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网络语言写作文吗?

1.作文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吗?现在很多学生一开口就用“均匀”、“晕”、“粥”、“浓”、“顶”等网络语言,这些语言有时也会出现在日记和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了一句话:“上周日,我GG带着他的恐龙GF去100玩,GG的GF留着PMP我。就好像我们已经认识很久了……”老师看了之后,一头雾水。当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时,老师一般会用红笔圈出,并在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GG(哥哥)、MM(姐姐)、I(女生)、派转(批评、评论)、新手(菜鸟)、墨迹(幽默)、果酱(奉承我)等网络语言非常普遍,孩子们几乎脱口而出。他们认为网络语言生动、轻松、有趣,在网上与同学聊天、写作时也会使用类似的语言,有时也会方便地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或非正式信函中,但仍然不赞成在正式考试中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运用灵活,有时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郑州四十七中初三宏志班语文老师王艳在作文中写道“* * *是个内存不足,反应慢的286”。但王艳认为,应该提醒学生在课堂上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使用的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成绩。

允许在文字中使用网络语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成立,其含义为公众所熟知;第二,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人民日报》一直用的“给力”这个词,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但是那些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一般不推荐。

“网络语言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语言风格。它新颖、幽默、有特色,满足了新一代幼儿对个性的追求,但他们对这种语言的正确使用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郑州市回民中学一班(17)语文老师党荣荣说。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带有明显印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体裁上看,符合新词“产生时间短”的特点,属于广义的新词范畴。然而,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只有少数经过实践检验后能广为流传和长期使用。

学生们在生活中使用的新单词和表达经常是一种新的类型。比如最近从台湾省娱乐节目《大学生都走了》流传出来的《hold Live》,《有木有》就是从咆哮式衍生出来的。这些词虽然“新”,但绝大多数社会阶层都不会用,只能代表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除了时间限制短之外,新词还应该具有普遍性、兼容性和明确性的特点。

显然,这些被学生广泛使用的流行网络语言缺乏这些特征。严格来说,这类语言不能纳入狭义的新词。在正式场合,比如中考、高考,这种网络语言是禁止使用的。但在语言使用标准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

郑州市第八十一中学语文老师张寒说,在教学中,老师会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规范语言,不允许使用网络语言和英语单词。

2.学生作文可以用网络语言吗?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

悲剧叫“悲剧”,像“粥”,提意见叫“拍砖”,有的同学干脆用数字来表达意思。这些网络语言虽然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困惑,但对中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采访中,一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使用网络语言没有错,尤其是在网络上。当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语言交流时,很容易消除陌生感。在学校,如果你不懂网络语言,你的同学会嘲笑你老古板。”

大多数老师表示,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可以理解网络语言的使用,但不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引用网络语言。虹桥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徐亚荣说:“学生写作文要用规范、标准的语言,最好不要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太出格的。”

由于小学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徐亚荣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书,开阔视野,增加词汇量。

3.辩论网络语言能否进入作文广场网络语言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个性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网络用户的特点。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思想网络语言是充满个性和想象力的年轻人的语言。作为年轻人,高考生在作文中融入有特色的网络语言不无道理。网络语言体现了一种时尚,一种新的潮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网络语言是每个人智慧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谈论网络语言时,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新奇奇怪的词语,非常规的语法用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甚至数量惊人的污言秽语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现象,一些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与规范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格格不入、污染和破坏传统汉语的“文化垃圾”,所以主张规范网络语言。其实并不是每一句网络语言都和现代汉语背道而驰。虽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民为了省钱,为了尽可能提高交流速度,任意变换、省略或链接一些词语、数字和符号,但大多数网络语言仍然遵守现代汉语造句的原有规则。

网络语言只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不可能完全超越或取代现有的语言体系。显然,那些诅咒网络语言的人真的很让人担心。

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现状来说,其过于自由和主观的一面确实需要适当的引导,但语言规范的本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只能通过既定的方式逐步建立。网络语言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我们从不否认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反对网络语言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虽然不能简单的认为所有的语言规范都是对整个社会既定语句的追认,但是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比如“很+名词”的现象。

根据传统语法规则,汉语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所以当出现“很中国”这样的语用现象时,语言学家就跳出来大声疾呼:副词“很”不能修饰名词,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我试图一棍子打死这种不规则的现象,但令人惊讶的是,“母鸡+名词”的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涌动。2008年3月,我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了一下“非常中国”这几个字,我查到了“非常+中国”的34.2万个用法。

如今,“母鸡的生活、母鸡的传统、母鸡的逻辑、母鸡的散文、母鸡的东方、母鸡的青春、母鸡的绅士”等一系列“母鸡+名词”的用法自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全民都认同并这样使用的时候,即使著名的语言学家说“很+名词”的用法不符合语法规则,有碍汉语的规范化,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笔者想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生活如此,语言也是如此:刚开始没有这样的说法,后来更多的人说了(用了),就成了“规矩”。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也不例外。未来,如果任何一种网络语言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并长期传播,并成功证明它是时代的写照,那么就会有专家专门收集新词新语将其收录,从而肯定其存在价值。

所以,在网络语言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之前,我们最好不要一棍子打死。幸运的是,根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喜良教授的说法,2007年,网络语言和博客语言将被加入到流行语监测中,因为“它们更贴近生活的脉搏”。

作家陈村先生也对网络语言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有些网络语言非常生动、新颖、幽默,用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新鲜感和个性化。同样,《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主编于根元先生也认为“互联网是高科技的,越是高科技的东西越是人性化。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因为它是网民减少语言障碍、方便上网的需要。许多媒体和语言学家也表示支持网络语言,认为这些生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绝非洪水猛兽。它们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而且会丰富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还强调,只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就会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从互联网走向线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是一个正常的语言发展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现有的新鲜事物,而不是一刀切地去泛化网络语言。

现在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都充斥着“靓女”“青蛙”等让人耳目一新的词汇。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词换成通俗的表达方式,可读性肯定会大打折扣。

网络语言新颖、独特、简洁、快捷,往往是由许多数字、汉字、字母的随意连接、简化或替换而成。学生就像一块海绵,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却分析不出哪些应该吸收,哪些应该排除,这意味着他们筛选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和掌握比较正式的、被社会认可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语言,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笔者从来不认为学生不能使用网络语言;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更年轻。也可以说,网络语言是大多数学生创造和使用的语言。

学生完全可以在网络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在这种特定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也是合适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