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我相信很少听到自我归因这个词。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汇。自我归因是一个人面对失败时应有的态度。因为现在的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了,面对失败可能会无所适从,所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很有必要。让我们来看看吧。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1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呼吁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归因风格,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风格,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很悲观。他们的父母想改变他们的性格。于是他把乐观的孩子锁在满是马粪的房间里,把悲观的孩子锁在满是漂亮玩具的房间里。等了一个小时后,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家的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擦着鼻子和眼泪。他很难过。原来他是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被父母骂。

当我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个乐观的孩子正兴奋地用小铲子把马粪挖出来,不停地往门外铲。看到他们的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奇迹一样哭了:“你看这里全是马粪,附近一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为它清理一个干净的地方!”!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到就任总统。

心理学家在研究上述类似问题时发现,人的稳定情绪和态度,大多是由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决定的。归因仅仅意味着把失败和成功归因于某种原因。

外部归因表明,遭受失败时,首先要寻找外部因素,如环境不好、运气不好等,推卸自己的责任;向内归因是在遭受失败时,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归因于稳定因素说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无法改变,人们普遍认为自己不够胜任;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说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人们普遍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说明你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无能为力,消极对待;相反,意味着你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改变失败的不利因素,你能够积极坦然地面对。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信,并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在孩子面前,无论是处理工作事务、家庭事务,还是和宝宝玩耍,家长都要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尽量把事情处理好。尤其是和宝宝玩的时候,宝宝总是在追求新鲜的、有创意的游戏形式,这对于家长来说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要求。家长不要因为没有新的想法而退缩,而要积极查资料,想点子。那样,一方面,宝宝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也会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影响——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想办法,问题总能得到解决,困难终将被克服。

第二,信任孩子,给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

让孩子学会独立做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三岁的时候,要让他们学会刷牙洗脸、洗手、穿衣脱衣、上厕所、叠被子.....只要孩子想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应该能做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全靠自己。给他们机会去尝试学习,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困难。在这一点上,家长和老师应该达成一致。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你不能什么都不管,不把孩子放在一边。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给孩子适当的启发和鼓励,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创造力。

第三,欣赏孩子,给孩子积极的评价。

老师和家长要掌握和运用丰富的评价词,如“你做得很棒”、“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我真为你骄傲”。父母在正面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出孩子哪里做得好,不能太含糊。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演示或展示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表扬孩子的方式。

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沟通。孩子在家里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孩子发明了一个小游戏,或者做了一件漂亮的手工作品,或者和父母一起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家长可以告诉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孩子。老师也要把孩子在幼儿园的优异表现告知家长,家长的骄傲也是对孩子的积极肯定。

第四,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

孩子可以从形式上学会鼓励自己。比如孩子遇到问题,可以说“我很棒”。我能做到;我要长期做“* * *”之王,孩子可以形成一种自然的心理暗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