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0~30天大的幼儿进行朗读训练?

让宝宝听声

在宝宝头部两侧摇铃,节奏时快时慢,音量时大时小。边摇边说:“铃!铃!铃儿响叮当!”先不要让宝宝看到摇铃,而要观察其对铃声有无反应(如听到铃声停止哭闹或动作减少等),再训练孩子根据铃声用眼睛寻找声源,每天2~3次。

这是为了让宝宝感知声音,检验听力,发展听觉。

听我发声

让孩子仰卧、妈妈将脸移近孩子。叫孩子名字,让孩子集中注意听妈妈的声音:“××,妈妈在叫你”、“宝宝,爸爸来了”、“宝宝,你的名字叫××。”

学着发出各种声音,如咳嗽声、咂咂嘴、吹口哨等。边说边做动作,“我学小猫、喵喵喵”、“我学小狗,汪汪汪”,学各种动物的模拟声音,或者拍拍手,拍拍桌子,拉着孩子的手拍一拍并用嘴巴“配音”,激发孩子的愉快体验。

但要注意妈妈对孩子发出声音时,声音不宜太大,以免吓着孩子。只要孩子能听到就可以了。另外,妈妈发音时可以配有相应的活泼而丰富的表情以吸引孩子的注意;或者每次换四、五种声音,也可给孩子念儿歌。

这是为了使孩子渐渐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贮存大量正确的语音信息。

与宝宝对话

宝宝出生2~3周就会发出“哦哦”声来应答大人的声音,此时应开始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

喂宝宝进食、玩耍、智能训练时要和宝宝说话。大人讲得越多,宝宝也应答越勤。讲话时尽量使用普通话和外语。

逗宝宝说话

在孩子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咳”“呃”“嗳”“噢”的声音时,父母可以利用多种机会,逗引孩子发出声音。

学着孩子的模样发音,激发孩子继续发音的热情。

爸爸模拟发出很多有趣的声音,让孩子看着爸爸的面部表情和发音时的口形,使孩子对发声产生兴趣,愉快地对父母发声和笑。

这是为了发展孩子初步摹仿发音能力,以及发展孩子听觉。

这种训练一定要注意时间,孩子在吃饱之后,浑身觉得舒服的时候,自己会发出一些声音,这是孩子练习发音的尝试。父母不妨多和孩子说话,刺激孩子多做发出声音的活动。

惹宝宝发音

父母笑,抱着孩子,抓挠他的身体,摸摸他的小脸蛋,逗孩子发笑。

运用一些彩色图书逗孩子发笑。用一些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的有声玩具逗孩子笑。

做各种动作逗孩子发笑。可让孩子摸着“笑”的嘴,让孩子感觉“笑”的动作,逗引幼儿发笑。

逗笑是亲子间的快乐时光,因“逗”而笑与睡眠时的不自觉微笑不同,这是用笑来回答父母的逗乐,是有人逗才笑的。越早学会逗笑会越聪明。因此,逗孩子笑一定要早,从出生头一天就开始。

这是为了培养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进行发出声音的尝试。

给宝宝唱歌

爸爸两手抱平孩子,摇一摇,动一动,使孩子有摇篮般的感觉。

爸爸边“摇”摇篮,边念儿歌:“摇呀摇,摇摇我的乖宝宝。乖宝宝快长大,长大做个科学家。”

将孩子放下又举起,然后用爸爸强健有力的手按摩孩子的身体,可边念儿歌:“爸爸爱宝宝,宝宝快长大,长大做个壮娃娃。”按摩时和儿歌的节奏保持一致,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从新生儿起就参与对孩子的照料有莫大的好处,不少孩子怕父亲,渐渐与父亲疏远,使父亲难以亲近孩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应该从小开始,通过父亲的讲话、口唇游戏、逗笑等活动培养起爸爸与孩子间的亲密感情。

这是为了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增进孩子与爸爸的感情,达到心灵与感情的沟通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