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文摘要(高三暑假作业)

1我绝对不会“混”生活。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和你们很多人一样,我的大学已经规划好了。65438到0996,父亲选择了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土木工程,进入了我亲爱的母校湖南大学。10那天,也就是开学一个月后,我刚结束军训,吃完晚饭,我和其他九个舍友挤在那晚十一点断电的闷热宿舍里,翻看我们大学四年的课本,才发现对我来说都是极其枯燥的东西。

那天晚上我睡不着,直到灯灭了。我点了蜡烛,蜡烛闪烁着,照亮了我的天花板,也就是上铺的床板。我隐约看到上面有一个字!我把手移到上面,看到一个大字,混蛋!

那天晚上我睡不着。我被命运围困,似乎还要被围困四年。不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是你头上有个一平米大的“混”字。

这样一直持续到晚上三点。后来我知道,那段时间是我潜意识最清醒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正确的事。我决定问一些关于我自己生活的问题:

古典,你想要什么?

如果你想要一种生活,为什么不去创造一种呢?

那是我第一次问关于我生活的问题,这个问题改变了我的生活。

多年以后,我回想起1996 10晚上湖南大学1-206室左侧下铺的古典,我依然心存感激,因为他翻过身问自己,如果我觉得2000年,大学毕业的那一天,我的人生没有遗憾,那是因为我的所作所为吗?他慢慢听到了内心的回应,他记录了很多回答。有的很普通,比如过四级考驾照,有的很有趣,比如学功夫,搞乐队谈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有的好像有点遥远,流浪一个月,骑自行车去北京,去世界上最高最深的地方。

从写下这些文字开始,他的生活开始改变。

我过了四级,学会了开车,向喜欢的女孩表白。我组建了一个乐队,我开始学习功夫。1998的夏天,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流浪,其中一个是小明。我们一路骂骂咧咧,就这样打闹着从长沙骑到了北京。23天,8个省份,1500多公里,我们到了北京,成了生死之交。我还去了我能找到的最深的地方,江西萍乡的煤矿。在几个矿工的陪同下,我在地下400米待了一整天,感觉喘不过气来,漆黑如墨。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最后,当我划掉我的清单时,我发现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西藏的珠穆朗玛峰,但那个地方需要的钱和时间是一个大学生没有的。后来我离开了学校,成了一名工程师。半年后,我离开了这个行业。后来我失恋了。初恋的失败让我痛苦不堪,希望逃离这个国家。

于是我来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名新东方的学生。当我考完托福GRE甚至拿到OFFER的时候,我又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记得1996 10晚上湖南大学1-206室左边下铺的古典。

后来我留了下来,成为了新东方的一名英语老师。我开始攒钱,然后攒时间,攒下工作后日渐衰退的身体。2004年,我来到西藏。这是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海拔5500米。这是出发前的我。在雪线以下,珠穆朗玛峰的雪变成水,向下流入这条河。我能看到山顶周围白色的珠穆朗玛峰,让我爬的时候一直想死在那里。有一家邮局出售昂贵但畅销的明信片——不仅因为它是这里唯一的通讯方式,还因为上面的邮票——珠峰大本营。可以发给朋友,也可以收藏。等你老了,你可以跟你孙子吹牛说爷爷是个牛人,所以总会有人徒劳地买那么多本。而我一下子买了三个,一个送给我妈,她认定我会死在雪山上,几百年后被挖出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说,爸爸妈妈,我安全了。一封寄给了我的部门主管。听了我的计划后,他怀疑我是否能参加暑期班,因为我用光了我所有的积蓄。我告诉他我很安全,给我安排了课。最后一个,你猜我发给谁了?

我是1996,10晚上发的湖南大学1-206室左边下铺的经典。我跟他说,谢谢你,你的十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如果你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你真的可以创造一个。

那你下一步想做什么?我再许十个愿望,我希望成为最好的词汇老师,我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成长,我希望用10改变世界的本能写一本书,我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向他们的生活提问,找到他们的梦想,成为生活的主人——那些在生活的打击下,双眼明亮,紧盯梦想的人。

大家都知道,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词汇老师和新东方讲师的培训师。当有一天我意识到,告诉别人为什么要学习和工作,比帮助别人如何学习和工作更重要。后来我离开了新东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新精英事业,帮助年轻人在新的生活中做自己的精彩英雄。我写了《推倒心中的墙》,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自己。

还记得那个功夫大师的比喻吗?当你被生活攻击的时候,请盯住那些文字,在你被攻击的时候大声读出来。

最后,让我告诉你一个我最喜欢的关于这个故事的答案。如果我是主人,我会先离开房间,然后大喊大叫!他们进攻的时候,我把离我最近的人打倒,然后扭头就跑。然后我离开了所有那些震惊的攻击者。我跑啊跑,奔向那些文字,大声念出来,让头发飞扬。

记住,当你被现实攻击的时候,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那就盯住你的梦想,而不是你的敌人!

生存迫使我成功。

到现在,我觉得生存是一个人首先要面对的。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没有一个有钱的爸爸,所以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首先是要能养活自己。

结婚后,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没有找到有钱的老公。两个打工仔一起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想买房生孩子,就要为孩子上学做好规划...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我的生活也一样。

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到达深圳的那一天。那几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生存。

因为我妈,大学毕业后我去了深圳,放弃了外资公司的工作,帮我妈的公司。所谓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的那种。我妈,她那些怀揣着发财梦想来深圳的亲戚,都是她公司的员工,每天都在深圳的一个民房里忙忙碌碌,见各种各样的人。用我妈的话说,生意就是这么出来谈的。

母亲在我四岁的时候从我的生活中消失,然后在我十八岁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对于身为女生的我来说,母亲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神秘而亲密的人物。所以当她说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去深圳帮忙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去了。

我记得当时父亲什么都没说。他总是这样。每当我决定做某事时,他总是一言不发。甚至在我头破血流的站在他面前之后,他还是一言不发。

我还记得那个夏天,我手里拿着一个箱子,来到了我妈既是办公室又是住处的地方。母亲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穿得这么差?那天,我穿了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一条长花裙子。妈妈总觉得我不漂亮,因为我在她眼里很难找到有钱的男朋友。我妈,看起来很年轻,叫我不要在外人面前说我是她女儿。这年头,一个女人在这里做生意混日子,不让别人知道她的年龄和婚姻状况,会更划算。

当时我真心觉得,这个从来没有和我一起生活过的母亲,经历了这么艰难的日子,我应该帮助她。所以我答应了。

接下来的日子渐渐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我家对面,有一个湖南来的打工妹宿舍。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津津有味地吃着一碗白米饭和一瓶辣椒酱。

而我们的生活并不丰富。我发现我妈什么都做,只要能赚钱,哪怕只是一点点。虽然她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总是抢单,但是在家里,每顿饭总是只省到一个素菜和一个荤菜。

但我妈是那种即使兜里只有两块钱,也要在别人面前装得像百万富翁一样大方的人。直到现在,她还在这样生活着。

我妈经常会突然消失一段时间,所以房东会找我要房租。她的这些亲戚每天都吃饭。有一天,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块钱了。看着他们和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这两块钱用完了,我不知道明天怎么过。

妈妈失踪了,我要自己挣钱养活这个家,还要养活自己。感谢我的同学,我收到了一个礼物业务。还记得我和同学去别人的工厂和别人谈判。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底价是多少,合同就有点灰溜溜的签了。但至少我还有点钱赚,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还有一次,我妈不知从哪里拖了100箱饮料,从东北运到深圳。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手忙脚乱地找了一个仓库来存放这些饮料,但我开始担心存储成本。

面对这么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名字的饮料,我和同学推着自行车,开始一家一家的卖。

寻求帮助真的需要勇气。我要面对别人无情的拒绝或者干脆不搭理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还好那时候年纪小,刚出校门,但是这些事情我还是能够承受的。如果是现在,我真的不敢想象我是否能做出那样的事情。

结果就这样,大热天的,一天下午下着雨,我们的自行车倒在了地上,一箱饮料从后座掉了下来。当时一瞬间我感到一种绝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我知道我同学当时的感受和我一样。

然而,幸运的是,我们的弱点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我记得我们拿起自行车,一个个继续卖饮料。

最后,我记得有个好心人最后被我们感动了,于是我们赚了一点钱,可以解决一大群人一个月的生计问题。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个月,很快我发现我和我妈对生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我妈总是给我举一些她身边年轻女孩的例子。某某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头,某某嫁了一个香港商人,或者某某包了一个小三,她得到了很多房产。

在我妈眼里,钱是最重要的。反正不要和钱过不去,因为只有足够的钱才能生存。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有钱的人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是为了钱就不值得了。

我们闹翻了,我从此和她分手,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办法回上海,只能在深圳从头开始。

为了谋生,前几个月什么都干。酒店服务员,仓库管理员,还有天天没事干的国企老总秘书。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因为我要为了租房子支付日常开销,所以那时候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就是工资高不高。直到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进入了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我的生活才重新走上正轨。

我这么说,是因为如果我没有选择来深圳,跟着我妈,几个月后我也会像很多同学一样,在外资企业干得很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浪费了半年时间。但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要感谢我妈,感谢她在深圳的这些日子。

因为在这几天里,我看到了那么多挣扎在人生底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在做着不同事情的人。有的人循规蹈矩,慢慢寻找机会,有的人用不正当的方法,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最多的钱。但他们最初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为了生存。

在这几天里,我也体会到很多时候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韧劲去面对这个社会上的人和事。

我的同学,我们一起在深圳待了一个月后,回到了他的老家,湖南一个偏远的县城。他说他的理想是在电视台工作。后来听说他在县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然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八年后,我们在北京相遇时,他已经是珠海电视台的编导,我成了凤凰卫视的记者。他告诉我,他从县城进省电视台用了5年时间,然后只身来到珠海,从编外人员成为电视台的正式员工。他说在深圳的日子教会了他如何在困难的时候鼓励自己走下去。

4昆山一个小企业主的高铁之旅。

价格、速度和激情

亮银色的高速列车像箭鱼一样卧在轨道上,蓄势待发。

9点50分,许宁来到北京南站,在自动售票机上买了一张票。10分钟后,他登上了开往上海的G115次列车。

徐宁在江苏昆山经营一家IT产品包装企业。在这个拥有100多名员工的“微”公司,他既是总经理,又是业务员,每个月都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之间飞来飞去。前两天,他去北京参加一个展销会,“接了几个大单”。

这一天是7月7日,京沪高铁开通后的第八天。

“封杀”京沪航班

许宁所在的3号车厢,是一辆被媒体称为“堪比空客A380”的商务车:24个座位,可坐可卧,配备多媒体触摸屏、阅读灯、电源插座、USB和网线接口等。据报道,这样一个座椅“售价约为1.6万,相当于一辆中档车”。

"财政部表示,副部级官员可以坐商务座."许宁打开电脑,看了当天的头条。

接着,他打开了生产车间的远程监控系统和ERP系统,这是他两年前雇了几十万元开发的。“我在车间安装了9个摄像头,随时监控工人的进度。”

3G信号已经无缝深度覆盖京沪高铁。此前,中国电信宣布,天翼3G终端可以在京沪高铁上接听电话和无线上网。“我在不在,公司在,照常营业。”许宁有些掩饰不住。信息高速公路和真正的高铁把他包裹在一起。

现在,列车正以309 km/h的速度呼啸着穿过华北平原,5个小时后将抵达1300多km外的上海虹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永平用“紧贴地面飞行”来形容。

这张北京-昆山商务座机票,徐宁支付了1690元。他说这个价格“很能接受”——以前从北京回昆山要先飞到上海,然后再坐城际快车或大巴。根据东航订票系统,头等舱票价为2260元,经济舱票价为1130元,最高8折。

今年6月,许宁从上海飞到北京与客户洽谈。因为飞机晚点,他在机舱里等了三个小时。“一个大单没了。”民航华东管理局数据显示,2010之前的京沪航班平均正常率不足50%。整改后,这个数字只有72%。

“贴着地面飞的高铁和一天飞几千里的飞机哪个更省时?”7月初,上海铁路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婉君发布微博称,《法制晚报》两组记者同时离京赴上海。结果因为航班延误,坐飞机的一行人比坐高铁的记者晚到了半个小时。

“坐高铁的时间至少是可以预测的。”许宁正打算以后彻底“封杀”京沪航班。

现在,航空公司真的感受到了压力。京沪线一直是“黄金航线”,平均每天80多班,客座率保持在80%以上。2010年,该航线为东航贡献的利润达到9亿元,国航在该航线上也实现利润5.8亿元。

然而,在京沪高铁开通的那一周,这条黄金航线的机票也卖出了4-5折的“白菜价”。业内人士表示,“京沪高铁真是从航空公司身上割肥肉!”

先进的高铁?

京沪高铁在设计施工中,速度从300 km/h不断提升到380 km/h,很多人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高铁试运营期间,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喜欢钻进驾驶室,在司机身后大喊,快!快点!

对此,日本中央铁路公司株式会社(运营日本最快的高速列车)社长雅行松本曾表示,“把速度提高到接近极限的水平,是我们(像中国)永远不会做的事情。”

戏剧性的是,开通的时候,京沪高铁的速度又回到了起点。专家认为,高铁降速是出于安全考虑,但这一说法已被铁道部否认。

“还记得19世纪美国修建洲际铁路的美好时光吗?我们使用廉价的中国劳动力来完成这个项目。现在,中国需要美国14万失业人口帮它建高铁吗?”坐在京沪高铁的商务车厢里,一名美国记者泣不成声。

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调侃道,美国在发展快速列车方面比不上中国。然而,美国在另一件带“快”字的事情上略胜一筹:快餐。目前京沪高铁上供应的早餐是美国人最爱吃的汉堡。

京沪高铁被很多媒体比作“中国的阿波罗登月”。但《纽约时报》称,它在中国并不受欢迎。铁道部可能不在乎自己背负的高额债务,以及未来几年不盈利的可能性。对于普通人来说,“高铁昂贵的票价触及了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痛处。”

在许宁所在的3号车厢里,20多个豪华座位正等着那些愿意花大价钱买任何“奢侈品”的想象中的奢侈品客户。其余车厢,一等座和二等座的上座率只有20%左右。网友戏称京沪高铁是“搬椅子”。

“只剩G字头的票了吗?”看起来像学生的赵飞宇站在北京南站的售票窗口前。售票员告诉他,当天的火车票已经卖完了,只能买第二天的票。他感觉自己被“高铁带走了”。

目前,上海虹桥至北京南每天运行时速300公里G字头动车组41对,时速250公里D字头动车组3对。原有5对“早到”动车组全部停运,仅保留1对“早到”T字头快车。而且价格“亲民”的T字头、D字头往往是“一票难求”。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赵建指出:“拥有基本舒适空间的廉价交通工具更适合中国的普通乘客。他们不愿意仅仅为了节省几个小时而花三倍甚至更多的钱买高铁票。”

火车快速经过沧州、德州、泰安、曲阜、蚌埠、镇江,一路南下。一路上,你可以看到建了一半的高楼和暴露在烈日下的未完工的高速公路——虽然没有那些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上满车的场景。据媒体报道,京沪高铁沿线,16新城已经破土动工,地方政府都寄希望于高铁招商引资,振兴地方经济。

华尔街日报引用了蒂姆·斯塔莫斯(Tim Stamos)写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他在一个高铁站的经历:“整个车站的三层铺满了昂贵的大理石瓷砖,它们被打磨得像镜子一样明亮。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如此宏大的车站,站台上只有一辆列车,站内几乎没有候车的乘客。气氛就像被丧尸突袭后的中央车站。这真的是中国人心态的最好例证——只要建成了,人们自然会来。”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国可能已经建成了超过当前需求的铁路系统。

京沪高铁还在狂奔。15: 00,列车驶入昆山南站。车门开着,像饥饿的嘴巴。许宁拿起行李箱,大步走出车外。不远处,只有田地,空荡荡的马路,还有一栋等待封顶的大楼。

中国的高考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

自1898年史静大学堂建立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过了110多年的历程。

回顾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国高等教育曾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但最终,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与世界高等教育主流渐行渐远,难以回头。

你什么时候开始变身的?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长达1300年。知识分子不再是国家政治精英的主要来源。他们开始流向社会、军队、商业、金融、工业、出版和学校。过去的细节开始因为知识分子的注入而展开,一些知识分子走向了反面,成为了国家的叛逆者和叛逆者。

然而,正如主张废除科举的人所预料的那样,废除科举,提倡学校,开创了此后20年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波浪潮。第一波留学潮开始了,很多同学去了日本,在1911达到一个高峰。随后,留学欧美的人数逐年增加,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等后来的中国教育家。正是他们推动了1922年《任旭学制》的颁布,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大陆仍广泛采用当年的学制。

借鉴美国学制制定的“任旭学制”以七条准则为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演变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国家经济实力、注重生命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给各方留出更大的拓展空间。同时,通识教育模仿美国“633”学制,分为小学、初中、高中。

这种学术体系强调个性发展、生命教育和胡适反复强调的灵活性。然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和通识教育培养模式试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弹性、个性、生命的精神丧失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期间,坚持要亲自面试所有报考的学生。学生入学后,他每个月都会和学生逐一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进度推荐需要学习的书籍。所谓“因材施教”,也不过如此。1999,中国选出“两弹一星”开国元勋。在23位获奖者中,有9位是叶的弟子,2位是他的学生,2位与他的职业生涯有直接关系。

以叶为代表的时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精神。

但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的院系调整,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人,而是成为社会机床上的建设者和螺丝钉。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曾在与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电视谈话中指出,苏联输给美国,就是教育不合理。然而,长期以来,苏联一直沉浸在重视工程教育的神话中。

从65438到0958,美国《生活》杂志对比了一个苏联大学生和一个美国大学生。该杂志总结说,苏联学生在各方面都更好。这是一个和预设答案的比较,因为苏联刚刚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所有美国科技教育界人士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但时间证明,旨在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一颗螺丝钉”的教育体系,最终还是输给了旨在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

大学成了“打工仔”

中国的教育本有机会回归世界主流,但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考试形式实际上照搬了原来科举取士的制度。这是一种与人的成长直接冲突的考试制度,它的理念是,每个人都可以用一把普通的尺子来衡量。

从那以后,严格来说,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小修小补。无论是委托制、加分、走进、自费、自费的组合,总体来说,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因素,但影响很小。中国从外国学到的东西主要是形而上的。请一些外教来学习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是没有形而上的,也就是没有概念上的学习。

所以很多同学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1992年,我国政府发布留学政策,当年留学总人数为1700人,之后逐年增加,增长加快。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28.47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且多为自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别出心裁的体制和高等教育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呢?

一个是大学管理体制。中国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不是现代制度。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是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是教育部定的,给学生的学位证书是教育部发的。教育部从头到尾都在管人,学校成了对教授负责,不对学生负责,只对教育部负责的“打工仔”。以人为本是不可能的。

现代大学生要有“多边界”。中国的大学只有一个边界,只需要考虑教育部,社会、学生、家长都可以不管。美国大学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校友的捐赠,学校已经成为一个社交圈的核心,很多资源都在学校周围循环。学校是一个跨国界的社会实体。学生既是它的原材料,也是它的产品,一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原料,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另一方面,国内的大学不自己选原料,当然也不能对产品负责。

“赢在起跑线上”:高考异化延期。

那么,理想的招生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教育家楚赵辉做了一个比喻:“就像谈恋爱一样,学校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学校。本来应该是你的愿望,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就像是gallants的比赛招募亲戚,比赛的时候还得担心有人用暗器作弊。”

恢复高考之初,中国的招生制度虽然不能保证有效选拔人才,但至少是公平的。从委托、保送到各种加分,包括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考试的作用实际上已经被淡化,有钱有势的人影响录取结果的机会越来越多。据统计,现在中国农村的学生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高15分才能进入同一所学校。很多家长担心高考是否公平,却不明白高考制度本身已经异化了,产生了种种不公平。

现行高考制度的异化已经向下延伸,从高中延伸到初中,甚至小学。重点学校制度是异化的产物。一些重点学校的老师有高考出题权,他们可以参与题库的制定。父母千方百计让孩子上重点中学,不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是为了让孩子更接近高考题。

畸形的体制造就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教育词汇,比如“赢在起跑线上”。据说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就读于澳大利亚的一所学校。第一天上课,老师试探性地问学生:“3+3是多少?”他是班上唯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然后老师问了几个数学题,学生答对了。当天,学校找到学生家长,问他们有没有虐待孩子。他们怎么能让他们学到这么多不必要的知识呢?

人的大脑成熟大概需要20年,但为什么很多大脑和思想都不成熟的孩子要在18岁参加高考?西方主流教育体系大多都有预科课程体系。学生进入大学先学习一些基础学科,第二年再选择专业,相当于给了他们多一年的时间来规划人生。像法学、医学专业,往往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两年甚至本科毕业后才能申请入学。或许这就是对人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