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儿童多大学算术
古代儿童8岁就要学习算术了。
根据《大戴礼记·保博》中言: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意思是古代小孩八岁就要去上小学了,学习认字算数之类的知识以及一些待人接物的礼节。
《大戴礼记·保博》继续言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句话意思就是孩子成年之后,就要上大学了,学习的内容就是射和御了,这个御并不是指驾驶马车(驾照),而是在疾驰的战车上,仍可以弯弓搭箭射中目标,这比驾车难的多。而庙堂之礼,则意味着进入国家治理层面。
算术教育
近现代的初等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在晚清(1903)颁布癸卯学制,废除科举,兴办小学、中学后才开始的。当时小学设算术课,中学设数学课(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簿记)。
民国初年(1912~1913)公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由五年改为四年,数学课程不再讲授簿记。执行时间最久的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将小学、中学都改为六年,各分初高两级,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高中皆三年。
初中数学讲授算术、代数、平面几何,高中数学讲授平面三角、高中几何、高中代数、平面解析几何(高中曾分文理两科,部分理科加授立体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这个学制基本沿用到1949年。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中小学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学制大都改为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初中逐步取消算术课。50年代高中数学一度停授平面解析几何,后又恢复并增授微积分初步以及概率论和电子计算机的初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