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小别离》中吴佳妮这个角色?她的做法你能理解吗?

大家作为旁观者,好像都对这种不完美的角色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一味的反感,导致她的所有行为都被放大。可是,你能感受到这个妻子、这个妈妈的好么?

作为妻子,我看到了她对丈夫的心疼,担心丈夫长期一个姿势开车腰椎不好,温柔的为他拔火罐,揉腰。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把丈夫的身体放在第一位。你能否认她不是个好妻子?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丈夫角色有何感想。我代入感很强的认为这个丈夫真的是井底之蛙、不求上进。开出租车风不吹雨不淋,靠自己努力挣干净钱,没有人去考核你的工作,没有人给你压力,轻松自在。

可是这就是他的极限了么?有软件可以利用,成为符合潮流的专车司机挣更多的钱,这是出路,为什么视而不见?因为害怕学习新的东西啊,因为害怕发现自己的不足啊,这是改变啊。

相比于丈夫,看看妻子做了什么?考医师执照将自己的学识更进一步,她在为这个家努力。

不禁想问,现在社会为什么女性都可以如此积极拼搏而男性选择得过且过?对于是否要出国的问题,可能这个丈夫也并未考虑女儿的意愿和前途吧?什么能力的家庭做什么样的事,那请问你的能力是不是止步于一个出租车司机?那请问你为什么不提高你的能力去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不谈出国是否正确,那是后话,是结果。这个丈夫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这个过程是缺失的。

我们总说,结果不重要,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对,我们不知道琴琴明天是在国内做一个女学者还是在国外做一个女司机。可是谁也没有权利去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和发展平台。多努力一点,机会就会多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双方不同的眼界和认知,总会对一件事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一个交流的机会。没有交流的感情是无源之水。

佳妮让孩子出国,是深知自己的家庭以后不可能给孩子什么特殊对待,所有的一切都要这个聪慧肯学的孩子自己去争取。

我们现在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机会去认识这个真实的社会,他们的判断只能基于书本、电视和同学的经历,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心愿大多是学习、玩游戏、有人疼。如何在尊重他们的意愿、能力基础上为他们把握方向。

我后悔,没有好好去感受历史,读一些史书,导致现在我对一些史实很不清楚,对于我们的历史很难有一种认同感,我觉得很遗憾。我后悔,没有好好去学乐理知识,培养乐感,放弃了大好的学钢琴的机会而选择在家看电视。

我想,我不是没有天赋,没有兴趣,我只是害怕去学新的东西,我只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对我以后的人生会有多大的裨益。孩童的我们没有可能穿越未来,只求今天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多学一些技能,只求有个人可以在我们打退堂鼓的时候给我们支持。

抚养孩子没有捷径,只有用心陪伴,真心对待。我们没有权利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谴责一个用心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