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习惯简介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迎接王公贵族、给亲友祝寿、迎接贵宾的传统礼仪。后来,哈达被广泛用于庆典、祭祀、宴请宾客、交流等场合,表示庄重、真诚、友好、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品巾,长约3至5尺,宽约1尺。它由白色、蓝色、黄色和银灰色的丝绸制成。近年来,招远向蒙古族献哈达的仪式多在那达慕、县城和蒙乡举行。或者在蒙古村庄欢迎贵宾的时候。

2.吐司。

敬酒是蒙古族最常见、最普通的礼仪。当客人入座吃饭时,主人必须先向客人敬酒。在古代,蒙古人向客人敬酒。当着客人的面,他们先把酒放进杯子里喝了,再给客人倒满。这是古代“试毒”习俗的延伸。现在逐渐演变成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利数字,一般提议三杯。主人敬酒时,必须用右手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拿起。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有敬酒曲,在饮酒高潮时,还要手舞足蹈,以表达真诚的祝愿。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眼里,火是神圣的。一个家庭祭火就是传承,结婚过年都要祭火。火盆和火炉周围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禁忌。

最隆重的火祭是在腊月,腊月二十三。据说这一天是火神米伦扎穆列哈诞生的日子。仪式很隆重,经常在一两天前打扫庭院和房屋,准备祭品。

晚上,正当夜幕降临,居士点了一把香,绕着房子走了一周。他来到配备好的火盆前,围绕火盆捧香三次,将香放入火盆,仪式开始。

火撑,蒙古语叫吐力嘎,是一个火架子,腰间有三个箍,上面有四个支撑点。火盆上放火支架,里面放干柴。有的人在火盆里支起一个四边形的干柴架,没有火撑。在火杆或柴火的四眉上挂蓝、白、黄、红、绿五颜六色的长条,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色宗教、红色火焰、绿色生命。

火炕前,铺一条白毡,摆一张木桌,用炒饭在白毡上撒上图案。在蒙古语里叫hasta Moga,是玉玺的意思。桌子中央的一个碗里放着炒饭、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面燃着香。桌子上还有一个盘子,里面放着羊的四根肋骨、颈骨、灌肠、胸脯和尾巴...装盘的顺序是下面用颈骨和肋骨,中间灌肠,上面是乳房,上面是羊的肥尾巴。盘子里的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使用。碗里的祭品保留到24日之后,元旦之前。每天早晚两次将祭品投入火盆中,火盆中的火至少会持续三天。有些人守了三个月,甚至在第二年献祭给火。蒙古人称小儿子为火盘保管员,意为延续香火。

仪式的主要参与者是户主和男孩。邻居、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生、洋名回避。这些祭品不是给已婚女孩的。

火祭开始时,每个参与者都端着一个小木盘或一碗食物,坐在地上准备祈福。

有藏文的,有蒙文的,有深奥的,有通俗的,都是很美的韵脚。例如,其中一个人说:

“弗林特是母亲,镰刀铁是父亲,

善良的瓦肯人榆树的一生。

献上满杯的酒和丰盛的祭品。

为人类和五种动物的繁荣祈祷...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火祭后,全家人吃“阿木”,一种用黄油和枣做成的米粥。

4.祭天。

蒙古人把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作为礼拜的日子。半夜在院子里点一堆篝火,放一张八仙桌,放四碟奶酪、奶粉、奶油、白粮,再放一壶白酒、一个酒杯、一个香炉。全家人按年龄跑到桌前,长辈们点上三根香,放在香炉里,把白酒倒进杯子里,把祭品洒向天空,说了一句祭天的话后,往篝火里磕了三个头,把锅里的四碟祭品和酒全部倒进火里,点燃鞭炮。仪式结束后,我回到蒙古包或客厅看新年,吃顿饭。

5、过年了。在做一个介绍之前,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6.新年快乐。

大年初一早上,所有的亲戚都聚集在最长的房子里,晚辈向长辈鞠躬,而长辈则祝福晚辈。然后,轮流拜年。做完茶几,从老到少坐下,品尝浓郁香浓的奶茶。喝完茶,摆酒席,把杯子里装满了新年酒,按照年长和年轻的顺序,把杯子里的酒一杯一杯地喝完。新年酒也叫“新年礼物”。喝酒时伴着歌舞,孩子们放鞭炮,玩得很开心。如果有老人或残疾人不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就派人送上新年酒和年夜饭,祝你健康长寿。这个拜年仪式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7祭祀敖包。

“敖包”的蒙古语发音翻译成土堆和石堆。长期以来,蒙古人一直将敖包视为当地的保护物种,逐渐形成了祭祀敖包以避灾求吉的观念。今天,蒙古人向敖包献祭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繁荣昌盛。敖包的种类很多,有扎萨克敖包(齐敖包)、努图克敖包、艾力敖包。招远现存的东夷顺敖包,是一个达瓦其家族敖包,后来成为侨宝,至今已有200多年。

祭祀敖包时,有牛、羊、哈达、奶制品、酒等。被使用。首先,人们被献祭,然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