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初三下册5张数学广角教案。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每个三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三年级数学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请写一个与我们分享。你是在找并准备写《初三数学下册广角教案》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初三数学广角教案第二册1

教学内容:

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想、折、说、评等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对一个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并能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其拥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读写分数。

难度: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对话,引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有哪些习俗?赏月吃月饼(课件)学生喜欢吃月饼吗?(爱情)

老师:这里有四个月饼。怎么才能公平的给两个孩子?(课件)

生:每个人分两块,公平。

老师:数学上,“公正平等”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老师:如果有两个月饼,应该怎么分?(课件)

生:每人分一份。

老师: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课件)。可以平均分配给两个孩子吗?

生:对。(老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

老师:每个人得到多少?(半个街区);哪个数字用来代表半个街区?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达吗?(不对,学生猜1/2)老师:对!就是1/2,(课件显示1/2),谁知道1/2是什么?

学生:分数

老师:是的!今天我们将认识这位新朋友——乐谱。(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整数到分数的过程,围绕“探究”二字,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和探索交流。

1,理解1/2

老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告诉我1/2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意思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一半。黑板上:每份是它的一半。

老师:说出学生的名字,再说一遍1/2的含义。

老师:(老师指着另一个月饼)这个怎么样?(让学生明白另一个也是这个月饼的1/2)老师:现在同桌互相说说1/2的含义。

老师:1/2怎么写?(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2,表示平均分两部分;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之一)

老师:1/2怎么发音?读一遍,再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意义,学习如何读写分数。

2.了解1/2

(1)体验分数的实际意义。

老师:你想想,半个月饼可以是1/2。人生还有什么可以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块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出1/2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打九折

老师:其实1/2就藏在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上。你想找到它吗?

请看要求(课件演示:先折叠,再上色其1/2)

生:动手操作,说出意思。

老师:(巡视指南),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你这卷子的1/2怎么得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分成两部分,每部分都是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的纸平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是它的1/2。

老师:经过提问,这些数字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一切都可以代表1/2?

生:这些数字平均分成两部分,所以每一部分都是它的1/2。

老师:是的!一个图只要平均分成两部分,每个部分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开发自己,从各个角度进一步理解1/2,从而丰富1/2的表现形式。重点一个字“动”。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学生觉得只要把一个数字平均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就是它的1/2。

3.判断1/2,从而得出1/4。

老师:老师还折了几个数字。有颜色的部分是1/2吗?请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演示:)学生1:第一个是对的,因为它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部分,每个部分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误,因为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而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同时巧妙引出。

4.探索1/4

(1),理解1/4

老师:谁能告诉我1/4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4。

老师:谁能写出1/4?

学生:我一辈子都在舞台上,整个班级都是空的。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1/4,涂上颜色。

老师: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不同的折叠方法,然后动手。不如比较一下哪组方法多。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与全班同学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是什么意思?

老师: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一样的,只是折叠方式不同。为什么每个副本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4。

老师:正是!只要把一个图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设计意图:在理解1/2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1/4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理解为将同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用每一份来表示1/4,从而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3)巩固实践,拓展应用。

加油!睁开你的眼睛,看看生活。

1.看:下面的图片让你想起了几个点?(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平均把一块蛋糕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个人。刚解决完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能联想到多少分?

生:我能想到1/4。

你从哪个屏幕联想到1/8?

生:第一张图,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

生:我能想到1/8。

你是从哪张图片联想到1/8的?

生:在第三和第四张图中,一个蛋糕被平均分成八份,每个人得到一份。

生:我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学生:不是,是小男孩手里蛋糕的1/2

健康:1/9

如果一开始有九个人,平均分成九份,每个人都会得到这个蛋糕?

(4)回归生活,全班总结。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分数,学生只要善于观察就能找到。让我们用一首歌来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2

教学背景:

最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门课的时候真的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学生很难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尽力设计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讲透彻、讲到位。但结果是,在课堂上,很多同学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打断,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但是当他们被要求做作业时,他们总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要让他们打断,专心听我说。结果他们没有兴趣,也不想趴在桌子上听课。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下课后,我甚至抱怨这些学生太放肆了!

后来我不再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啊!就是让学生体验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首先,游戏导入:(鼓掌号)

1.把这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各分多少?

2.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多少?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会分多少个苹果?

听写第三题的时候,同学们不鼓掌,有的同学交头接耳,有的同学眉头紧锁。这个时候,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进入状态)。两分钟后,一个学生站起来问:“秋老师,这半个苹果应该怎么表示?”然后我就随波逐流,对大家说:“是吗?你能把手中的圆纸对折一半吗?(学生兴致勃勃,学生折出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得分

老师(带着期待的眼神提问):这半个苹果怎么表达?

生1:可以说“半个苹果”。

生2:可以画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来表示。

生4:可以用0.5来表示。

……

老师:学生们刚才说得很对。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少了一个苹果。不能用整数来表达。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就像刚才第三个同学说的,1/2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苹果。现在谁能告诉我们1/2的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知道1/2的分数后)

老师:你能用手里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折纸后反馈。)

健康1:可转换成...

生2:可以折叠成...

老师:你也可以用手里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知道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们自信地说“是”,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生1:我用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还用方纸折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的纸折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的纸折了3/4。

生5:我用圆纸折了5/16。

……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他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当时也表现出了对同学精彩回答的佩服。

接下来,同学们积极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以上案例是我教学的一个片段,更好的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变化。

第一,从“我要学”到“我要学”。

在教学面前,因为学生总是忐忑不安,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这个班级里,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和潜力。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给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权,鼓励学生自己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小主人”的目标。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还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钻研新课标,深刻理解其精神和理念;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一个分数,读写一个分数,比较1的分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勇气,使他们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三、教具和学习工具的准备:

实体投影仪,苹果,晶圆,方纸,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给我看看苹果

1.把这四个苹果给萧蔷和小方。怎么分呢?如果份额公平,每个人能得到多少?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平均分。

2.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黑板:1

3.平均给两个同学分1个苹果。每个人有几个苹果?黑板上的文字:一半

问题:半个苹果还有其他表达方式吗?

引出板书的主题:分数。

(2)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识。

1,理解

1),老师演示了苹果。指出: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一半,即它的一半。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一张纸折出来,写下来。

4)、实物投影展示判断题。

下列哪个图形是阴影的?哪些不是?说出原因。

(1)(2)(3)(4)

1,理解1/4

1)一个苹果的1/4怎么分,这个1/4怎么表示?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通过折、画、看、说等活动感受1/4。

(2)老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苹果的四分之一。

(3)总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了解其他分数

1.你想知道其他分数(分数)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画、看、说等活动了解其他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成绩,谈论自己的分数。

2.完成课本第93页的1题。

(4)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展示第一组图纸1/2和1/4。

(1)猜测:哪个分数更大?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的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自主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对比,然后告诉组内同学如何对比。

3.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以上两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和学生* * *分数的分数汇总比较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的两个问题,如“做”。

(5)家庭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22的1~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4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数”的概念,理解“倍数”与“若干倍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认识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我会用乘法公式求商。

教具准备:磁盘、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的课程

展示:白羊2只,兔子6只。

老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比较两个量。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兔子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兔子少四只。)

老师:学生说得很好。我也说一下,兔子的数量是白羊的三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时代的概念。)

第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实例1

(1)动手操作。(说出要上台的学生的名字。)

第一线摆:

第二排摆:两个三(老师只说了两个三,让学生思考两个三怎么摆。)

(2)老师揭示了时代的含义,指着学生总结的两排木棒:第一排放三根木棒为一份,第二排放两根木棒为两份,所以我们说六有两个3,六是三的两倍。

(3)老师在第二行加了三根棍子,问:第二行有多少根三根棍子?第二排的棍子数是第一排的几倍?

让同桌的同学互相对话,然后说出他们的名字。再加三个怎么样?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0是多少倍?

2.教学实例2。

(1)老师摆。

第一排:两片枫叶

第二个钟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多少次?你怎么知道的?如何移动第二排的叶子,让两排叶子的关系一目了然?摆动它。你发现了什么?(把四片叶子分成两部分,可以分成两部分)怎么用除法表达?

黑板:第二行的数字是第一行的_ _ _倍。

4÷2=

老师提问:你能完整填空吗?第二行应该怎么布局,才能清楚的看到是第一行的两倍?

(2)老师放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怎么知道的?如何移动第三排的叶子,让两排叶子的关系一目了然?摆动它。你发现了什么?(把12叶子分成四份,可以分成三份)。

黑板:第三行的数字是第二行的_ _ _倍。

12÷4=

3.新课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一个数中有几个其他数,所以我们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原理图,填空。

(2)让学生谈论为什么红花的数量是黄花的五倍。

第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放在桌子上说。

口头回答

12中有()6,12是6的()倍。

42中有()个7,42是7的()倍。

25有()个五,25是5的()倍。

18有()3,18是3的()倍。

21中有()个3,21是3的()倍。

30中有()个5,30是5的()倍。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倍数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觉。

3.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运算、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初始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经得住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老师:请大家一起看题目要求。谁能快速说出有多少张图片?)

师:如果把两只鸟看成一只,有两只,我们可以说有()()?

第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1,对时代概念的初步认识。

数数

兔子数萝卜,数不过来。请帮帮忙!

老师:你是怎么数的?哦!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认识他们吗?(胡萝卜,胡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胡萝卜6根,萝卜10(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两根胡萝卜看成一根,(转圈说)你能把胡萝卜的数量描述成“几根”吗?谁来绕圈?

一起数:1 2,2 2,3 2。

找到正确的关系:用“时间”来表示语言。

胡萝卜的数量有三根胡萝卜那么多,也是三根两根。呈现一个更简单的表述:胡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三倍。

黑板:胡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三倍。(说出名字,然后集体说出)

老师:也可以说什么是什么的三倍。(6是2的三倍。)

说并圈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有两根胡萝卜(1)和五根白萝卜(2),所以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五倍。

总结: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比较两个量得到的。要想区分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在跟谁比。不同的比较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2.进一步理解“时代”。

要求:独立圈出,画一幅图,分组交流。

3、老师展示课件:把两根胡萝卜当作一根,有六根白萝卜,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六倍。以两根胡萝卜为一根,有七根白萝卜,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七倍。要提问,如果把两根胡萝卜看成一根,那就有八根白萝卜。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有多少白萝卜?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到了一根胡萝卜。这个时候,胡萝卜有多少?现在的胡萝卜比白胡萝卜贵多少倍?(2次)

老师:谁来谈谈你的想法?可以用摇摆转圈的方法!

请演示一下。

老师:都是胡萝卜。都是跟胡萝卜比的。胡萝卜的数量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同学们,想想吧。

出生的...

老师总结:因为胡萝卜的数量变了,也就是我们比较的标准变了。刚才是两根胡萝卜,现在是三根胡萝卜。标准变了,倍数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