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直到唐代,才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代代相传。因为在《易经》中,“六”是阴之数,“九”是阳之数,所以九月九日两阳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就有提及。屈原《征途》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十日后始见清都。”这里的“重阳节”指的是天空,不仅仅是节日。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写的《九天·钟繇》中,明确写道重阳守节:“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为阳数,日月相合。是众所周知的,认为适合长久,所以是盛宴。”

晋代学者陶渊明在《闲散九日》诗的序中说:“我闲散,爱九之名。秋菊满园,却又惆怅,空为九华,惜字如金。”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就有饮酒赏菊的习俗了。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在明朝,九月重阳节,宫里会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也会亲自爬万岁山庆祝自己的秋志。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清朝。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插山茱萸、吃重阳糕。

信息的膨胀自古就有。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当时登高是为了避祸。久而久之,今天爬山已经成为一种美丽而优雅的习俗。秋天,大气凉爽,空气清新,何不登高远眺?

重阳节恰逢秋季,菊花盛开。相传,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他的隐居、他的诗歌、他的酒和他对菊花的爱而闻名。后人纷纷效仿,所以重阳有赏菊的习俗。

重阳节插山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很多妇孺都把山茱萸放在手臂上或头上。金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有考努斯参加重阳节的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早晨,古人意在九月做蛋糕,把一块蛋糕放在孩子头上,嘴里说些话,祝孩子万事如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