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夏令营的思考

关于夏令营的思考

夏令营结束已经两个多月了。之前有师兄说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一直都很冲动,但这次花了这么久才敢写。

回归正常生活已经两个多月了,回想起在寺庙里的那七天,依然觉得恍如隔世。真的很不真实。如果不是真实的经历,我真的无法想象一群人会那样度过一生。

七天最痛苦的事就是早起。我发誓,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起这么早过,即使是在为高考而战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委屈过自己的睡眠,但是一想到大师们会提前一个小时三点起床,我就闭嘴无话可说。

起床后就是一个小时的八段锦,七天刚学完一套。八月的长安,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但凌晨三四点也难得凉快。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只看见身后的海绿。呼吸新鲜空气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八段锦之后是冥想。本如大师带领大家一起打坐,第一次见到大师就明白了什么是“法庄严”。慈悲二字写在师父的眼角和眉梢,嘴角永远挂着慈悲的微笑。师父走过的时候,整个人都觉得自己像个春风,不自觉的感觉很好。不仅如此,寺庙的主人一般都会给人亲切的感觉。

终于到吃早餐的时间了!我太高兴了。它被称为寺庙里的一个大厅。前一天晚上的报告结束后,师父说了去法庭的规则。所以我轮流坐着,唱着支持的歌,不能跟着唱。和我想象中的黄瓜、豆芽、咸菜不一样,他们更有钱,更贪婪,要求很多。(很期待寺庙里的素餐。我挑食,不吃葱、姜、蒜等刺激性的菜,但天下人都爱吃,我为了吃吃了不少苦。)听说庙里不吃五禽肉,心里满心欢喜,可是真的吃了,就懵了。每一道菜都放了姜!我苦着脸吃,连挑带藏,还是剩了不少。和我坐在一起的那个13岁的女孩没吃完。在杭塘被哥哥用杀人的眼神警告了很多次后,她内心很害怕,就带着梗吃了我在梁青寺的第一顿饭。

几经周折的饭后,休息一下。然后各路高手带领我们* * *搞定《普贤的一个愿望》。一本厚厚的书唱了一个多小时。唱直的人都是困的。接下来的几天习惯了作息,可以体会其中的乐趣,但是歌手们都很渴,很辛苦。(后来我去网上找了《普贤的心愿》的诵经版,却配上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音乐淹没了诵经,魅力大打折扣。很可惜)

刚给身体补充完水,就听到师父诚心的在楼下敲鼓排班。我去听师父的指示。寺庙很私密。这次的领衔大师大多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年轻大师。大部分都是未成年少女,比如信诚大师,信行大师,但是在寺里学了几年。不得不说,寺里的教育也很不错。总之我总觉得少爷们比自己强。我几岁了,但在为人处事和规则上还是落后于别人。我感到羞愧,并反省自己。

几天下来,明师们或幽默风趣,或内敛严谨。内容还是基本的佛教知识,也是高深的佛学。够再写一篇了,暂时不写。开始之前也看过佛教仪轨。冗长的仪式,复杂的规则,以及开始和结束行走和说谎的要求。从小在凡事追求效率的环境下长大,心里不免要抓狂。

报告厅位于二楼。一楼是吃饭的五个观景厅。佛教讲“五观食积”,我觉得和儒家的“三省吾身”是一样的!(后来回家查了五观:1。记住多少功德,衡量你从哪里来。2.我感觉自己的德行,完全缺乏告白。3.我怕我的心是分离的,贪婪是宗教。4.我是治疗我疾病的良药。5.我吃这种食物是为了我的事业。所以,有了早餐的经验,我吃午饭很小心,多喝粥,少吃蔬菜,认真吃完午饭。上半天可以告一段落了,可以美美的睡个午觉,很满足。

下午还有一节课,多是社会上的人教的。社科院有工作,企业家也有;有人讲佛教史,有人讲论语。多多少少有点收获,两个小时匆匆过去。

也许大师们想让我们学到更多。日程上的项目太多,时间紧,任务重!

然后是晚课,寺里所有的和尚都要参加早晚课。大师们依次进入正厅后,大师们在蒲团上摇摇晃晃,那威领唱,晚课正式开始。晚自习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间,因为梵天的声音太美了,好像很神奇,我不知不觉就安静了。在《列子·唐雯》中,古人形容好嗓子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对我来说,大师们的梵音也可以称为余音绕梁,持续了三天。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晚自习的主角终于从我们变成了大师,难得坐下来放松一下。

由于地形的原因,梁青寺的正殿并不像往常一样坐北朝南,而是朝东朝西。晚自习,西边的太阳特别好。太阳刺痛了人们的眼睛,于是他们干脆闭上眼睛,听着梵天的声音从心里流淌出来。慢慢的,庙里的阳光柔和了很多。木鱼的声音渐渐消失了,于是辛凯大师轻轻地把木鱼放在一边,开始静静地坐着。我们也跟着,也不敢出门。终于有人动了,揉着酸痛的腿站了起来,却又没完没了地低头。但我终于在寺庙里了。

师傅们严守戒律,中午以后不吃东西。我们已经饿了,恨不得用完庙后教室里的药石。一朝挨打,十年怕井绳。自从知道菜里有姜,就不敢随便吃了,生怕剩下的又是罪过。主人非常体贴,为我们准备了面包和牛奶。于是,这面包和牛奶成了我的生命线和生命之源。

晚上有课,但是比白天轻松多了。比如抄写经文,看电影《大唐瑄藏》,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性大师教我们梵文。这次酷炫的旅行也为我普及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那就是“晨钟暮鼓”。并不是说我只是早上敲钟晚上只敲鼓,而是所有的钟鼓,只是早上先敲钟晚上再敲鼓,反之亦然。这次性学大师以敲钟旋律为例,完整的教我们唱。主人充满热情和耐心。终于让我这个蠢东西进了门。下课的时候正好要敲钟,所以我特别注意提醒自己要听师父唱歌和敲钟。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多虑了。我没必要在钟楼下听。整个广场充满了师父的声音,很有感染力。再加上学完就跟着唱。路上想到自己声乐课微弱的蚊蝇声,满脸通红,羞愧难当。还好黑暗中没人看见,也没人认识。

至此,劳累的一天终于结束了,居士们有了自己的浴室楼,和大师们隔了一段,但因为我们人多,所以大师们也很好心,让我们用。洗完澡,我湿着头发下山,回到许愿楼。在楼上遇到一个师傅,在黑暗中不知道是谁。我双手交叉敬礼。师父突然说:“睡觉前一定要把头发吹干!”主人的语气是淡淡的。其实这里的每一个高手,语气都是淡淡的,但是很坚定。让我感动的是,大师们作为僧人,剃掉了三千烦恼,却还想着俗人。人说细节看人品,所以大师的人品,用范仲淹的话说就是“云山苍苍,江海茫茫。”师傅的风,山高水长。"

很感动,真的很感动,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以上是我们的日常,除了每天上课的内容不一样,都是一样的。每次都有印象深刻的事情,但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第一天结束后,我躺在床上,身心俱疲,脑子里想:“这是军训,这绝对是军训。更糟糕的是,至少你不用那么早起来军训了!只是恶毒的教官换成了善良的师傅。军训的时候,凳子一有声音就一次次起来坐下,太阳穴也是。吃饭的时候不要出声。军训前要反复背诵《悲悯农民》,以免浪费粮食。在寺庙里,它在唱歌寻求支持。这里的各种军训都是各种看不懂的佛教课程。军训要求我们每天写军训日记。在这里,大师们要求我们每天写下自己的想法.....但是后来就没有这种想法了。一是习惯了,二是太累了。心好累,只想睡觉。

但是我有自己的放松方式。梁青寺建在一座自然形成的土山上。地势高,但不是特别高。足以俯视众生。每当寺庙入睡,山脚下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吹着微风,站在山上看着山下的灯火,交通繁忙。美,尘世的美,这个美丽的世界如此美丽。这就是经文里的女人世界!美像罂粟花一样有毒,吸引无数众生沉入苦海而不自知。平时自己也不知道。这次不小心跳出了俗世的牢笼,明白了。这就是太史公说的:“繁华天下为利,繁华天下为利。”不知道大师们看到这一幕是什么感受?

每个人遇到师父都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出家?师父总是神秘地说:业障到了,就出家了。什么是因果报应?我说不清楚。身边的人普遍对宗教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尊重,但要远离。我一直认为出家是世俗生活中的不快乐,有什么打击或者挫折,所以被动的躲避这个世界。但就我这七天的经历来看,绝不是这样的。物质的极度匮乏,作息的不合理,早晚课等经文的背诵,各种戒律的遵守,这些都是一个不热爱生活的消极隐士力所不及的。一个人连生活中的小困难都克服不了,接受不了任何的不如意,接受不了佛教苛刻的、没有人情味的戒律。而这一切的背后,都要靠一颗强大的心来支撑:一颗真诚信仰的心,一颗献身道的心。古人云:“出家是君子之事,非诸侯之力!”不要欺骗我。说白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放不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今年大三,课程很多,可以说是一夜回到高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考等各种考试。活在世上的人,都说自己忙,却又说不清楚自己在忙什么,常常陷入迷茫。这个时候,我常常会怀念在寺庙里的生活。虽然简单重复,但我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一切都是修行,修行就是成佛。一项网上调查显示,中国的人们很富有,但他们的幸福指数不高。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有道理。我总想再听一遍寺庙的钟声。也许真的是:“闻香丧钟,烦恼轻”!

清玉大师叫我们放下,我也想放下,但是我放不下,我也放不下。我还处在人生的奋斗阶段,资历平淡。我怕放下就再也拿不起来了。放手是不是像我妈说的,是弱者的借口?这个问题还不清楚。在我看来,只有像弘毅大师这样的人才可以说是被放倒了。毕竟有了才能谈放下。名气、财富、知识、地位都有了,然后只是简单的机械积累,真的没什么好玩的。从心理学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五个层次,弘毅大师的前四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可谓完美,自然会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在我看来,弘毅大师出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完全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有人说佛教是封建迷信,之前不置可否。但现在我可以坚定地说:“不是那样的,至少不是你看起来的那样!”作为师范生,学校也开设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你不能说这些课程不科学!佛教虽然没说和这些课程有什么关系,但确实是在用这些课程的理念做事。这些课程并没有涵盖佛教,但在观点上与佛教不谋而合。两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上学期开设的家庭教育学,就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每次上完课我都忍不住反思自己。“谁有情绪谁就在问题区”“谁在问题区负主要责任”——之后,他有情绪的时候,总是反思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对方不讲道理,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老师原话说:“家庭教育学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确实能缓解人的情绪。我想佛教也是如此。”佛教不一定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但确实能缓解人的情绪。“——心能变物,即如来不变!

心理学上有句话:“没有我的配合,谁也不能惹我生气。”每个大师都是修行心理学的大师。师傅们总是开朗不做作,没见过谁横过眼。没有人不喜欢和大师们说话。从心理学上讲,“倾听”和“* * *感受”是指大师们认真倾听,在交流中加入* * *感受。最重要的是,大师们完全可以不加评判地倾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从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来评判人。很少见。可以说是“非暴力沟通”的完美案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老师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内心,自己和他人。有一节课,PPT赫然写着:自觉感受他,利己利他,自我衡量。心中大惊,这不就是佛教的终极目标吗?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

每个法师都是优秀的教育者。作为师范生,老师对我们的语速是有要求的,从一分钟160字到200字。简而言之,就是要“慢”。你在台下练得很好。当你在舞台上紧张时,你说得越来越快,但你不能慢下来。听奇才讲课一个比一个慢。感觉大家都是天生的老师。如果让老师听,那一定是莫大的褒奖。所谓教育,除了课堂,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草一木都是课程。大师也是榜样,潜移默化中,真的是师者师者的典范!想着自己又是一种耻辱!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有一次晚上在寺里上完课,外面下起了大雨,夏天的雨下得很猛,一群人不知所措。只看到信诚大师和信行大师打着几十把伞来接我们,站在玄关给我们撑伞。几十个人干净清爽的离开了,海清大师却湿透了。扪心自问,我从来不想这样。在世上生存,我一直以为“帮你是恩情,不帮你是真理”,这次却被真诚大师打脸了。

我最喜欢真诚大师。第一眼就喜欢上了。我见过很多漂亮的人,有高有瘦,有气质,但都没有师父那么真诚。因为他们的内心,也许他们的内心都是真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诗句。佛教徒讲因果。我的爱情也是前世种下的业力吗?

也有质疑的。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余庆大师和信诚大师的伤疤,我既惊恐又心疼。后来,我专门做了调查。根据1983《关于汉族佛教寺庙系统传播佛教戒律的决议》,焚烧佛教戒律的陋习早就应该在1983被取缔。为什么大师们还留着?表达一个人的志向有成千上万种方式。剃光头发显示自己的野心就够了。为什么要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

以上都是一次酷炫旅行的一些想法,但是很多都是一时忘记了。文章很长,一点逻辑都没有。我相信直书,想写哪里就写哪里。但胜利在于真情实感。写完之后一直不满意。我删了,改了又删。三番五次之后,我突然明白,追求完美本身也是一种坚持。然后学会放下,留下遗憾也是下一步进步最好的理由!

最后,借用《武则天开篇经》来结束这篇文章:

无深不可测之法,祸事百万。

今天的所见所闻得到了支持,我很想明白如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