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现在我们来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一个大概的解读。

总则有五条。它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关键词: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现代教育思潮,80年代后在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付诸实践。它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为个体提供终身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局部的问题或过度的环节,不应该局限于人生的某个时期,而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应该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从童年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这里的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幼儿的,也是针对我们这些教育者的。

“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教育资源是指对学前教育和学前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自然界,在社会,在幼儿园,幼儿教育的资源是丰富的,多样的,无穷无尽的。现在的问题是,今天的学前教育缺乏的不是教育资源,而是对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敏锐识别、选择、及时加工、转化、开发和充分利用。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拓展和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其他校外教育资源。

先说自然资源。“让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让孩子回归自然环境”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包含的新理念。自然是一部真实而丰富的百科全书,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孩子们展示了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为孩子们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自然,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举措。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带孩子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去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感知家乡的各种景象。比如春天,带孩子去看油菜花、桃花、梨花,感受春天的气息;夏天带孩子下水玩耍,感受夏天的乐趣;秋天,组织孩子摘稻穗、挖红薯、摘水果,感受秋天的收获;冬天带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冬天的诗意。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都让他们觉得新奇。当孩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打开了求知的眼睛,赋予了被观察对象以生命。他们可以看着蓝天白云,讲着他们的故事,和花虫们交谈,幻想着上帝会和月亮姐姐握手...大自然不仅能开阔孩子的眼界,还能开阔他们的心智和心胸。在让他们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丰富想象力,让孩子对自然、对生活产生热爱。

谈论家庭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当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知识都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经常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邀请他们在班里当“老师”,展示他们的特长和风采,让孩子获得更直接的体验。比如“三八妇女节快到了,我们邀请妈妈给孩子们讲一个好故事;当警察的爸爸给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当医生的奶奶给孩子上课,让孩子知道受伤后如何保护自己...母亲和祖母有很大的技能,孩子们更喜欢尊重他们的母亲。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是终身的。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幼教机构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幼教机构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挖掘和利用父母的教育资源,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只有把幼儿园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游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即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具有游戏的性质。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幼儿园大部分时间以游戏活动为主,幼儿从上午的游戏开始,上下午有专门的游戏时间进行区域游戏、运动游戏和户外游戏。从方法和手段上看,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到幼儿园教育的日常活动中。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玩游戏,如颜色游戏“颜色的变化”,科学游戏“一切都在变化”,数学游戏“谁先来”,语言游戏,手指游戏等等,来丰富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应该融入幼儿园教育。游戏不应该是孤立的、分割的,而应该是旨在反映儿童的完整体验。布置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游戏而玩,而是借助游戏这个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对于游戏,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当然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游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尊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大力强调对幼儿的人文教育,强调幼儿是“主体”,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创造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用深厚的感情对待和教育他们。毋庸置疑,孩子也是社会人。他生而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温暖、亲切、和谐的氛围,让幼儿一进幼儿园就有归属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落实幼儿园教育新指导纲要的基础。我们认为,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保证儿童有自己的尊严、感情、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追求,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从儿童的生命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入手,实施平等教育,优先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平等、尊重的精神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达到传统教育模式达不到的效果。

然而,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已经颁布好几年了,我们仍然对我们一些老师的言行感到有点遗憾。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老师把孩子当成盆景,把这根树枝扭弯了,那片叶子弯了,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孩子。孩子稍有偏差,就认为“太调皮”“不听话”;总是说些“闭嘴”、“靠边站”、“站在那里别动”、“抓人剁手指”之类的无聊威胁的话;有的孩子喊了好几声“老师,我穿不上鞋了”。老师们既不弯腰互帮互助,也不教他们如何钓鱼,更不会对孩子们的鞋带充耳不闻。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更新观念,用新的行为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我有几个建议:

提倡“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和孩子说话”不仅是老师姿势的变化,也是大人和孩子“亲密接触”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这是成年人对孩子尊重的表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在有形的形式上缩短了大人和孩子的身体距离,让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而且在无形的形式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大人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的人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因为老师要想下意识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有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无意识行为。

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内心的活动。

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着他们内心的活动。作为老师,要勤于观察,善于捕捉和分析这些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吃饭的时候有个小孩在偷偷看你。为什么?原来他想把不想吃的蔬菜扔掉。这时候你要看他的手而不是眼睛,他就不动了。如果我们把它们扔掉,我们批评他就太晚了。教师只有善于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走进童心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的书。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

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背景、家庭教育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不同的优势。作为老师,要用发现和欣赏的眼光去发掘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告诉他们,即使你尿床或者摔坏了什么东西,老师还是喜欢你的。老师要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不雕的好孩子。“没有坏孩子,只有教育不当。”我们不能用同样的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只有老师公平民主地对待每个孩子,每个孩子才能对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有信心。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自尊心得到加强,有利于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有的老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怕孩子放手,拦不住,所以一遍又一遍的被告知,要遵守规则,更不要说体育活动了。能减少的步骤尽量减少,能减少的范围尽量缩小,给每个孩子都上了一个魔咒,“谁玩不好,下次就不能玩了”,使得孩子在游戏中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尝试新的玩法。孩子一旦离开自己的位置,就被老师视为不遵守纪律,被罚下场——虽然游戏规则里从来没有这样的规定!孩子想获得成为“角色”的机会,就是被认为不安分,想炫耀。长此以往,孩子对游戏失去兴趣,对玩游戏缺乏热情。有老师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只有自然真实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满足孩子对游戏的渴望,才不会锁住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创造。老师要“站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给孩子一个单独的空间,给孩子一个独立尝试的机会。

再比如区域活动,本来是孩子自由选择的时间。但也有老师以这个活动区人数已满为由,将其调整到一个孩子们不想玩的安静区域,让他们“坐不住”。有时候,为了管理方便,老师只选择听话、不惹麻烦的孩子在很多户外区域玩耍,而很多天生活泼、有创造力的孩子就失去了玩户外游戏的机会。只有他们的父母来接他们,他们才能去户外过一把瘾。在父母的催促下,玩具柜乱七八糟,收拾都来不及。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乱扔垃圾、乱扔垃圾的习惯,很难改掉。

我们要明确一点,幼儿教育要尽可能多的问人,尽可能多的尊重人。当对一个人提出更多的要求时,这个要求也包含了对这个人的尊重。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平等教育”和“尊重原则”留美博士黄全愈曾说过,孩子应该有六项权利,我们可以借鉴:提问权和知情权;说“不”的权利;与他人不同的权利;保留不同意的权利;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护儿童的权利,特别是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儿童进行高层次的互动教学活动。

素质好的老师对教育教学充满热情,对孩子充满爱。她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吸引孩子进入主动、自愿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仅仅做一个笼统、正式的姿态——“我是老师,一切由我负责”,形成了“教而不学”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互动的,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基础上的。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开发智力,激发兴趣。不能追求拔苗助长式的“热房效应”,也不能强迫或催促孩子步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新入园的小朋友没有绘画基础,很难用彩笔画画。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画。”聪明的老师会给他拿来颜料,让他用手指蘸颜料,而不是彩色笔,这让孩子很感兴趣。但有些老师一句“你真笨”打击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了他失去的自尊,让他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更谈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很多种,温和的,严厉的,舒缓的,激烈的,但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希望留在孩子心里的是快乐而不是阴影。以温柔代替严厉,以抚慰代替凶狠,以奖励代替惩罚,这是我们在儿童的生活活动、游戏和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平等和尊重的原则。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积极探索最佳的教育手段,密切关注幼儿的日常言行,尊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在国际社会中昂首挺胸,成为自信而有能力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