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
第一次入侵,人类战败,第二次入侵,人类侥幸胜利。全世界的人类* * *怀着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抵抗虫族的第三次入侵。
人类需要周密的计划,需要上帝的奇迹,需要有才华的指挥官——这个指挥官必须同情虫族,才能像虫族一样思考,理解他们,预测他们的行动;必须充满激情,才能赢得下属的爱,与他们合作,把他们团结成一个完美的机器,一个像虫族一样完美的机器。但是,有这种悲悯之心的人,做不了人类需要的冷酷无情的将军,不惜任何代价也赢不了;如果知道真相,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如果是知道真相后还愿意进行的人,是不可能对虫族了解这么多的。
这种矛盾性决定了这个天才指挥官只能是个孩子。安德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一个工具,他生来就是为了这个特定的任务。
在资源稀缺、人口受控的地球,每个家庭只允许生两个孩子。基因最好的维京家族被允许生第三个孩子,因为第一个孩子彼得太黑,第二个孩子瓦伦蒂太善良,第三个孩子安德完全符合要求。正如瓦伦蒂所说,彼得和安德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她是中间的金属。
安德注定是一个天才,一个工具和武器,但不是一个孩子。他通过了考试,被送到了一所战斗学校。为了培养和挖掘自己的潜力,他被刻意孤立,面对各种极限挑战,面对可能的致命欺凌,依然喜欢升级玩游戏一路过关斩将。他成为了一名天才的儿童指挥官,指挥一场不可战胜的模拟战争。当压力和痛苦让安德面临崩溃时,他被告知要通过最后一场游戏测试,好好休息。游戏完全绝望,敌我悬殊如此之大,几乎没有反抗的机会。安德凭借他天才的指挥能力和近乎毁灭性的战术赢得了胜利。
然后,他被告知这不是游戏,也不是模拟。他消灭了虫族,杀死了数万亿虫族,拯救了地球和人类。
后来,虫族依靠安德的游戏和梦境与他交流。安德了解到虫族从未想过入侵地球,也从未想过给人类带来死亡。只是因为命运、进化或者上帝,才没有了沟通的方式和渠道。
最后,安德带着虫族女王的白茧在宇宙中游荡。
我从来都不是科幻迷,渊博的物理知识和赤裸裸的人性折磨常常让我望而却步。
以我对科幻小说有限的评价,第一标准就是吸引我去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美丽迷人的。
看完完全全,郑重推荐给家里的青少年。我觉得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除了科幻,还有太多的话题和元素值得探讨。
——在苏联和美国冷战的背景下。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以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导的国际资本主义阵营正在与以苏联和华约为主导的东方集团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这成为这部著作的主要背景。在权力斗争中,人类面对外星文明会做出暂时的和解,当生存危机消失后,权力斗争又会卷土重来。当然,作者没有想到华沙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对技术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想象。看完之后发现这本书早在1985就出版了。30多年过去了,科技发生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作者预言的一些科技产品变成了现实——平板电脑、全息影像;一些预言和想象给其他文学作品带来了启示。战斗学校里的电脑会自己学习,自己创造剧情,和角色深度互动,这让我想起了丹·布朗的《起源》。马泽雷汉光速飞行,告别亲人,保命,让我想起了诺兰的《星际穿越》。有些预测,大概是近期和远期的,都是科研和展望的领域,比如星际殖民,安赛博和小博士。科学幻想虽然是幻想,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对真正科技的理解,对人类现状的深刻洞察,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只有这样,这本书才能获得荣誉。
——思考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消耗是一对现实的矛盾。在作者眼里,未来国家会限制人口,实行出生指标制。一个家庭最多会生两个孩子,其他叫老三老四老五的都被鄙视。那么法律的规定和宗教与生命权的碰撞之间的矛盾也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在与外星文明的碰撞中,作者把交流放在第一位。人类通过语言交流,虫族通过思想交流。没有交流,不同的物种会自相残杀。
——道德与功利的选择。格拉夫从一开始就告诉安德“人是自由的,但当全人类都需要他的时候,那就是例外”,这为安德的终身痛苦埋下了伏笔。面对全人类和种族的灭亡,安德个人的痛苦似乎真的不值一提。但是安德只是个孩子。他从未被当作小孩看待。他只是一个软弱善良的人。他一直被当作工具和武器。前不久听思想实验里提到的题目,无论是选择多数人利益的功利主义还是个人利益的道德主义,即使多数人选择了功利主义,对于被牺牲的人来说,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毁灭。关于最终与虫族的战争,以及是否复活虫族,这也是一个拷问的问题,是否为了胜利和正义不择手段的妥协,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为了青少年的成长。安德的角色设定在六岁到十二岁。因为他是个天才,你会觉得你面对的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而不是一个孩子。离开亲人,陌生的环境,被同龄人孤立,被欺负,坚持,成长,我觉得剧情和情感会给少年带来很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