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园日常活动的音乐
1.音乐游戏的特点
(1)音乐性。音乐是儿童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必须伴随着音乐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儿童音乐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和变化,随时应对音乐的变化。孩子会在游戏中学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从而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2)游戏性。好玩好动是孩子的特点,所以音乐游戏一定要好玩。一方面,音乐游戏素材要生动、幽默、夸张,能引起孩子的食欲。另一方面,音乐游戏应该富于变化和新意,以确保儿童的兴趣能够持久。音乐游戏除了具备“音乐性”和“游戏性”两个主要特征外,还应该具备与自然、创意、趣味游戏相同的特征。
2.音乐游戏的类型
(1)节奏训练音乐游戏。比如“宫格”这个游戏,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分成六格或八格,几格后拿出几张扑克牌。扑克牌背面朝上(背面表示空拍),老师可以随意把扑克牌翻到正面(正面表示拍手),然后老师用固定的拍子从头到尾指着扑克牌。这有助于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对节奏的理解。(2)音高训练音乐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接触到很多与音高有关的小旋律。老师可以根据孩子接触的音高设置音乐游戏。比如“围巾”游戏,准备两条围巾,两个孩子分别抓住围巾的两端。一个围巾在另一个围巾上面,分别指定了两个不同的音高,一般是5和3开头,因为这两个音比较容易掌握。上面的围巾是5,下面的围巾是3。老师让小朋友轮流指挥,小指挥指出哪条围巾其他小朋友唱哪条围巾代表的音高。孩子不仅能准确掌握音高,还能满足自己的表达欲。(3)培养音乐感受力的音乐游戏。比如在“涂鸦”的游戏中,播放一段旋律起伏较大的音乐,让孩子准备纸笔,在纸上画出所听到的音乐的旋律线。因为每个孩子的音乐体验不一样,所以孩子的涂鸦也会不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音乐感受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4)动作与音乐协调的训练音乐游戏。比如“节奏”游戏,就是让孩子根据听到的音乐用肢体表达,比如拍手、拍腿、跺脚、打响指。
3.音乐游戏的使用
(1)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游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兴趣需求,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音乐游戏,然后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教育目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筛选或改编。比如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中,A老师为一大班小朋友选择了音乐游戏《小狗轿子》。因为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和合作能力,对“八只小狗驮着老虎”的游戏情节很感兴趣,所以对表演很投入。通过这个音乐游戏,老师提高了孩子们对音乐的辨别和感受能力,促进了孩子们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小组合作的个性品质。
(2)营造良好的音乐游戏环境。要让孩子对音乐游戏产生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游戏环境非常重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触到音乐游戏所表达的意境,往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引导他们带着兴趣参与音乐游戏。比如B老师在玩小班音乐游戏“抓小鱼”之前,提前用一块水草把活动场地布置成小鱼的家,和小朋友一起穿上小鱼的装饰。在《抓小鱼》的音乐背景下,孩子们很快被周围的氛围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
(3)找准时机涉足音乐游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度,又要尽量避免过多的引导影响孩子玩耍的自由。第一,孩子在音乐游戏中违反了游戏规则,以至于音乐游戏玩不下去。第二,孩子遇到困难要引导,依靠自己或同伴的帮助来解决。第三,在孩子对音乐游戏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丰富音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孩子们对传统音乐游戏“开锁”逐渐失去兴趣。于是,C老师做了创新:孩子们在单个圈子里两人一组玩“锁”,他们一边表演歌曲,一边一起唱歌。他们先拍手,唱“咔嚓咔嚓”的时候,拉起对方的手放在胸前,表示被锁住了。他们在唱哪一首?哪一个?“当大家都向前迈一步交换朋友时,一个孩子扮演“开锁人”的角色,在圈子外绕着圈子走。同样,在唱“咔嚓咔嚓”的时候,他也要停下来做两遍解锁。最后,唱完之后的规则和传统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