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传奇

昨天出炉的奥斯卡金像奖爆了个小冷门,韩国电影《寄生虫》成为了最大赢家。在“神仙打架”般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候选中,《极速车王》大概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但在笔者眼中,它是影史上最棒的赛车电影,或许都没有之一。

把时光倒回至上世纪60年代。那时,二战的阴云早已散去,拥有和平而富足生活的“婴儿潮”一代已不再满足汽车只是一种代步工具。于是乎,一段属于超级跑车们争奇斗艳的激情岁月拉开了序幕。法拉利250?GTO、捷豹E-TYPE、阿斯顿马丁DB5、雪佛兰克尔维特等经典车型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流水线的发明者、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由亨利·福特二世掌舵。他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孙子、林肯首任董事长埃德塞尔·福特的儿子。父亲早逝后,亨利·福特二世28岁便开始接管这个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汽车品牌。通过10年的励精图治,亨利·福特二世把公司重新带回正规,并在1956年成为上市公司。北美的业绩水涨船高之后,福特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欧洲市场。

当时福特认为,要在欧洲扬名立万,在赛车场上拿下几个冠军是最好的营销方式。而最负盛名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福特觊觎已久的。此时,勒芒冠军正被意大利人垄断着,法拉利连年夺冠让其成为了福特征服欧洲最大的绊脚石。正如英文片名Ford?vs?Ferrari所述,如何打败法拉利,开启了《极速车王》的故事。

以下为剧透环节:

福特一开始并没想着在赛场上直面强大的法拉利。1963年春,抱着“打不过就收购”的想法,福特的高层们来到意大利摩德纳,拜见了大名鼎鼎的恩佐·法拉利。但在收购过程中,福特傲慢的条款让视赛道如生命的恩佐怒不可恕,拒绝交易的同时还将亨利·福特二世羞辱了一番。

绰号“大魔王”(Hank?the?Deuce)的亨利·福特二世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打败法拉利成了福特当时最重要的目标。翌年,福特历史上最强大的车型GT40诞生。但第一次上勒芒赛场,三台福特GT40均以退赛的方式目送法拉利再次夺冠。

为了把法拉利拉下王座,福特找到了曾经的勒芒冠军、美国赛车传奇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所饰)改进GT40。谢尔比因为多年的赛车生涯,心脏已不再适合比赛,于是他又找来了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所饰),一位执着的英国工程师兼赛车手一起调教福特战车。

谁知,由于羁傲不逊的迈尔斯得罪了福特的副总裁里奥·毕比,无缘参加下一届勒芒。不出所料,福特在勒芒赛场又一次全军覆没。面对从中作梗的里奥·毕比,无可奈何的谢尔比只能出了盘外招。他先是驾驶?GT40赛车带着亨利·福特二世体验了一把真正的“勒芒时速”,飙得“大魔王”感动得泪流满面;然后又以他的改装公司为赌注,“如果迈尔斯能赢下接下来的迪通拿耐力赛,就让他去勒芒比赛”。

接下来的剧情顺理成章地发展着,迈尔斯拿下了迪通拿耐力赛的冠军,又在1966年的勒芒赛场所向披靡,不断刷新着圈速,彻底打败了法拉利的赛车。不过,当迈尔斯朝着冠军冲刺时,毫无体育精神的里奥·毕比突然提议亨利·福特二世:“三台领先的福特赛车同时冲过终点,将是特别壮观的画面”。亨利·福特二世接受了这个从公关传播角度而言更好的建议。

谢尔比并没有同意如此无理的要求,但迈尔斯真的在赛道上减速了,能在勒芒赛道上驰骋,名次对他而言似乎已不再重要。三台福特GT40同时过线后,迈尔斯却因为出发顺序的关系真的失去了第一名,而他的队友布鲁斯·迈凯伦阴差阳错的拿到了冠军。(剧透结束)

《极速车王》改编自一段真实的历史,每一位出场人物都亲身经历了福特大战法拉利的激情岁月。而下面这几位的名字甚至影响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

卡罗尔?谢尔比,美国赛车文化的缔造者、著名汽车和赛车设计师。飞行员出身的他在二战后玩起了业余赛车,之后又靠着养鸡场赚的钱自己开公司设计赛车。

有意思的是,谢尔比制造的第一台车是“空手套白狼”获得的。他先写信给英国AC公司:“给我一个车身,装上福特的引擎,它将是最好的赛跑车”;同时又给福特写信:“给我一台引擎,把它装在AC的车身上”。著名的AC?Cobra跑车就这样诞生了。在影片中,谢尔比自己驾驶的正是这台车。

AC?Cobra系列中最著名的当属搭载福特7.0L引擎的Cobra?427。我们甚至能在《两杆大烟枪》的结尾看到维尼·琼斯开着它扬长而去。

谢尔比还与福特合作,打造了Shelby?Daytona?Coupe?以及Mustang?Shelby?GT500这样的经典车型。美式赛车上的蓝白色条纹涂装也由他创造。

亨利·福特二世,他不仅在二战后挽救了福特公司,更为福特开创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辉煌时期。或许他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车队老板,但他绝对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

李·艾科卡,影片中找来谢尔比的福特高管,他是当时福特负责营销的副总裁。艾科卡不仅为福特带来了Mustang,更开创了“分期付款”的卖车模式。1970年艾科卡成为福特汽车总裁,1978年他又来到了克莱斯勒,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美国车企。

恩佐·法拉利,法拉利的创始人,不仅是一位企业家,也曾经是一位赛车手。恩佐·法拉利除了为世界带来了法拉利超级跑车,他设计的赛车更是在世界大赛上获得100多次胜利,是当之无愧的“赛车之父”。

布鲁斯·迈凯伦,也就是被迈尔斯送上勒芒冠军领奖台的那位。没错,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迈凯伦超跑和车队的创始人。不过1970年布鲁斯·迈凯轮就因为在古德伍德测试赛车时遭遇车祸而英年早逝。

虽然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但因为戏剧效果,有些情节和历史还是有些出入。比如影片中向迈尔斯脱帽致意的恩佐·法拉利那年事实上并没有去勒芒现场;亨利·福特二世的确有坐过?GT40赛车,但绝不是穿着西装革履被谢尔比请上车的;谢尔比以公司为赌注让迈尔斯赢下迪通拿来换取勒芒参赛资格也是单纯的电影情节。

最后谈谈影片的主角肯·迈尔斯。毫无疑问,克里斯蒂安·贝尔这次又为影迷和车迷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通过精湛的演技(以及习惯性减重和浓郁的英国伯明翰口音)还原了60年代最厉害的赛车手。

迈尔斯是一个纯粹的车手,视赛车为生命。无论是在试车还是比赛中,他总是尽全力让赛车突破极限,哪怕是冒着车毁人亡的风险,只为调教出最完美的赛车。正如影片开始的那句台词:“当发动机转速达到7000转时,一切都将逝去。”最终,迈尔斯的生命也在一次试车的意外中逝去。

与迈尔斯形成对立的,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赛车在他眼中只是营销的工具,他甚至能在媒体面前说出“每一辆赛车的转速都在他的掌控中”。毕比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讨好自己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让三台赛车同时通过终点线,只是为了拍出一张效果极佳的公关照,这样彻头彻底的官僚主义,也葬送了迈尔斯的勒芒冠军。

然而,对于生活在魔幻国度的我们而言,里奥·毕比的官僚主义似乎已是习以为常。回想一下你小学或中学时期的教导主任,你大学里的辅导员,你参加工作后曾相处过的小领导,甚至是当下这段特殊时期里在电视、微博上出现的各种奇幻情节。每一个追求梦想、追求真理的“迈尔”斯背后,仿佛都有着一个里奥·毕比在指手画脚……

扯得有点远。《极速车王》的结尾就如同《灌篮高手》漫画一样不完美。主角虽然没有拿到冠军,依然赢得了对手和所有车迷的尊重。迈尔斯最后也明白了,“比赛只是为了卖车”。不过在梦想面前,商业利益或许一文不值。

但愿,7000转的浪漫,能抵挡住汽车电动化的步伐,一直流传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