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为什么学生越来越觉得难学?
现在我将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和我自己的经验来谈谈为后进生做些什么:
第一,要有爱,不离不弃。
优秀的学生都差不多,但是“差生”有自己的“区别方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吼他们,他们总是窗外什么也不听,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些与众不同、干劲十足的差生时,一旦他们有一点小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先批评他们,写检查,罚他们扫地...然后跟他们讲道理,给予所谓的原则性指导。其实惩罚和枯燥的讲道理并不能触动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和后进生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老师是什么意思?首先是爱孩子,觉得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享受。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理解他们的内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殊的孩子,通过犯各种错误,正确地学习;我们永远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永远不会是升学率或其他名利之物,而是神圣而壮丽的教学精神,对孩子不带一丝尘埃的博大爱心,对每一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切悲悯。有了爱和慈悲,我们就不能放弃,永远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感受到用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导师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和优秀学生一样,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还没有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对它们投入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温暖和特别的爱,让百花齐放,迎来满园春色!
作为老师,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虽然我们有时候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但他们却不领情,甚至常常适得其反,得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平等的对待孩子。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作为教师,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学才能成为教育。本质上,教育的核心是关爱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觉得每一天都没有白费,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
《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材料。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一生都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和可塑造的一面。因此,他从未放弃后进生,而是尽力研究学生的特点,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他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是分不开的。至于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后进生,我们就抱怨他们,甚至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已经失去了等待后进生改变的耐心。另外,我们平时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知之甚少,更别说研究学生了。这如何帮助后进生提高?看完这本书,我有了方向。如果我想提高我的教育教学质量,我必须多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果我想帮助后进生,我必须结合我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来研究学生。如果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会在教育中找到成功和乐趣。
二,转变角色和教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那就是希望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尤为强烈。”
我们有时候会说:“这个问题我说了好几遍了,学生还是没做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学生的看法是错误的。其实我们在讲解的时候,有时候会忽略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应该理解什么,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善于赋予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就越能积极地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就越清晰,于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认为教学内容越清晰易懂,学生的问题就越少,知识面就越强的老师,就大错特错了。好老师永远不会代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在于让学生知道眼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战胜它们,不仅需要孩子极大的关注,更需要他们巨大的意志力。要真正掌握知识,不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的精髓,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让他们独立自觉地深入到老师的详细讲解中去。
我也从书中深深体会到,我们老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把课堂上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的学生知道一些知识,有的学生不知道的时候,教师最好的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让“知道的人告诉不知道的人”。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虽然他们的语言幼稚可笑甚至不完整,但是他们传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只要老师不时纠正和改进,教学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认真地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有困难。首先,孩子不愿意动脑,把学习当成苦差事。的确,学习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不管一个孩子感到多么困难,他都应该学会思考。书应该是他快乐的源泉。语言应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个人财富。”我们在帮助学习落后的孩子时,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让他们学会思考。
第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抓住儿童的注意力,那就是形成、建立和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兴奋的状态,让儿童体验到他们追求真理、进行精神活动的自豪。”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老师都很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学困生。其实很多学困生真的很想学好,但是因为基础差,越是不懂的知识,上课越是不知道从哪里学。如果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取强制措施,效果肯定不好。就算他端端正正的坐着,也许此时也是“心中有曹操,心中有汉”,因为他们从心底里不认同他!看来,如何集中学困生的注意力,值得我们深思。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要想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就要让学生保持好心情,让他们有一种追求真理、做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做一些猜谜游戏、动手活动,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尽量生动、浅显地讲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也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如降低要求,从低点开始,小步前进,多鼓励,少批评,给学困生创造机会,使他们逐步进步。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想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请他们上台表演或者回答。如果“学困生”答对了,就会得到表扬,从而得到师生的认可,享受成功的滋味,意识到自己也能学好。如果他们回答不正确,老师也要鼓励他们。相信他们下次也能做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逐渐改变自己在学习上总是不如别人的印象,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自己积极进取。
第四,加强阅读,提高素质
书中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是学困生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读很多书,后进生要想改变自己学习差的状况,需要读很多书。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比如在《谈后进生的工作》中,他说:“请记住,一个孩子越是学习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就越多,他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教会他思考,思考会成为激发智力的刺激物。书籍和由书籍激发的生活理念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对周围世界不了解的东西就越多,对知识的敏感度就越敏锐,作为老师的你就越容易开展工作。”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里针对学困生的阅读,不应该是那种放任自流的阅读,而是因人而异的、有指导意义的阅读。不仅学生,老师也应该坚持阅读。“怎么做这个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结下一生的友谊。汩汩的溪水,每天源源不断,注入思想的河流。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把备课变成枯燥的课本,那么你就应该阅读学术著作。在你所教的科学领域,你应该让学校课本里包含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是常识。在你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教给学生的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越多,思维也就开阔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作为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教出知识广博,能力出众的学生。为了孩子的人生发展,也为了自己在工作中舒适快乐,我们来读一读吧!
以上只是我从阅读《给老师的建议》中获得的一些肤浅的经验,远不能穿透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其深刻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同仁在研究和探索中,通过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应用实践、深入理解来体会。教育任重道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不合理的想法,坚持在课堂上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充实自己,勤奋踏实地工作,关心和珍惜孩子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