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苏轼文言文年

1.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祁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德兴县当县尉。我把他送到湖口,这样我就能看到石钟山了。

庙里的和尚让孩子拿一把斧子,在岩石间一两处敲打,发出响声。当然,我觉得很好笑,不相信。晚上,月色皎洁,所以我特意和苏迈一起乘船来到了断壁残垣的底部。

巨石斜立,高达数千尺,似猛兽怪鬼,阴森森地试图袭击人;在山上筑巢的鹰听到人的声音吓得飞了起来,在云里发出吱吱的声音;山谷里有老人咳嗽和哭泣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我吓得不敢回去,突然水里传来一声巨响,像敲钟敲鼓一样响。

船夫吓坏了。我慢慢观察到山脚下有山洞和石缝,不知道有多深。细小的水波涌入其中,水波搅动发出这种声音。

当船在两座山之间返回时,它将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心,上面可以坐几百个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洞。咽下微风水波,它会吐出来,发出闷钹的声音,和前面的声音很和谐,像音乐在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吱吱嘎嘎的声音,是周不射钟的声音,是闷钹的声音,是魏庄子鸣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骗我!"。

2.如何阅读《石钟山的故事》?丁丑元丰七年六月,余,安,适近(林)而尤受辱,长子麦将,往饶德兴魏(魏)而送湖口。因为所谓的石钟师,寺(4)僧让孩子拿着斧子,在石头中选了一两个扣子。还有山上的鹳(西灌),人的声音也起了,就在云间;若谷中老人咳笑,或颧鹤(倾情祝贺),馀者归心似箭,却在水上高声相送,宛若钟鼓。船夫害怕了。你看的话,山脚下有洞穴,但不知道深度。微波深,涵洞昏。闭口者,周不射,闷钹者,唐崩)魏庄子宋钟。古代人不是好欺负的!" .

3.苏轼译严石译严明:

苏轼十二岁时,在他所居住的马莎公寓的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挖洞游戏。得到一块奇石,形状像鱼,外表温润闪闪,颜色浅绿。内外点缀着微小的银星,被击中会发出铿锵的声音。尽量把它当砚台用,很容易发墨,但是没地方储水。

先父道:“这是砚台!有砚质,但形制不全。”于是他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展的好兆头。”我很珍惜地用了它,并在上面刻了一句话:“一旦我接受了上帝对我的创造,我将永远不会改变我的初衷。或者以道德为最高,或者以保全肉体。如果两者都有,怎么办?嗅嗅跪倒在人们的脚下?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被定罪下狱。我全家流离失所,我的书丢了,散了。第二年我来到黄州寻找我的砚台,但是我没有找到。我以为我弄丢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突然又看到了,很开心。所以他把它给了他的儿子苏朗和苏果。虽然装砚台的盒子不是很精致,但它是我已故的父亲亲自雕刻并命令工匠根据砚台的形状制作的,无法替换。

原文:

石那年12点,在他住的房子的缝隙里,他和那群孩子一起玩耍。取不同的石头,比如鱼,皮暖,颜色浅蓝。内外都有细细的银星,扣扣响亮。试想想砚台很墨,不考虑储水。第一位先生说:“是天师砚,有砚之德,不足为形耳。”作为礼物送给石,他说“这也是吉利的话。”石宝又用它,并为其题词:

一旦被它警告,就更不能了。要么主在德,要么全在形。二者,顾玉安取。世界上有很多固体的东西。

元丰二年秋七月,得罪,下狱。他的家庭成员流离失所,他的书籍散落一地。明年去黄州,再得不到砚台,以为丢了。七年七月,舟去当涂,发书,忽又见。我很乐意付钱。虽然它的盒子不好用,但是第一先生手工雕刻它的砚台并不容易,让工人们成功了。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父亲赐的砚台在此丢失。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了这块砚台。苏轼喜出望外,赶紧叫来两个儿子,把这块砚台的故事和爷爷的话告诉了他们。从安砚可以看出,苏洵和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确实用心良苦。

关于作者:

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号铁观道士,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朱轼图卷》等。

4.苏东坡生平年表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2月19日生于宋仁宗玉梅眉山,继苏为道,初唐大臣。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圣紫晶所说的“苏劳权”。苏洵很努力,虽然晚了。苏轼的名字“石”,原意是车前的扶手,意思是扶危济困,不可或缺。李青八年(1048),苏洵因丧父而闭门读书,自学苏轼和小儿子苏辙。

嘉祐元年(1056),苏轼第一次离开四川去北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从西蜀偏远地区,顺流而下,向东而去,在嘉祐二年(1057)在北京参加考试。

治平二年(1065),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家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苏轼回到韩国。

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很生气,就让御史谢静在宗申面前把苏轼的过错说出来。苏轼随后在北京谋职,在杭州被判将军刑。

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调任密州(山东诸城)任周知。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任徐州知府。元丰二年(1079),四月转湖州周知。他在地方上任时,革故鼎新,革故鼎新,因法便利而大有作为。

元丰二年(1079),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周知。7月28日,在位仅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官员逮捕,押解到京城。几十个人参与其中。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五台诗案”(五台,即玉石台,因上面种有柏树,常年有乌鸦栖息,故称五台)。

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黄州,被派驻汝州。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登基,皇太后以幼哲宗的名义,在近朝听政。司马光被重新启用,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镇压。苏轼回朝侍郎之职,登州(蓬莱)。

元佑四年(1089),苏轼龙图阁学士,知杭。

元佑六年(1091),被召回朝鲜。但由于政见不合,元佑于六年八月调任颍州,元佑七年二月调任扬州(1092),元佑八年九月调任定州(1093)。元佑八年高太后驾崩,哲宗上台,新党再次上台。少生元年(1094)六月,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省惠州市)。

少生四年(1097),62岁的苏轼被孤舟送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先后被调任连州安置、团练助理、永州安置。傅园三年(1100)四月,朝廷大赦,苏轼复职为晁。

苏轼在北返途中,于建中七月二十八日(1101八月二十四日)病逝于常州(今江苏),享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