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春节和元宵节的民俗及其他相关知识的500字调查报告。

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其实是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的——除夕。从前,在济南,除夕夜,家家贴春贴,到处撒芝麻秆,陈列水果,迎接祖先。这是辞职的晚上,燃烧鞭炮和滚动的人设置酒保持一年。"(《黎城县地方调查录·风俗》)这些风俗有的被继承至今。每当夜幕降临,家家餐桌上都是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开心的团圆饭。饭前在街上烧纸,欢迎先人回家写在纪念桌上。在祭坛后面的墙上,还有一个“家庭大厅轴”,上面有一张祖先的大照片。吃过“年夜饭”后,我们放完春节的鞭炮,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瓜子,彻夜聊天,这就是所谓的“守岁”。在新年和旧年之交,我们会吃“老饺子”。饺子通常是素食馅,意味着新年的宁静。吃完大龄饺子,新年来临时,晚辈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愉快地接受晚辈的祝福。一大早,拜年开始了。孩子们穿着刚换下的新衣服,大人们也都穿戴整齐,成群结队地去找同事、邻居、亲戚朋友拜年。以前晚辈给长辈拜年的时候,都是磕头上坛,喊着“有人拜年了!" " "向某人磕头!"近年来,一般不再磕头,熟人见面,握拳或握手,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除夕和初一也有很多禁忌。除夕不能大声说话,就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已婚女孩农历正月初一不能回娘家,习惯上认为回娘家会穷;在除夕和正月初一打碎碗碟等器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标志。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什么东西,你应该说“多年来和平”来破解它。开学第一天不能吃面条。据说吃面条一年都有麻烦。大年初一不流行扫地倒垃圾,怕把宝一起扫出家门。大年初二,是出嫁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带“叔叔”回家拜年,家人要热情对待。“大叔”被称为“贵客”,所以吃饭喝酒时要坐在餐桌的上首。回到门口的女儿与失散已久的母亲和姐妹们交谈。以前很多大家庭几代同堂,省亲的女儿往往两代甚至三代同堂,一家人一下子热闹非凡。初二女生回娘家的习俗依然流行。大年初三,有“挖月芽”的老习俗。到了晚上,一弯新月挂在冷空气里,有的妇女就带着孩子到院子里,跪在对着月牙的蒲团上,拿着饭勺,先在月芽处挖几下,然后在他们的肋骨处比划几下,念叨着:“正月初三挖月芽,牙齿就随风而去,再也不会了。”据说这样的“挖”一年后再也不会牙痛了。按照旧习俗,第三天仍然是“开井日”。一大早,人们就献上香火、素菜等。到了井台,把除夕夜封井的红纸拿掉,开始打水。正月初五,称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俗称“捏五”;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避免说不吉利的话;孩子们放鞭炮,这被称为“送年”。初五晚上,家家户户“送家堂”:包饺子,拜祖,取下“家堂轴”,当街送行,表示大年初一已过。正月初七,唐代称为“人胜节”,济南民间称为“人胜七日”。都说人丁兴旺,身体健康,人们以天晴与否来判断今年的收成。南朝人蔺宗在《荆楚纪年》中说:“正月初七为日,以七种菜为汤,为人剪彩,或为人金箔雕,附屏,头上置庙,遗胜而胜。”这些15600年前的“荆楚遗风”,在济南的旧俗中也有所体现。过去,在“人民日”,济南人举行庆祝活动或参加娱乐活动。人们用五角形的绢或纸剪出七个图形,贴在屏风或影壁上;有些用薄金属雕刻成人形,戴在太阳穴上。他们还用七种蔬菜做蛋糕或吃“清一色的菜”,并互赠礼物以示祝贺。在“人民日”,妇女不能做针线活。都说“人天天做针线,只为扎婆婆的眼睛”。正月初十是石神的生日,称为“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在这一天,不允许移动石头和磨、磨、臼等石制工具,否则共同的信仰会伤害庄稼。这一天也禁止用石头开山建房,并有中午向石头烧香、献煎饼的习俗。在其他地方,流行抬石神的习俗:第九天晚上,在光滑的石头上冻一个瓦罐,第十天早上,十个姑娘或小伙子轮流抬瓦罐。如果石头永不落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果一块石头落在地上,就预示着年景不好。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为看灯笼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所以也叫元宵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至今仍被城乡人民广泛庆祝。除了看花灯,元宵节前后,济南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高跷、过山车、龙灯、狮子。这些活动在宵夜时达到高潮。在各类表演队伍中,高跷队的阵容最为壮观:队伍前面是高高的纸门灯,上面写着高跷队的名字;门灯前是提着红灯笼的领队,后面是锣鼓队,再后面是一对花串联的二人高跷队。选手们踩着1米多高的木棍,扮成宋武、林冲、孙悟空、猪八戒、污官、丑女等。他们随着锣鼓的节奏,各显神通,做着各种滑稽的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时而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时而激起阵阵掌声。以前济南以东的佘坊、马家庄、西青龙一带的高跷队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