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完一个水果,10篇_看完_看完名著
对一天一个水果的思考(1):令人窒息的自然思维和专业技能
精致的时令和谐水果是日本美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日本美学的一个特点是,将一切自然事物中的一幅画、一个细节高度抽象化,然后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以无限的沉思和启迪,并伴随着一种宁静空灵的美感体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东方人的自然观,还包含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古典园林中的枯山水,花道茶道,水果都是如此。
如10年4月,果名“春山”,器皿为仿仁青画东山樱花的纸碟。作者木村宗申写道:春山轻如笑。随着线条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变化,金球果的意境也不同。这种水果被包裹在粉红色和纯白色的精细絮状物中,使人想起灿烂的春天景色。
《诗经·七月》中也有“阳光照春,有阿明苍耕”的说法女人捧着篮子跟在后面,乞求软桑。“春来晚,采齐琦”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日本水果和器皿的对比。有樱花图案的方形纸碟很像古代的城垛,那里鲜花盛开,蔓延到郊外。远山掩映在薄雾中,云雾缥缈,向着东北角细长高耸的重塔缓缓移动。一眼望去,金黄的果实像最大的樱桃树,在春天的暖风中安静而温暖地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城墙左上方的角落远离人口密集区。看不清楚的山和整齐的缝隙给视觉带来一丝遗憾,由此引出或继续提问,或好奇想象的想法,趣味十足。
书上说:一个做水果的工匠曾经说过,“留有练习的余地”,“不要让水果超越装饰它的器皿”。不仅如此,有时候甚至需要“不要太好吃”。这说明器皿和果实本身一样重要。但木村先生在《每日水果随笔》中,并没有花大量的句子在器皿的解释上,而是触及了自己的灵感。这样看来,文字的解释并不比视觉的欣赏。这也是留有余地的一种方式。
这本厚厚的书乍一看是一本画册,其实是一场丰盛的盛宴。而水果随着季节和季节的变化,搭配与之相匹配的器皿。翻看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去想,这美丽的风景是从哪里来的,我的心情会飞向最初的自然。
大一的时候,我就对河火子产生了兴趣。当我毕业时,我非常兴奋地看到瑞普文化生产的“一天一个水果”。读书的过程也是体验日本审美的过程,专业程度令人惊叹,令人钦佩。个人认为这是现在市面上最好的一本关于水果和谐的书。如果你对水果和谐美感兴趣,一定要看!
对一天一个水果的思考(二):圆盘上的四个季节(笔记和片段)
正文中对水果的部分介绍:
上果子
它不仅用于茶席,也用于招待客人,常被理解为馈赠客人的上等水果。在京都,原意是给君主“献果”。
尚郭盛子
蒸水果,熟面粉,切,育肥,茶座用的金球都属于这一类。
刘玉·郭子
只为特定客户制作,狭义定义为皇族、领主名门、贵族官员,广义定义为众多爱茶人士。
盛超·郭子
制作当天早上吃,不能隔夜保存。类型可以在年糕、饺子、葛果、小麦馒头等中找到。常被用来制作日常零食,也称水果。
梵茶郭子
每天和茶一起供应的粗点心。有馒头,饺子,煎饼。
干枝水果
以新枝为主题的水果,多是前一年年底做的。
于提郭子
有了大年初一皇宫里歌会唱的主题水果,各家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原果,早春茶会常用。
贾郭襄子
农历6月16日,有吃水果避灾的吉祥习俗,始于于嘉祥初年(848),现在6月16日被定为水果和谐日。江户末期,天皇有在这一天吃七种水果的习俗。
银果子
红白喜事回赠宾客,也叫“式果”,用于祝礼果(喜事用),不祝礼果(丧事用)。
手工水果(糖艺水果)
用未提炼的糖制成的象形水果,图案和风格大多类似于花鸟和浪漫的花朵。它始于江户时代,被用作宫廷和贵族官员的贡品。
三大名果
说法不一,一般指金泽的长生殿,长冈的雪景,松江的山川。这三个地方都是当年认识并喜爱茶的领主所在的城市,水果都是便于长期保存的干果。
生水果
制成后含水量在30%以上,不能长期保存。茶几一般以水果为主,搭配浓茶。
有糕点水果,馒头,羊肉汤等等。
干果
制成后含水量在10%以下,可长期保存。茶席一般用来搭配绿茶,也叫全果。
打东西,典当东西,挂东西,烤东西(干果),炸东西,炸东西,豆类水果等。
半生不熟的水果
介于两者之间。
对鸡汤风格的断想;
之前有“一天一朵花”。看到这本书我毫不犹豫的下单了,事后也没有失望。相比较而言,比较好的是这本书对水果本身有很多科普,搭配的意图也介绍的比较详细。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天一朵花,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四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这种美并不引人注目,它随时随光线的变化而调整,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静静地在你生活的角落里,不会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却能永远记住。
所以,好吃的水果需要时令的食材和色彩,需要花,需要树,需要容器,一个装饰就像是一段时间毕业的感觉,或者是对新一季的欢迎。
想起一个曾经转发微博的朋友,美食博主,感觉普通人没精力准备那么多配套餐具。结果被回复转发,引来粉丝攻击,匆忙删除微博。但其实朋友本身就是好厨子,偶尔会发图分享。
摆拍没有错,朋友也没有错。我花了很长时间做饭,然后我挑选了碗、盘子、筷子和勺子,铺了桌布插了花,拍了照片加了层层滤镜,最后发布在社交网络上。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偶尔放慢脚步,把一些构思好的画面留给没时间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
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样一颗感知和构思的心,也有一颗包容的心。这本书的作者后来说,为了展览,他选择了各种昂贵的器皿,但在生活中,他不必如此苛刻。太棒了。我给你展示极致的美,希望你能在简单中享受小果的文化和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关于一天一个水果的思考(三):秋果
小时候哈尔滨有一条儿童铁路,由小学生运营服务。据说世界罕见。大家轮流当站长、列车长、乘务员,扮演家庭酒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接待外宾。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在日本日光东庄遇到了一位大和尚。后来,他很客气地送了我一套托绍古的明信片,里面有著名的木雕《三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另外还有一盒“和果”。水果是干烤水果,高腰细嫩,有馅料,也就是红豆和栗子,包装的特别好看。撒着红棕色金色的双层厚纸箱,感觉像是上好的宣纸。秋天到了,附言写着“秋果”。在一个物质还很匮乏的时代,这盒水果看起来就像一件艺术品,会让人终生难忘。
随着国家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日本食品进口。超市里堆积如山填海是常有的事,比如铜锣烧、大福、鲜卑、羊肉汤、小煎饼。但是,我还是对那盒当年的“秋果”念念不忘,具体来说,就是那种被“赠送”的水果。在我看来,食物是为了胃,零食是为了舌头,水果是为了眼睛。食物是充饥的,零食是充饥的,水果是赏心悦目的。在水果爱好者眼里,因为没用,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木村智史的这本书让我相当满意。每一种水果都装着最合适的器皿,带着季节感,带着对故土的思念,带着仪式的繁华与华丽,带着茶道的宁静,一天一个水果,像是日本文化具体而微妙的缩影,带着“沉默”、“神秘”、“为物哀”。那些“为物哀”的人,此刻都体现为“对物爱”。他们通过理解和展示来呈现事物的美,在具体的、无足轻重的事物中以可感知、可控制、可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眷恋。
所谓“和谐果”,作者定义的,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点。它的味道以甜为主,气质与日式空间和谐,也适合日式待客。与西式点心相比,“和果”就是把情境与席子、器皿搭配起来,可谓一果见一世界。”同时,和谐果的概念中有一个关键要素,即和谐果是工匠制作的东西,因为它不是直接来自自然,所以是一种“精致写意”。最重要的是,果与茶道是“相通不可分”的。
古代日本料理中的水果一般都和茶归为一组,作为独立的部分。后来,茶道兴盛起来。从茶道的角度来看,与水果的和谐是表达优雅不可或缺的元素。从与果和谐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异军突起也是因为茶道。茶座里,话题往往集中在茶具上,但插花、炭火、香、水、果只是转瞬即逝的东西,让主人更有原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和谐之果是费力的、精致的、易腐的,才更能体现“哀物”的本质。
木村宗申坦言“一日一果”并不是为了还原茶座的情况,所以书中的水果和器皿的组合如果用在实际的茶座上,可能会显得过于宏大。但在中国吸引读者的是这种刻意经营却又浑然天成的美。书中有365种组合,是水果与器皿的365种相遇,甚至是365种“人与人的绝配”——对于新世界里的水果,对于读过很久的世界里的器皿,都是恰到好处,是“人蓦然回首但灯火阑珊”。所谓相辅相成,就是这样。
茶道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送数”,一个是“姿势和仪态”。本书的重点在于前者。作者说“数送”的原意是指收集不足的东西,指喜爱茶、追求新奇的人,为了招待客人,想尽办法收集各种美好的东西来装点饮茶环境。这本书里所有照片的背景都是同样简单的榻榻米,但是出现的器具真的很美。
从地域上看,这些器皿有唐器(来自中国)、日制器、朝鲜器(来自朝鲜)、岛器(来自东南亚)以及少数来自欧美、伊朗、土耳其、印度的器物。从数量上看,唐器物与日器物平分秋色。从质地来说,这些器皿涵盖了金属、玻璃、漆器、木材和陶瓷。陶瓷最复杂,有白瓷、青瓷、青花、彩绘、红绘、土陶。从时间上看,它跨越了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桃山、江户、明治,甚至当代——一个由欧洲人设计的大红色亚克力盒子,里面装着一个角落的黄色菜花糖,是那样的辉煌与和谐。作者真的很有想法。
日本人在历史上对中国器皿非常尊重,比如中国最高档的青铜器是“唐铜”,最高档的银器是“南铁”。有意思的是,日本人的口味毕竟和中国不一样。本书所用器皿包括中国经典的“唐器”,如宋代官窑青瓷、铜盘、采红盒、明代珍珠母方盘、清代梅花漆盘、珐琅七宝盘等。也有不入中国文人法眼的“唐物”。比如明末景德镇官窑衰落时期,一些民窑烧制的青花瓷,画工不精,日本却将其命名为“古青花”,认为其格调高雅。再比如《吴旭红绘》,主要画在漳州。它的色彩图案奔放。中国文人认为村俗,日本茶人推崇。再比如越南人仿制中国青花瓷“安南瓷”,日本工匠却愿意仿制。江户时代的安南盖碗有这样的日本仿制品,可能恰恰是粗瓷的“不完美”造成的“沉默”感。
令我惊叹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在唐物与谐物、雅人与村人、华丽与朴素之间切换的超强能力。明代的一个红色八角饭盒,里面装了三个仿真的寿桃,粉叶绿叶,颇有中国味。但是用南宋的粉蓝色龙泉青瓷灯配淡淡的粉紫色菱角饼的效果特别有日本味。明末素净无漆裂纹的方盘上,摆满了黄豆做的“豆落雁”,形状是阿道夫的笑脸,丑丑的。这就是“汤唯何勇”。还有一个例子也有同样的效果。明末,克拉克青花瓷(日本称“芙蓉手”)配以两片鲣鱼刺身形状的葛粉软羊肉汤。它是半透明的、油亮的、浅粉色的,被克拉克瓷整齐的开口包围着。日本、中国和西欧有着复杂的口味和高韵。
个人喜好,喜欢那些诗意的搭配。一种“远山饼”,取俳句之意:“走着走着,还在青山里”,染成极淡的绿色,做成绵长起伏的山形,盛在蓝绿色交错的袖珍碗中,如远山碧水,迷蒙可爱,分明让人想起江南。还有一种“小雪汤”,做成弯弯的月亮,内衬朝鲜时代的青铜碗。碗一望无际,碧蓝如夜空,让人想起那句话:“金风遇玉露,必胜,人无数。”
“一日一果”以时间为导向,自然带来了季节感。例如,在8月份,作者说:
“八月,夏季花草逐渐由盛转衰,让人有送别的感觉。即使用同样的花作为果名,当花开始绽放时,果实细腻有年糕或切的质感;花开的时候,果实换成琥珀色的汤,以示光彩。花渐散,果作道明寺汤。玉米汤或者道明寺汤都是颗粒状的质地,入口就像是泡沫破裂,口感清凉。这在夏天是件好事。”
打开一看,8月5日的页面上,水果写着“甜汤”。还是用柚子汁和冷琼脂做成一块柑橘,放在明治时代的“义山蓝刻玻璃扁碗”里。本该是消暑解暑的好东西,但夏天遍布秋来时,玻璃器皿却让人联想到“彩云易散,玻璃易碎”。不知道这篇文章里的“一山”是什么意思。对我来说,“李义山”是让我心碎的诗人之一。“保持干燥,倾听雨声”或“一个本应持续到永远的时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经来了又走了”都有秋天的含义。好在“为物哀”不是“哀”,四季更替,如生死轮回,如悲喜交集。几天后,8月13日,兰花节就要到了。它是用粗糖和荷叶糖脱模制成的。放在红底莲花纹的金盘上,上面放着金色的《般若心经》。梦和泡泡的教导被佛祖生日的喜悦冲淡,又是秋天。
看了很久漂亮的器皿,就像看了太多婉约的文字。恐怕我得用一个大胆的来中和他们。在温柔的风器中,我最爱陶山时代的古粗陶,因为它最接近泥土。书中有一种水果,是农民收割小麦时的普通食品“小麦代替品饼”。作者说:“此果不争雅,故配以土之类简单有力的古代大菜。”
手头的书是2017年2月3日在杭州茶叶博物馆买的。本意是想找到少年时和尚送我的那种“秋果”,可惜没能如愿。然而,在所有适合秋天吃的水果中,我被同类的“小麦面包”和“豆饼”征服了——有一个满满的、简单的豆饼挂在室町时代,上面有斑驳的红漆,一直优雅的作者突然把茶几的水果放在一边,说了这样一句肺腑之言:
“我一直觉得豆饼的饱满才是水果的真正味道。而水果的用途很多,有的是用来招待客人,有的只是单纯的好吃,满足食欲。日本人对年糕豆沙的香甜充满了眷恋和向往,而最能满足人们对文字欲望的,正是豆大福这样的水果。没有文字,很难体会这种说不出的快感。豆饼软润如* * *,物以本来面目存在。”
一个“欣赏水果”的人,是从一个“吃水果”的人里诞生出来的!其实我不知道木村宗申在日本茶道界有多红,但我在他传播思想,出入雅俗的时候,发现了茶道的广度和精髓。最后,他对水果和茶道的总结值得记录如下:
古人写茶字时,特意把部首分开,写成“草、人、木”。人们站在植物和树木之间,接受自然的恩惠,并小心地对待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茶是因为有人。因为对象是人,茶也揭示了人性,有时也包含了执念。正是因为执念,我天生有一颗迁就的心,茶事也因此生动有趣。.....在水果的形状和各种水果器皿中,寄托着日本人民对一种富足的殷切希望,而这种富足的梦想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实现的。在一个简短的场景中,一次会议,人们将充满祈祷与他人分享。这不寻常的场景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这是茶道。只是这种扮家家的游戏,有着令人恐惧的认真态度和认真的心。很美,真的是身心愉悦放松的时刻。
赢得了我的心。
:
中国有很多种“水果”和“点心”。《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杭州常见的美食。在单个“水果”下,有:
“皂糊、一粒勺、瓜蒌炒、鲍鱼、蜜裹、糖丝线、泽州糊、蜜脆、煎饺、成沙饺子、十种糖、甘露饼、荔枝糊、蜜姜酱油、韵姜糖、玉屑糊、酿木瓜、糖脆梅、碎石头。
除了“水果”,“武林旧事”还包括“糖饼、蜂蜜饼、栗子饼、小米饼、麦饼、豆饼、花饼、芝麻饼、冰淇淋、蒸糖饼、生糖饼、蜂糖饼、线饼、煮饼。
我在知味观吃过一种“丁盛饼”,相当精致,古色古香。我也在“何茶馆”喝过一次茶,被茶食的丰富吓到了。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天已经亮了。留着这个给你自己娱乐吧。
一天看完一个水果(四):看完我的钱包,最后选择了711斗大夫。
以前对水果的印象是华而不实,肤浅无味。可以知道和合果与日本茶道、石怀料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求物外禅。和合果与石怀美食相比,也考验着师傅和手艺人的文化品格。为了烘托主题,水果的形状不能比装饰它的器皿更好,甚至连味道也要留“不要太好吃”。
面对隔海相望的日本,我常常想到中国的传承。在我看来,中华文化遭受了三大冲击,一是蒙古蒙古包入侵中国,二是辫子军的进入,三是难以名状的动荡时期。前两次蛮族入侵和随后的混乱,击碎了文人的骄傲,幻灭了他们的气节,民族也陷入了集体无意识。那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间断的国家……”似乎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壮感,内心的崩溃比山河更苍凉。
此外,媒体和一些市民总是对日本文化有一种迷恋感。茶道、瓷器、和服、文字,在他们眼里总能“从我们中国学到”。总之,我能想象他们转发团子微博和中国的四大新发明:高铁、支付宝、* * * *骑行、网购...
最后,作为一个节俭的人,我在名门和果豆幸福之间,在石怀料理和松屋餐厅之间,在和食边餐厅和airbnb之间,毫不犹豫,苦涩地选择了后者。距离新年还有不到两个小时,我有一个“只有发财”的小梦想,希望早日选择轻描淡写,面带微笑的前者~
一天一个水果的思考(5):一场优雅的盛宴
这是一场盛宴。就算真的尝不出来,眼睛也已经满足了。其实这是不对的——虽然是一天一果,但还是意犹未尽,不甘心。
面对美好事物的喜悦,这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本书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欣赏。
“和果”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但发展于日本的小吃。它是用来陪茶的水果,所以它和茶隐忍一样讲究“留有余地”,所以虽然你已经觉得水果很美了,但你也不能忽视那些比水果本身更美的优雅器皿。
这是一种起源于吃,但已经超脱于吃的食物。就像密密麻麻的茶道,仅仅是体验宁静之美,就比喝茶更令人陶醉。
而水果是优雅的美,随便翻一页就能欣赏很久。这么说吧,我求助于“玉灵苑”。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让人想到了《红楼梦》里的少女。在这个纯白色的圆形蛋糕里,有一个被红豆汁染成红色的钻石蛋糕。这个红色的圆饼变成了嫩粉色,让人想摸又不敢摸,生怕亵渎了它。而且葛粉产的各种水果晶莹剔透,纯净到看到图片就已经能感受到它的美味和嫩滑,就连拿在手里的那一份都在颤抖。所以说到底,水果可能升值的成分远大于它作为食物的意义。这种精致一定是平和的人做的,因为你看着看着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宁静和超然。
作为一个热爱各种陶瓷的人,每天看一个水果无异于折磨。每个器皿都比水果漂亮。精致的水果通常放在简单如陶器的器皿中,而华丽的水果则配以精雕细刻的漆器盒或色彩鲜艳的搪瓷碗。一切都是精品,让你心痒,但也只能痒。所以会有做水果的工匠说:“不要让水果比装饰它的器皿更好。”也许只有亲眼所见,你才能明白这不是悖论。
“一天一个水果”的课文呢?藤原有一首歌:“别人只待布鲁姆,我要引他入深山寻雪中春。”这是1月24日河火子名为《福寿曹一级桥》的随笔中的第一句话。每一种水果和果实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看这些真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