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开展陶艺课

陶艺教育在幼儿园才几年。理论上,我们发现陶瓷艺术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造型、想象、检验、记忆、审美等方面的天赋,有利于建立儿童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们参与游戏,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让陶瓷制造的技艺贯穿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快乐地“玩”,“玩”出水准,“玩”出个性。陶瓷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现代陶瓷教育一度落后于世界上一些繁荣的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早在二十年前就进入中小学。近年来,陶瓷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自2001起被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我们将陶艺教育引入幼儿园,开始了陶艺教育的前期试验,成为最早的儿童陶艺教育试点。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黏土来自大自然,经过挑选无毒无害,质地柔软,容易塑形。土壤作为没有固定形状的操作数据,适合不同层次的孩子,可以满足他们开始操作的愿望,对孩子没有任何伤害。小孩子对土情有独钟,喜欢“玩泥巴”。对幼儿来说,陶艺活动是一种学习,一种游戏,一种新的测试和探究活动。这种活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去塑造。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发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应对因父母过度关心和帮助而导致的能力弱、依赖性强、缺乏自动化和创造性等问题。

在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造型、想象、检验、记忆、审美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传承民族文明,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于是,我们发起了关于陶瓷教育的讨论,并成为省级课题。

那么,幼儿园的陶艺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呢?

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要寓教于“玩”,也就是寓教于游戏,并且要用这种方式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引导幼儿,让幼儿玩得开心,玩到极致,玩出特色。

第一,寓教于乐——培养陶的兴趣

1,有童心

孩子的童心能让大人看到孩子的天真;大人的童心可以让孩子看到大人的可爱。童心未泯的大人也架起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在活动中,我喜欢把自己变小,从孩子的角度看待每一个活动。假设我还是个孩子,我小时候会喜欢怎么玩?为什么会焦虑愤怒?我也是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揣摩他们的心思,和孩子交谈。

比如,我在教孩子握船的时候,我自己也变得“渺小”和“软弱”,告诉他们我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做船。请大家一起帮我想想办法。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一时觉得很棒,积极想办法,举手通知我想到的好办法。虽然孩子的回答还很不成熟,有些词还不会用,你只能用手来解释你的意思,但是我从孩子完全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真的在想用脑子的办法。虽然孩子的思维方式有缺陷,有些方法不能用,但它让孩子和我变得亲近。

正是因为我变得“小”和“弱”,我才变成了和我的孩子一样大的“巨孩”。孩子不需要抬头看我,这让我和孩子成为了伙伴,让我知道孩子是怎么喜欢“玩”的,并且能够和他们一起“玩”。

2、进入游戏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他们的“生命”。把活动变成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比如在制作泥塑画《太阳》时,一开始通过讲述和欣赏画面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知道有时候太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哥哥,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沉到海底;有时候太阳像个大叔,暗示火在我们地球上会变得很热;有时候太阳像母亲,在寒冷的冬天温暖着我们;有时太阳像害羞的小姐,一会儿躲在山后,一会儿露脸;有时候太阳就像一个美丽的阿姨,她一拍照,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美好。然后,我和孩子一起玩“我是太阳χ χ”的游戏,用身体动作让他们学会做太阳的弟弟、妈妈、阿姨。最后,让孩子思考,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孙?这太阳下你有什么本事?此时的孩子们已经融入了太阳的世界,觉得自己就是拥有巨大力量和超强能量的太阳。孩子想的、说的、做的,不仅是“孙奶奶”、“孙姐姐”,还有“孙奥特曼”。每个孩子都在心中塑造了太阳。

再比如,在教孩子做茶壶的时候,我把茶壶的内容融入到故事中,让他们为准备邀请伴侣喝茶,又因为没有茶壶而懊恼的兔子做各种各样的茶壶,让孩子感受到需要,给孩子自由创造设计的空间——自己设计的壶,可以有各种条纹图案,也可以做喝茶用的杯子。这样,单调的“锅”的制作就成了人物游戏的一部分。孩子们完全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孩子还做了烧水的大锅;有的小朋友在茶壶上贴上小猫的图片,露出不同动物使用的茶壶;有孩子做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锅,说大的是爸爸的,中的是妈妈的,小的是我自己的。

把每一个内容都设定在一个不可避免的游戏情境中,就像根据一个单词写一段话,写一个故事,这对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这种改变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孩子们觉得陶艺课是在“玩”,老师是陪他们玩的“大孩子”。孩子们很开心,对每个孩子的玩耍都很投入。每个人都可以时不时地想象、设计、玩出自己的新花样。他们感觉不到升学的压力和负担。孩子们甚至更喜欢陶器。小聪妈妈说,“我家孩子就是喜欢玩泥巴,知道今天有陶艺课,就要比平时起得早。”还有一些小伙伴即使不舒服也吵着要来上陶艺课。可见,陶瓷艺术曾经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第二,发挥进步能力的程度

陶瓷活动的“玩”,不是简单的让孩子放纵,让他们自由发挥。老师心中要有目的,带领孩子带着目标“玩”。从纵向来看,内容设置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在内容的设置上,我们是按照从平面逐渐过渡到立体来安排的。

在技能技巧的学习上,我采用的“四步走”学习法,即“想象-测试-讨论-拓展”四步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想象力——也就是孩子自己先想象怎么做。

测试-让一个孩子向每个人展示他的方式。

讨论——大家都来评论一下测试所论证的育儿方法的可行性,总结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拓展——老师根据他们的评语,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在教孩子做母鸡的身体的时候,我先让大家想一想怎么做,然后让一个孩子给大家看她想的,然后大家评论什么做的好,什么需要局部改变。肖鑫是第一个来到前面测试的,但很快每个人都找到了她的方式。她用泥做的鸡很高,有点像蛇,没有鸡那么胖。然后,我让大家一起想一想,如何做出一个胖胖的鸡身。经过大家的点评和重新测试,对于如何做出一个胖胖的鸡身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做出来了就不再出现蛇一样高的鸡身。

再比如,在制作《武林高手》的时候,孩子们思考了制造方法后,发现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是把人体的头、身、肢识别并捏出来,然后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另一种是直接从整块泥里挤出头、四肢、身体。这两种方法哪个更好?我邀请了一个婴儿来测试这两种方法。在测试过程中,大家发现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大家针对第一种方法各部分容易丢失的缺陷,想出了用辅助材料辅助连接的方法,并对第二种方法呈现四肢太细的缺陷提出了修改意见。

这种测试讨论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轻松刺激的氛围,也建立了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了机械教授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孩子自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孩子贡献了优越学习品质的成分。

在孩子掌握了初级的制作方法后,我会提醒他们回忆拓印、雕刻、粘贴的方法,鼓励他们用现有的方法和技巧来装饰、美化今天的作品,进而达到拓展孩子思维的目的。

第三,发挥出特色——展示自己

1,展现风味。

源于生活的艺术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儿童的作品当然不是艺术,但谁能否认今天这些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艺术家呢?孩子不成熟的作品里不是有“艺术家”吗?儿童的职业经历是他们创作作品的源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每个孩子对某件事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在孩子制作陶器的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孩子头脑中的这些经验,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回忆,启发孩子展示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母鸡的活动中,我指导孩子回忆他们一起见过的母鸡。小聪说:“母鸡会带着鸡跑,但只是隔一段时间。因为母鸡很胖。”小沛说:“母鸡带小鸡去吃虫子。”还有的小朋友说,鸡喜欢吃莴笋叶,喜欢下蛋。我会让孩子们表现得像你在《母鸡妈妈》里看到的那种滑稽,但是我可以拿小鸡去吃虫子,所以我在孵小鸡,我也可以叫远处的小鸡去吃树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鸡?注意鸡头的偏向。

就这样,一件幅如画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陶艺作品发生了。一些孩子让母鸡背着鸡走路,一些母鸡和蛋宝宝呆在一起,一些孩子让母鸡找了很多菜,叫宝宝吃。

2、发扬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往往丰富,成人望尘莫及。让孩子自由想象,用泥塑表达自己的想象,是展现孩子观点和特点的一种方式。从有特色的儿童作品中可以看出儿童观点的程度。

在制作“船”的活动中,为了拓展小朋友的思路,我找了很多船的图片,用视频显示仪给大家看。那就让人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船主,你希望拥有一艘什么样的船?你的船上有什么?于是,孩子们开始活泼起来,有的做划船比赛,一排排的桨整齐划一地展示出来,就像比赛一样;有的建造了巨大的客船,多层船舱的顶端插上了国旗;一些人在船舱里安装了水龙头和水池;有的孩子把桌子放在船舱里,碗、筷子、杯子齐全,我和我的伙伴坐在桌边。可以说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自己做了装备。

当孩子的作品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考,那么他们的作品就会有特色,有灵性,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幼儿园陶艺活动是一个新的类别,在这个类别中,孩子们不时地放纵他们的想象力,探索和发明。他们锤炼耐心和毅力,感受成功,品尝成功的果实。它集动手、动脑于一体,能够将幼儿的事业、学习、游戏融为一体,正如《纲要(试行)》所指出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方法和特点,注重整体性、综合性、自然性和趣味性,将教育融入事业和游戏之中。”陶瓷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来贯彻这种能量的细节。在这一范畴内,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