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测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教案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欢迎阅读收藏。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测量1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自然测量感知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不同的量具,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度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基本的测量方法。

(2)材料准备:

1.地点:四个人坐在一张长长的方桌前。

2、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吸管等。),每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记录。

4、直尺、卷尺、卷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方法(端到端)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活动流程:

开始部分

一、情境游戏,导入活动。

1,老师创设了一个场景:“幼儿园运动会要进行跳远比赛。我们班谁跳得最远?”

2.要求个别孩子从起跑线做一个立定跳远,这就引出了比较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测量?如何衡量?

4.总结:测量时,所用工具的一端要对准起点,然后在测量下一段时,工具的一端要用最后一个尾巴抓住,也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测量更准确。

基础部分

第一,孩子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老师:“请你量一下桌子边的长度好吗?你想选择什么样的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测量的正确方法。

第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备案表:“我们先看看这个备案表?前面的网格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网格记录了什么?(儿童旁白:一是绘画选择的工具,二是记录数据)

2.儿童进行测量活动。老师指导:“选一件你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量一个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老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老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量具来测量同一张桌子。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总结:测量同一物体时,量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

第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度量。

1,引题:“你这辈子在哪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衡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工具-尺子。

结尾部分: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通过测量来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高度和距离。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测量工具,我们都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来获得准确的能量。

延伸活动:放各种工具(毛线、棍子、铅笔、回形针等。)在拼图区,并再次记录教室内物品的长度。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测量第二章设计意图;

《姚刚》指出:“引导儿童理解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孩子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儿童最早的测量是“视觉观察”,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的差异。大班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愿意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度、高度、距离等问题,他们会用目测来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来对比,有初步的测量经验和欲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孩子对物体数量的理解;对孩子初步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是有帮助的;加深孩子对对数的理解;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的活动符合儿童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自然测量感知物体的长度,并尝试通过连接两端(划线、平铺、交替)来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3.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度量。

活动重点:

学会通过连接两端(标记、平铺和交替)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度:

测量同一物体时,不同的量具会有不同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天然测量工具吸管和冰棍。

3.记录表格和笔。

活动流程:

首先,通过目测测量地面上的路段。

第二,探索使用冰棍和吸管进行测量。

1.孩子自由选择路段,测量,老师提醒第一个测量。

2.孩子们演示并总结测量方法(平铺、交替或标记)。

第三,孩子选择量具,两人一组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格上的数字和图案是什么意思?

2、孩子自由组合,两个人分别用冰棍和吸管量。

3.交换测量结果。

总结:测量同一物体时,量具越长,测量结果越小,量具越短,测量结果越大。

四。推广活动

1,测课表的边长。

2.将相关材料放入区域活动进行测量。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测量第三章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2.要知道测量同一个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儿童在生活中有比较距离或物体长度的经验。

2、上学工具:水彩笔、马克笔、吸管、丝带、积木、木棒等。;记录表。

教具:大记录单;各种尺子。

3.环境营造:立定跳远的空地布置了起跑线。

活动流程:

首先,将游戏“跳远比赛”引入活动。

1.让几个孩子做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二、儿童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测量桌子边缘的工具,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并集体讨论。

总结:测量的时候,要在旁边测量。

第三,孩子第二次操作,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测量一次桌子的边缘,并记录结果。

2、孩子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老师在大记录单里进行统计。

3.讨论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总结:用自然测量法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不同的工具,得到不同的结果。

四、集体讨论:除了用木棒、丝带、我们的手和脚测量,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孩子说出他们知道的各种量具的名称。(如直尺、三角尺、卷尺、卷尺等。)

总结:在测量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试着用测量工具再测量一下桌子的边缘。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测量第四章教学内容;

课本P54-55:“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体验测量石头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暴露话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来怎么知道体积?

2.展示,石头,土豆实物,引出:测量不规则物体,板书。

二,支持与释放相结合,探索新知

1.展示橡皮泥和土豆给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

2.将石头和瓦片展示给学生观察,同时出题: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

第三,反馈修正和实施双基

1.趣味游戏,争霸冠军,提示游戏规则。

2.展示P55“尝试一下”问题2。

四、总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总结。

2.课外准备的安排:教材P56-57:《分数混合运算(-)》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测量第五章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故事中的“一寸之虫”进行测量,了解端到端的测量方法。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端到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度:在学习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bug图片,儿童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流程:

1.谈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1)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他躲在我身上。你能猜出它在哪里吗?

(2)老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虫子吗?年轻人:毛毛虫

(3)老师:但是上面说不叫毛毛虫,叫寸虫。什么是寸虫?让我们用手做个手势。它有多大?

(4)老师:哦,原来一寸虫这么大。对于人类来说,这个长度是一英寸,所以我们称之为寸虫。

2.使用故事引导测量

(1)老师出示图片,讲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有许多大动物。比如?但还是有小的一寸虫,但也有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想吃一只寸虫,寸虫连忙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来量。”

(2)老师: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测量吗?杨:测量就是测量它有多长。

(3)老师:你会测量吗?儿童小椅子上还有一条寸虫。每个孩子都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先测测自己,试一试。(儿童用尺子量自己)

(4)老师:好,现在我们把一寸长的虫子粘在自己身上。老师看我们孩子不太会量,就先来看看一寸之虫是怎么量的。

3.孩子第一次尝试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老师:让我们看看,一英寸的小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去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那谁能告诉我们一英寸的虫子是怎么测出来的?杨:一个一个来。

(2)老师:它们是怎么一个一个连接起来的?

老师总结:一个接一个拍,中间没有空隙和重叠。

(3)老师:那个* * *爬了几个?(3),

老师:一英寸的虫子有一英寸长。需要三条一英寸长的虫子来测量。那是多长时间?

年轻:3英寸长

(4)老师:一寸之虫真厉害。据测量,知更鸟的尾巴在短时间内有3英寸长。要不要试一试,学习一下测量一寸虫子的方法?(思考)

老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是起点,一寸虫开始放在这里。请测量这条线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块中。

老师:在测量之前,你是如何思考一寸之虫是如何测量的?(让孩子想一想)你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

(5)幼儿操作和教师巡回指导。

(6)对孩子的操作进行点评,指出并纠正问题。

老师总结:我们的孩子很棒。我们都学会了一寸虫子的测量方法。一寸虫一个跟着一个,只能测量没有缝隙没有重叠。

4.幼儿再测量,用直线测量法,学会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简单记录。

(1)老师:一英寸的虫子帮助知更鸟测量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量一下,我就不吃你了,不过我还是有很多朋友的。你要帮他们量一下,不然我还是吃了你。”

老师:知更鸟的朋友是谁?(老师展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老师:孩子们,想想吧。他们会让一寸之虫测什么?

年轻: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老师:这次一寸小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一下。你愿意吗?(愿意)

(3)老师:在测量之前,请先让孩子了解这些操作资料,包括一张记录单、动物的图片和一寸长的虫子。请小朋友测量知更鸟的好朋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

(4)儿童操作和教师指导

(5)评论记录单,请分享给几个孩子。

老师:你给谁量的?你是怎么测量的?(孩子的操作显示在投影仪上)

5.感受一寸蝼蚁的机智和丈量的快感。

(1)老师:告别了小不点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地向前爬,在路上遇到了夜莺。夜莺想吃小不点,小不点说:“别吃我,别吃我,我来量。”

(2)老师:你猜夜莺想请一寸虫子干什么?

(3)老师:原来夜莺让一寸小虫测歌。一寸小虫怎么测歌?告诉我,孩子们,你们能测量歌声吗?

杨:是(不是)

老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衡量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衡量的。

老师:一寸小虫利用了夜莺不知道唱歌不可测量的事实,就跑了。

老师:我们来看看一寸的虫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我来量一下。”于是,夜莺开始一起歌唱。小虫爬呀爬,一会儿爬进草丛,一会儿躲进花丛,一会儿消失不见。

老师:小不点的虫子真聪明,但是夜莺不知道怎么衡量。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我们学会测量了吗?(已了解)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测量的东西,比如我们教室里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以后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的虫子量一下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