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一、为什么要学历史?

这是一个让人发笑的笑话:

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这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就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完全昏昏欲睡,慌慌张张地回答:“我没烧!”

第二天家访,老师说起这件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没烧!这时,小明的妈妈很快回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他没烧,那他当然没烧!"小明的父亲,当地一位知名企业家,站起来不高兴地说,"烧了就赔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学不好,生活中会经常闹出一些笑话。不懂历史的人将来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也不会成为处处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优秀企业家。

国家规定历史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

二,对历史课的初步认识

(1)初中历史课应该学什么?

一年级学中国古代史,二年级学中国近代史,三年级学各国历史。初中前两天也要穿插区里淄博地方历史的学习。

每本教材一般分几个单元,历史学习基本以课为单位,一节课学一节课。

(2)每节课由10部分组成:

1.导入框:从生动的故事、传说、诗词、民歌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始。,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增强教材的启发性。

2.正文(宋体):着眼于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洁。这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

3.阅读课文(斜体部分):其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品德。这部分内容一般不需要记忆,考试也没有统一要求。

4.专栏文学(垂直排版):基本上每课一篇。目的是让你接触一些简单的文献资料,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提高你阅读古文和诗词的能力。

5.图表:包括图片、表格、地图和注释,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以增加你对考古文物的认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清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了使教材变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开动脑筋:在课文中间插入1-3,以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便于你参与课堂教学,发展你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课文中没有讲出来的结论来自你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7.注释和注音的目的是简化教材,方便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自我测试: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测试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每课后面安排活动和探究,1-3项,可选。启迪你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你的实践能力,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能力,和用现实生活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活动种类很多,有小讨论,小游戏,比较,找成语,找变化,判断,分析材料,制表,画图思考,看图分析,看图猜词,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动手,小实验,欣赏,看一看。

10.免费阅读卡:在活动和询问后设置,内容主要介绍与课文同期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助于拓宽你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你学习历史的兴趣。

11.活动课:主要是引导你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你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你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了解历史的方法、识图、推算年代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三、如何学好历史

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对历史学习存在误区,误以为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必经之路。相信平时画线记录,考前背诵,练习,历史就能考好。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很多同学在考试中被淘汰的惨痛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怎么做才能学好历史呢?

(一)学会预习

预习很重要。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把新课的内容读一遍,初步了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预习会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预习可以提前消除课堂上的“障碍”;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预习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预习有利于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普遍对课前准备不够重视,除了不了解它的好处,还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特别是学困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事实上,预习有助于学困生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预习尤为重要。其实这个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不会预习”。预习、上课、作业、复习构成了每节课的一个时间段,因为一个环节的预习“欠债”,影响后面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整天忙着写作业,如此恶性循环...这些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多吃苦,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后,还要加班几个小时预习。虽然这样做需要时间,但我在课堂上能听懂,减少了因为课堂上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课后整理消化和作业的时间也能减少很多。时间长了就正常工作了,学习的被动局面变了,不用加班了。

2.预习策略和方法

从时间和内容上来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分阶段预习(预习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假期预习下一学期的内容)。

(1)学期预习和单元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阅读给学生的序言。

在教材中,序言主要讲述了历史教材的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二步:阅读书的目录。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所学校里,即将学习历史的学生被分成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正式学习历史;第二组先对历史课本进行大致的讲解,通读目录,再进入正式学习。结果,一开始就落后一步的第二组,总体上取得了比第一组更好的成绩。请好好利用教材目录,虽然你看了教材目录后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但是,每次打开一本书,先把目录看一遍,就能掌握过去学过的课和整体住在哪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读书的重点应该在哪里,也可以对学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

第三步:阅读单元介绍

前言讲的是广义和一般的问题,而单元前的引言讲的是狭义和具体的问题。有没有注意到每个单元前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插画?

第四步:阅读书后面的事件年表,有助于你掌握历史的时序结构。

(2)课前预习的基本程序

通常,预习新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浏览教材;(2)写出本节的总结;③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你不懂的问题,用彩笔勾出来。

例如,学习第10课《秦王扫六合》可以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预习,预习时可以填写以下内容:

①浏览教材的初步印象:本节教材比较重要,有一定难度。本课程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很难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②本节总结:

秦王横扫六合

第一,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1.秦统一了六国

2.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

第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上: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2.文化上:统一文字,禁书,葬儒。

第三,修筑北方长城,开发边疆

1.秦长城

2.开发南疆

3.秦朝的疆域

(3)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统一国家;建设北方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这节课的重点。

本课难点:焚书坑儒是本课难点。难以理解。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很多空间的概念。

④上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大古工程。其次,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并尝试评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3)预习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印象深刻。如果新课比较难,要多预习时间;如果很难,就要少预习时间。也可以利用周日集中预习下周要教的课程,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②二是明确任务。预习的总任务是先熟悉教材,为新课程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一般包括:a .初步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构呢?b .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困惑c .尽量做本课后面的练习。如果做不到,可以预习或者记下来,等老师听课或者提出来。

③预习的深度要控制。预习,防止偏差过大。有些学生只是浏览预习。这样达不到预览的效果。预习也要防止过于详细的倾向。

(4)三是看、做、想相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把书中的重要内容标出来。检查你需要什么,思考你需要什么,记住你需要什么。做好观看过程中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做好课后的练习。思考和指点的时候要思考,这样才能低着头看书,抬起头思考,用手写字,用脑思考。预习后要合上书,总结,回忆新教材内容,加深印象。

(5)预习应在当天作业结束后进行。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钻得更深;否则,钻得浅一点。一定不要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这样会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积极争取历史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差也不要羞于见老师。让老师知道你想学好历史。老师会很乐意告诉你预习应该有的基本程序,会回答你预习中遇到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