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言自语应该怎么做?
三岁的妞妞,背着新买的水彩笔盒,自言自语道:“我走了!我不回来吃饭了。”拿着盒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
四岁的小胖在玩拼图。他自言自语道:“这一块有蓝天图案。把它放上去。这个栅栏图案在下面……”
孩子的自言自语让父母不解又担心:他们是因为孤独才自言自语的吗?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自言自语吗?如何理解儿童自言自语的现象?
专家观点:每个孩子都会自言自语,这在生活中看似很平常,但这种普通而必然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是孩子自我成长的重要体现。
从孩子的肢体动作来看。孩子通过自言自语来熟悉事物的运作方式,比如“兔兔,我先给你洗澡洗头,这样就不伤眼睛了。”
从孩子的社交情绪发展来看。孩子通过自言自语来重现互动和情绪,比如“多吃点蔬菜,妈妈会开心的。”
从孩子的认知层面来说。孩子自言自语时必须做的抽象思维:我印象中爸爸开车是在打方向盘,于是转头玩饼干盖(象征方向盘)说:“绿灯亮了,往前开。我得赶紧按喇叭。我要转了。”此时的动作技巧关系到以后的用词。
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自言自语的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再现了他们所需要的语言和对话,从而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和准确性。
可见,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是他们未来成为成功学习者所需要的基础。对此,家长应该理解和帮助。
首先,孩子们通过自言自语来帮助思考。
在发展初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具有“社会性”和“外在性”两个特征。因为幼儿需要依靠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指示,遵循成年人制定的规范,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思维”。因为行为的规范来自于大人的口头命令,当孩子试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时,他会大声模仿那些口头命令来帮助他练习,这就是所谓的“外显思维”。
孩子必须能够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将这种社会性、外显的思维能力转化为内化的能力,最终集中精力进行自己的思考。
心理学家对人类“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指出,儿童的自言自语其实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孩子面对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或者遇到问题,犯了错误,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时候,就会自言自语。因为在自言自语的过程中,文字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引导自己,提高表现。
孩子进入小学,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表面上看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这种自说自话的现象已经从早年的露骨逐渐变成了内化和隐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发展更加完整,他们不再大声地把思维过程说出来,但他们内心仍然经历着同样的思维过程,自我的内部对话依然存在,只是外人观察不到。
第二,孩子用自言自语来监督行为,表现更好。
关于自言自语现象,发展心理学家L·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不仅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而且用语言帮助他们计划事情、引导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
研究发现,经常自言自语的孩子比那些较少自言自语的同龄人有更好的社交发展。心理学家解释,孩子的自言自语是一种自我训练,可以为以后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自言自语,是用语言来监督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思考。比如小胖在玩拼图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拼图,自言自语地说:“这张图上有些天蓝色,有些白色,看起来像天上的云,应该放在拼图的上面。”所以,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娇娇玩娃娃的时候,编剧导演剧情,表情动作也表露无遗。
第三,将规则公式植入“自言自语”,帮助孩子学会规范行为。
家长往往觉得孩子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长期工作等问题。有学前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会利用学前儿童自言自语的行为特征,把一些行为规则变成公式。比如让孩子学会安静,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老师会教孩子念公式:“谁安静,我就安静。”或者“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站起来。”当孩子反复背诵这个公式,并自言自语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会不自觉的配合,达到专注的状态。过一段时间就自然了。因为“自言自语”具有自我提醒的价值,可以帮助孩子调整行为。
在此,建议家长不妨学习一下老师用来改善孩子不良行为的引导方法。比如孩子挑食,只吃荤菜,拒绝吃素菜。父母这样教育孩子;“我是个好宝宝,爱吃蔬菜,身材也很棒!”孩子成熟了,吃饭时往往会“注意”桌上的菜,把吃菜和身体好、不生病、不吃药不打针联系在一起。有些孩子可以自学。比如绘本《胖王》,里面有故事和童谣(关于营养知识)。孩子朗朗上口后,经常边玩边自言自语,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同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倾听孩子,根据情况和自己“说话”。
父母了解孩子自言自语的原因和意义后,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将其运用到行为准则中,还可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有趣的事情。建议家长经常倾听孩子并适应当时的情况,回应孩子,与孩子进行对话。比如我看到3岁的女儿把娃娃放在床上,拍着娃娃的肚子对自己说:“你不哭我就给你讲故事。”可以回应:“娃娃满了吗?你是不是太困了?”孩子给泰迪熊喂药的时候,自言自语:“你想吃什么?我去找找。”家长可以回答:“熊雄生病了吗?他擅长吃药吗?”然后观察孩子会怎么做;大一点的孩子在模仿恐龙或怪物时会自言自语,父母可以回应说:“好可怕的怪物!怪物为什么生气?你饿了吗?”描述孩子的行为,或者告诉他们可能的感受,可以鼓励孩子玩游戏,或者帮助他们处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