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扫墓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一种持续的节令传统。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仍然有去坟墓祭奠祖先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墓前焚香祈祷,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2.去郊游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趁着扫墓的机会,全家老少在山野里玩得不亦乐乎。回家后,他们顺手折了几根树枝,戴在头上,觉得很开心。有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在郊区远足,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的停滞情绪时,特意去大自然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代称为探春、春猎。它的意思是踩着草,在乡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随便出门,清明节扫墓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在清明节,女人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3.插入柳树
自古就有。插柳习俗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隋唐时期,寒食节家家都要禁火。到了晚上,皇帝会宣布,他将拿榆树柳之火来奖励他最近的大臣,以示感谢。当时皇帝赐的新火是用柳条送来的,所以得到这份恩宠的人都以此为荣,在门口挂着传火的柳枝,以示与众不同,向别人炫耀。看到这里,人们会纷纷效仿,人们会在家门口种上柳枝。久而久之,插柳之风就会蔚然成风,流传久远。
4.植树
除了春耕春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所以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清明来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树的好时机。所以有一句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
清明植树也和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多在野外,经常长满杂草。有时候去祭祖找坟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有人在坟上种上了常青松柏,这样会更显眼。后来逐渐被人们模仿,成为一种习俗。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的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
5.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期。蹴鞠指的是一种古老的橡胶球,其球面由皮革制成,并填充有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节非常流行的游戏。到了汉朝,蹴鞠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门的运动。唐宋时期,蹴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也成为一项大型活动。在法庭上,经常有数百人参与。《水浒传》中的高俅是蹴鞠高手。正是由于他高超的技艺,他赢得了宋徽宗的赏识,并一步步走上了顶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习俗。关键是要选择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传统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清明节相关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