倪克让闻风而至,马上就认出来了。倪克让二话没说,上前伸手弄乱了棋盘,他告诉众人:“这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范西屏范先生,你们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呀!”

众人大为震惊,他们纷纷上前向范西屏认错,责怪自己有眼不识泰山。范西屏来上海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授课。

范西屏的棋风非常灵活,他不是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去考虑。范西屏具体手法也是时时转换,这种多变的手法令不少棋手心悦诚服,因此他们给范西屏评价甚高。

范西屏不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他通过自己的领悟,也对围棋有所创见和发展。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里就停止了,他认为围棋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通过范西屏的几个小故事,可知元明清三代,我国的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元明清围棋的发展,重点表现就是明清时期流派纷起和围棋在民间的传播。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棋坛上形成了3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永嘉人鲍一中为首,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新安人程汝亮为首,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北京人颜伦、李釜为首的京师派。

这三派风格各异,他们在布局攻守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当时的名手。在围棋三大流派的带动下,长期为宫廷贵族和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发展起来了。

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明代文人林应龙著《适情录》、明代文学家许谷著《石室仙机》等20余种围棋谱,都是当时颇有价值的著述,从这些棋谱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围棋技艺及理论发展的情况。

清代,满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清代名手辈出,棋苑也是空前繁盛。而在清初,就已经有了一大批名手,以过伯龄、盛大有、吴瑞澄最为出名。

尤其是清代文人过伯龄所著《四子谱》二卷,他根据明代旧谱的招法加以变化,又详加注解,使《四子谱》成为围棋书籍中不朽的杰作。

在元明清时期,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文化竞技活动。

与象棋不同,围棋承载了更多的我国文化和艺术的思维。象棋的艺术性不如围棋,所以围棋被列为“琴、棋、书、画”我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是有其原因的。

我国的传统艺术重在审美,围棋和音乐、绘画、书法一样,都能给人一种美感。围棋无论是棋具还是棋势、棋理、棋境,都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美感在其中。

由于我国特有的文化色彩,围棋从一开始就带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既是一种智慧游戏,又是一种修身养性和怡情悟道的工具。

元明清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但围棋具有的某些中国式的色彩仍然无法抹去。

围棋在元清明的蓬勃发展,也对棋手智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具体来说,围棋的棋盘看似很小,但其实很大,它包容了太多智慧。如果棋手思路太窄,想得太少,或者只看眼前一着棋,没有想到整体,都是不能赢棋的。

因此,在行棋过程中要通过招数思路来解决问题。比如弃子,棋手们利用丢几个子来达到局面领先的目的。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全局观,在围棋中有全局观是赢棋的必要条件。

说到这,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引出了,就是围棋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围棋可以锻炼心理承受力,在处于劣势时,棋手会不断拼搏,想反败为胜。当然总会有输赢,再厉害的棋手也不一定每次都是赢家,这都是正常的,虽然围棋只是一种游戏或竞技,但是由围棋引起的关于围棋与我国传统文化、围棋与为人处世,以及关于围棋的其他方方面面的思考却永无止境。因此,围棋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