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小食堂为何会没落?

记得当初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泡面小食堂的时候,好像是我在问答上回答问题没多久的时候,当时还想着下次再去厦门的时候一定要去一次这个店。结果没多久泡面小食堂就“蔓延”开来了,甚至是蔓延到我下楼步行大约十几分钟的地方,不过现在基本也没啥客人了,估计挺不了多久了。

不要说翻台率,就连回头客都少

泡面这个东西本就没有多少烹饪技术在里面,所以这个

美味层级和差异化就很难拉开,虽然店面装修的是小清新的风格,可能会吸引一些人去尝个新鲜拍个照,但是很少会有回头客。就比如说我吧,我也去吃了一次,味道只能说不难吃,但也没什么特别的,算是满足了自己一个好奇心、打消了一个念想,以后基本是不会再去了。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泡面虽然味道还行,但是“不值得”人多么留恋,更不用说像一些传统美食那样,几天不吃想想都流口水。

美食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这不是要把美食拔高到某个程度去胡扯,而是美味和烹饪技术是有限的,但是文化是无限的。就拿我们身边随便什么传统美食来说吧,比如烧鹅、饺子、肠粉、面条等等,不少人都能说出一点相关的文化传承,再不济也能有些深远的美食回忆。但是泡面这个东西就是“快餐中的快餐”,不能说一点文化底蕴都没有,但是它确实很薄弱、很“年轻”,很多人能回忆起关于泡面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加班、赶工、穷困之类的,这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美好的美食记忆了。所以光临泡面小食堂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也只有这个人群才会有一点曾经的“泡面文化”,但是基本也是吃过一次就消耗没了,浅薄的美食文化经不起咀嚼。

价格太贵了

根据我上次去吃的情况来说,选个合适自己口味的泡面,差不多加点家里也常见的东西,这就基本快30块钱左右了。哪怕在深圳这样的城市,日常饮食里30块钱左右我也能有不少选择了,而且基本都比泡面要营养丰富一些,口味上也不差。

所以可以说泡面小食堂除了有点小清新的风格、新鲜感之外,几乎是没有其他任何优势竞争力的,那么等到一时的热度散去,渐渐被人们遗忘也就很正常了。

其实归根结就就是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网络的发达确实可以让某些食物、店家快速走红,但是这种“火爆”是一时的、是短暂的。如果这种美食的制作者、店家本身有着优秀的美食功底,能抓住这个机会研发更多足以维持热度的产品,或者是推出一些可以成为经典的美食,那么这就是个“一飞冲天”的机会,如若不能,那么只要热度过去,也就无人问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