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丧和失去亲人的生活感觉

前段时间,我总是很虚弱,很累。像一束枯萎的植物,在秋霜中腐朽。

有点难过。熬夜,失眠,黑白颠倒,躺在床上刷手机;

有点狂躁焦虑,迷茫,暴饮暴食,间歇性混吃等死。

我越想改变,就越慢。忍不住整晚聊电视剧;忍不住一直刷朋友圈;没办法。薯片,炸鸡汉堡塞在我嘴里。

结果,当我沮丧失落的时候,我做了这些事:

一切,慢慢变好。

1

睡个好觉,像只冬眠的熊

所有的情感颓废大概都是从抛弃肉体开始的。

我花了整整一两个星期,没有制定计划,也没有强行修改,只是单纯的观察自己。

没过多久,我发现了一个作息的恶性循环:失眠,晚起,不看书,吃甜食,在宿舍瘫痪,沉迷手机,然后失眠。

转机发生在暑假。

那时候我住在外婆家,眼睛下面有两个黑眼圈。每天都不操心,陪老人买菜做饭跑超市,晚上出去转一转。

都说人越老,物欲越弱,生活越规律。待了半个月,感觉好多了,心情自然也变暖了。

记得看过一次毕淑敏的专访,有人问她如何度过低潮。她只是说,睡个好觉,像只冬眠的熊。

想想吧。

当你体重飙升,视力下降的时候,你害怕见人,不想出门,每天都被困在生活的低能区。怎么能专心学习和工作?

当你无氧合作跑完五公里,饮食中减少糖分增加蛋白质,努力跳出精神疲劳期,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去抱怨,去沮丧。

很多时候,只有精力充沛,才能忍受琐碎的事情。

试试看。慢慢来,先调整好自己。健身一次,拿起一本书,扫一眼字,没胃口的话,试试打个盹。

人生,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你能顺利的把它推到终点。那些你担心和谈论它的日子,照顾好自己是一个必然的胜利。

2

少一点自怜,多一点自得。

我最好的朋友是猫奴。她曾经给过我一个安利方法:

每次觉得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时候,就像猫一样摸摸自己的头,摸十下就学会了。

我试过了。没用。但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一个道理。颓废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行动力。

对我自己来说,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当我想振作起来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低级的错误:对自己的期望不高。

就像今天突然骂人,明天就戒懒,背单词,早起一个小时,读200页,写三五篇文章,注定失败。

颓废的人,精力和意志力都在低谷,怎么可能一下子做好有强大自律支撑的事情?

同样,那些命令自己每天跑1000步,做300个俯卧撑,恨不得吃成大胖子的人,很快就会让自己的血液冷却下来,不了了之。

所以,不如每天用另一种方式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这就够了。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甜蜜,就是最好的动力源。

比如我抑郁的时候就喜欢一遍一遍的刷电影。为了减少消磨时间的挫败感,我会尝试写短评,甚至手绘看电影的心得。

再比如,如果你记忆力很差,就没有记忆的感觉。然后扔掉单词书,听新闻,看小说,看纯英文视频,找到自己的hi点。

不要找各种借口,一直原地踏步是你的懒惰;不要把一切都归咎于丧,十有八九,你只是懒而已。

在这个不断升级和怪物战斗的过程中,投入产出=你的能量值。最好的剑是学习和勤奋。

即使每天颓废,也请记得在路上。

结交新朋友,认识新圈子。

周末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呆在家里;

外卖点了又点,游戏输了又输,好无聊;

很明显,我不喜欢独处,但我没有社交欲望;

我最郁闷的那段时间,呆在室内,邋遢。每天手机不离身,窥探朋友圈动态,却懒于社交,厌倦了独处。

那时候的落差感,就像一只伸出来的,颤抖而犹豫的爪子,每天都在挠啊挠,在恐慌和迷茫中困扰着我。

最后鼓足勇气,加了几个兴趣圈,开了几个网上微课。

记得第一次出声的时候,我傻的跟木头一样,尴尬的胳膊都红了。我从没想过,还得到了朋友的投票。

女孩们很可爱。有的喜欢潜水,在南澳拿到了潜水证书。有的喜欢在几个国际马拉松赛上趣味跑打卡;有些人喜欢美食,会365天都做同样的早餐。

大概是他们的热度满满的,慢慢暖着我的沙发土豆。

偶尔线下旅行,我们约好了夜宵,烤了鲜肉月饼,听了几场音乐节,半夜爬山,拍了星星。或者因为兴趣和价值观相似,也相处的很好。

说真的,不要低估圈子的力量。偶尔从自己的洞里爬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比一个人思考好。

对我来说,所谓的颓废,无非是两种情况:对当前行为的不满和对当前状态的不满。

在陷入感情泥沼,难以自救的时候,找几个知己,挽回一些爱情,是更好的选择。

电影《玉子》中,女主角玉子经历了冒险岛,害怕没有主动申请工作的尴尬,于是在家啃老涂。

发呆、看动画片、睡懒觉、吃剩饭,表面看起来像废柴一样慵懒的她,暗地里却在挣扎着逃离密不透风的小窝。

每个人都有讨厌的问题要解决,每个人都要弥补自己留下的教训。

即使现在,你躲在谷底,为什么不咬咬牙,向上推一点。

有人说鸡汤没有勺子,都是耍流氓。我想说,治疗你自己的心脏病,你有药。

汤在桌子上。请自便。

最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