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谚语的故事
从前,潮阳大陆有个叫阿山的人,第一次受邀去海门阿海的情敌家做客。阿海和阿珊在客厅聊天,一边品尝潮汕工夫茶。临近中午,阿海一家准备了午饭。我看到桌子上摆着两盘好吃的“莲藕螺”,还有其他的菜和米酒。阿山早就听说“莲花螺”好吃,是绝佳的酿酒原料,不禁暗暗流口水。
席间,阿海一手拿着煮好的“莲花螺”,一手拿着小竹签,教对手的公婆阿山如何挑选“莲花螺”肉。阿山按照对手公婆阿海的示范,将一根小竹签插入“莲花螺”肉的头部,然后挤压小竹签,逆时针旋转,试图一下子挑出螺肉。但由于方法不对,用力过猛,只拉出了一段螺肉。他把螺蛳肉蘸上辣椒水,送入口中,慢慢咀嚼;我又喝了一口米酒,嘴里念念不忘。味道真的很棒。海若若有所思地说:“亲家,刚才你在莲花螺的壳里弄断了莲花螺的尾巴。快拿出来,最好了。”
阿山跟着阿海示范,右手拿着螺蛳壳,螺蛳壳口对准左手心脏,剧烈震动。由于用力过猛,莲花螺的尾巴掉在了地上。亚山弯腰捡起来,递到嘴边。谁知,他拉长了脸,“呸”地吐了一口,赶紧用水漱口。原来,阿山误把鸡屎当莲花螺的尾巴捡起来吃了。因为“莲花螺”的尾巴颜色和鸡屎差不多,怪不得他搞错了。虽然阿海多次喊对手公婆阿山继续品尝“莲花螺”,但阿山始终不敢再问。
吃完剩下的橘子后,
这是一句幽默有趣的潮汕民间谚语,用来比喻和批评那些爱吹牛、吹毛求疵、夸大其词或要求过高,或目中无人、争名逐利的人。意思是一担(两筐)橘子吃完了,自然就剩下空的了。普通话普通话带有“敢说”的谐音。“敢说”就是敢说。但这是一个贬义词,是不现实的,是无法实现的空谈。
这个谚语,不管它的形式和意义,来自一个古老的民间游戏,叫做“赌甘蔗,斗橘子”这是秋收后农闲时村民自发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在潮汕和广州都有。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第337条写道,“广州小儿赌蔗斗橘。用小刀从一端到第一根折断藤条,再折断一次直到藤条第一根的人获胜。柑橘赢在石头多。有句话叫‘赌甘蔗斗橘子’,是潮汕独有的。以前看的戏和广州的不一样。赌甘蔗是一样的,但是玩家的规则和打橘子是不一样的。在潮汕,参与者多为中青年。他们热血沸腾,争强好胜。每当秋后的农闲时节,柑橘类甘蔗成熟上市,这些年轻人往往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村子角落里卖橘子、甘蔗的小摊贩附近,进行赌博,打砸橘子。斗橙就是靠猜片数取胜。赢家免费吃橘子,猜不到的就掏钱买橘子。游戏有两种玩法:一是摊主当主持人,大家都在猜;第二,参与者互相打赌。无论哪种方式,摊主都愿意参与和支持。因为打赌的结果,他的橘子也卖完了,这对他的生意非常有利。而且因为橘子肉片没有固定的数量,很难猜,往往你赢的少,输的多。年轻人不容易认输,一遍又一遍的继续做,直到把菜猜完。“忍了橘子吃剩橘子”这句谚语就这样产生了。它的本义是说,猜不到的人没有本事,直到一把橘子猜完了,还是猜不到。不就是柑橘熊吗?谐音的意思是“敢说”。后来引申为比喻类似的不准确、不切实际的话。
解放后,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和先进,这种赌甘蔗、斗橘子这种比较低级的游戏也逐渐消失,不再稀罕。但由此形成的谚语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柑橘在潮汕是很常见的东西,潮人都很好理解为柑橘熊,柑橘熊。柑橘熊的谐音很有意思,所以潮人之间经常用这句谚语。
“赛猪赛鹅,不如瓦头玉猪槽”
猪是全身之宝,过去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家庭副业。猪必须放在食槽里喂,食槽用木头、陶器、石头做成,有长的、方的、圆的,农村常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澄海县发现了一个用玉制成的大型雕花玉猪槽(见图)。图中这只玉猪槽重4298克,长46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它由深绿色的玉制成,有活的耳朵和雕刻的狮子头。50年代被澄海县文化部门收藏,现作为珍贵文物收藏于澄海博物馆。
潮汕流行一句话“猪赛过鹅赛”。
澄海花官山村的村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习俗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比赛大猪大雁。村民们凑合着养猪,在诸神面前竞争。最大的猪总肉量超过400斤,所有的社会赛区都吸引了周围四乡六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非常热闹。
历史上发生过八国联军。北京圆明园文物被盗后,一部分被带到国外,一部分在市场上折价出售。毗邻关山的渡头村有个有钱人,买下了这个圆明园散落的玉猪槽。正月在关山看到村民争抢大猪大雁的壮观景象,财主亲自将这个珍贵的玉猪槽买下来,派人看管保护,搬到神面前展览。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潮安、汕头附近的人都来看七宝,盛况空前。于是“猪赛鹅赛,不如瓦头玉猪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放开桃子,抢蛋糕。
潮汕文化系列第一集,收集了“放开桃子抢蛋糕”的谚语。按照典故的解释,好像有点穷。我觉得这句谚语应该来自潮汕的“石鼓”习俗,应该从中元节开始。
在古代,一年有三元,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被称为夏媛节,七月十五的中秋节被称为中元节。中秋节也叫鬼节,很多地方都有,各地的活动也差不多。
在潮汕,中秋节是鬼节,每个乡镇都会举行一系列的“石鼓活动”。传说在这一天,冥界将打开地狱之门,将“禁狱”至7月30日。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鬼魂都将得到解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看看,让后代崇拜,饱餐一顿贡品。自然有些鬼是无家可归的,只有四处游荡,而各村的人会在中秋节或直到7月30日的某一天,在各村头搭起一个祭坛,把各种水果、纸衣、日用品、纸钱放在上面,给那些得不到普渡的鬼。
我们看不到鬼神“抢孤儿”的场景,因为这是一种迷信思想。所以活人也学鬼神“抢孤儿”。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吃他们抓到的东西或者喂猪,祈祷和平。这种活动有的在塔上进行,有的地方提前向住户发放一种扁竹条做成的“隔离菜”。当人们把一些祭品放在“隔离菜”上时,它们会被回收,整齐地摆放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两旁。村民们会站在祭品旁边,鞭炮声一响,大家就争抢祭品,尽可能地抢。
据说村里有个贪心的女人,有一次去“抢孤儿”,选了一盘“面桃”站着。面桃是一种用面粉做成桃子形状的包子。鞭炮声响起的时候,傅敏还是觉得桃子太少了,她想跑到马路对面去从一个孩子的孤盘里抢一块蛋糕。但是当她跑向孩子时,聪明的孩子看到她已经跑了,傅敏想回去把刚才的桃子拿回来。但是那些桃子已经落到了别人手里,留下了一个空盘子,于是就有了“放下桃子去抢蛋糕”的谚语,这个谚语经常用来指一些人放弃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有些人今天想做这个,明天又想做别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最终会一事无成,人们会说他们真的是“放下桃子去抢蛋糕”。
牛仔吴北虎
潮汕谚语“牛仔不与老虎告别”与中国俗语“初生牛犊不知虎”同义,用来形容人。
小牛有老牛没有见过世面所缺乏的勇气,不怕任何庞然大物,包括人人畏惧的老虎。你可以以唐代诗人王波为例。鲍勃没什么天赋和名气,六岁就能写字了。咸亨二年(671),颜为洪州牧,重修亭。在重阳节,客人们在崭新的王腾馆享受盛宴。王波,14岁,路过南昌也参加了宴会。颜称赞吴的才华,并下令吴精心准备一篇序言提前。表面上看,严不过是想请在场的海内外英才作序。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他一个个都很谦虚。轮到最小的王波毫不迟疑地拿起一大笔钱。这对于座位上博览群书的人来说是一个惊喜,也让燕大人侧目。流水终于让颜拍掌叹息:“此天才也”。他女婿的作品不敢拿出来出丑。
潮汕也有很多例子。我们可以举明朝的状元林大钦为例。传说在13岁的时候,他去银湖村建帐教学生。村民欺负他年纪小,百般刁难他,或者用“银湖院后虎耳草”这句话考验他。林甚至心平气和地说了一句“进士宫前神龙眩惑”,终于打动了乡亲们。也有人说,年轻的敢于与占据私人土地的薛争论,并说服他承认错误。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牛仔不管其他老虎”,所以缺乏大牛和牛佬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者一个年轻人狂妄自大。还是不懂官场的利弊,仕途的艰辛,缺乏理智的光辉。此外,因其博学而被赵编辑。当时国王们游手好闲,斗鸡游戏盛行。王波写了一个运动,针对的是像英国国王这样厌倦了玩玩具的人。李治皇帝看了这篇文章,非常生气。他认为这是在破坏国王之间的关系,立即将他驱逐出宫。狂妄自大的王波碰了一鼻子灰,他的父亲被贬到了很远的地方。后来,王波漂洋过海去看望父亲,溺水而亡,年仅27岁。
神童是短暂的。潮汕神童扶苏只活了14岁,曹宗才活了20岁,而林大钦只活了36岁。潮汕人归结为“太阳升起很早,不会持续一整天”。其中,哲学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