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儿童游戏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常见的方式。孩子很天真,对事物和人往往采取经验主义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惠青加曾说:“游戏的乐趣何在?为什么小孩子会开心的大叫?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迷住的心理状态。”儿童课程教学的游戏化尤其表现出体验的特征,课程的游戏化是儿童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被填满了。他们自得其乐,忘乎所以,不知疲倦。他们只是在游戏中充分学习和享受,没有其他目的。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学前教育课程中,游戏贯穿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游戏化是指将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融入到各种游戏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孩子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开始我们是用游戏作为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以此来引起孩子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者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练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如果老师展示一个几何图形,他对孩子们说:“我邀请了图形宝宝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然后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并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与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孩子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游戏在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然后我们就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的开发。这种变化促进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渐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形成更加充实的教学活动。比如,在中班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示范后,组织孩子们玩“赠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孩子轮流拿着一张数字卡,赠送与所表示的数字相同数量的礼物,以巩固孩子们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对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但现阶段游戏仍处于教师的直接控制之下,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和次数仍由教师安排。然后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恰当地使用了游戏,我们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了几个游戏中。游戏结束了,教学要求也达到了。比如中班的“摘豌豆”游戏,小朋友要爬上山坡,钻过山洞,捡起五颗豌豆,快速跑回来。这个游戏不仅有助于孩子巩固对对数的理解,还能发展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无所畏惧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视为一种教学过程,它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求,促进了儿童情感、态度、友谊和与同伴合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游戏化教学对幼儿的整体教育起到了作用。

在实践儿童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一、精心制作各种教学游戏。

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我创作改编了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游戏,让幼儿积极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比如“瓢虫七星”这个游戏,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和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树叶变”这个游戏,就是让孩子通过想象,用树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的创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游戏的时候,我也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比如个人游戏,小组玩的游戏,团体玩的游戏。比如“舞动彩球”这个游戏,小朋友可以自由地玩彩球,可以分组玩彩球,也可以玩分组传球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单位时间的学习密度,还可以满足不同性格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需求。

第二,灵活引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指导。在孩子单独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游戏,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一些间接的引导,以免干涉。

孩子的游戏才是准则。在孩子们一起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以参与者的身份或游戏角色的语言给予建议和间接的引导。在合作小组游戏中,我作为组织者或评判者给出与教学要求相关的指导,并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儿童游戏还包含丰富的认知成分,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分通过文字和操作贯穿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性活动,它不仅构成游戏的前提,而且贯穿于游戏的全过程。比如在构造一个游戏时,孩子会先观察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然后观察、操作,最后做出你想做的东西。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也能得到充分的拓展。比如以“秋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班的孩子可以把山川湖泊和大海联系起来,把青草、枫叶、菊花和松树联系起来,然后模仿诗词。所以我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有意识地渗透了各种认知成分。比如,在设计结构游戏时,我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分,在设计角色游戏时,我要考虑充分挖掘孩子的想象力,在设计智力游戏时,我要渗透更多的思维成分,同时,我要协调各种游戏,全面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