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明活动之一:蹴鞠比赛规则介绍

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人们还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蹴鞠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流行已久,并作为军队的一种训练方法。

那么,蹴鞠比赛的规则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来看看。

蹴鞠又称“蹴球”、“造球”,是指古人用脚踢、踢、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于今天的足球。蹴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蹴鞠就在汉人中流行,自汉代以来,已成为一种军事训练方法。

到了宋代,民间蹴鞠组织和艺人又出现了。虽然明清时期蹴鞠逐渐衰落,但清代仍有冰上蹴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一项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体育运动。那么,蹴鞠的规则是什么呢?它随着不同的朝代而演变。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迅速。娱乐性蹴鞠得到了传承,也出现了表演性蹴鞠和竞技性蹴鞠。表演蹴鞠是用脚、膝、肩、头进行控球技术的表演,伴有鼓乐,有踢腿、膝顶、双腿齐飞、单脚停球、跃起背钩等技术动作。竞技蹴鞠一般配有弓场,呈长方形,一般东西走向,正殿坐南北供观赏,四周有围墙,称为“程菊”。

唐宋是继汉代之后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充气球和球门,有球门的蹴鞠游戏被称为“造球”。一般都是单个目标,大部分都是在宫廷宴席上举行。造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三尺高的球杆,上方球门直径约一尺,称为“风眼”。比赛时,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各有12或16人,服装颜色不同,分别称为球头、小球、正臂、头臂、左杆网、右杆网、散臂等。

比赛中,左路军的球员会先开球,然后几次传给副队长。副队长会数,直到球正确稳定,再传给队长。队长会把球踢到风眼,胜者为王。正确的球队拿球也是如此。比赛结束时,胜者将得到奖励,败者将受到惩罚。队长会吃鞭子,在脸上涂白粉。

同时,无目标踢法也逐渐规范。这种踢法叫白打,是一种个人表演活动,要求球员有较高的控球能力。除了手,头、肩、臀、胸、腹、膝的各个部位都可以触球,变换各种花样。先落地或违规者输。

蹴鞠是辽金元时期的帝王节日之一,在民间也很受欢迎。宋元时期男女互踢也很常见。这一幕在文物上也有所体现。西藏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有两个带有足球图案的铜镜,镜背的浮雕是一对男女在踢对方。但这些女人是和别人一起踢球的艺妓,不是普通女人。

结论:明清时期,蹴鞠在统治者(明朝)的严格禁止下逐渐衰落。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的传统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踢毽子作为“蹴鞠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