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虎式和T-34坦克,它们都在哪些战役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呢?

在惨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不论是T-34/76还是加强版的T-34/85,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耳熟能详。T34坦克之所以能够成为苏联在二战中的主力坦克,它在数据上的性能,和在实战中的优越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T34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该坦克操作简单,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的农民,也可以在几天内学习怎样驾驶T34。

苏军T34\76式坦克

T34坦克是苏军研制的一种坦克,全重32吨,乘员4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两挺7.62毫米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克里斯蒂悬挂装置,В-2-34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60毫米。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形,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将其法穿透。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

然而这也直接导致了T-34的危机,迫使德军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来应付局面。作为应对措施,德国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豹式坦克)和Ⅵ号“虎”式坦克。

德国“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虎式”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德军称其为"无敌坦克"。

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留下了威力巨大的印象。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者,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德军“虎式坦克”

在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中,呈现出著重火力和装甲,而虎式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付苏联T-34。

虎式的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想从正面击穿虎式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

而德军88毫米36 L/56 的变种火炮被用作虎式的主炮,这在二战时期是最有效也是最可怕的火力。更可怕的是,虎式主炮发射的炮弹可以用非常直的轨迹而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瞄准器,虎式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炮弹落在一个16英吋x18英吋的目标上。

真正检验“虎式”威力的是哈尔科夫反击战,而此前称霸战场上的T34则成为了虎式的试金石。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德军展开了哈尔科夫反击战,这个反击战的策划与指挥者,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

1943年2月19日,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开始转动沉重的装甲炮塔,快速运转的履带在俄国大地的茫茫白雪上碾过一道道深深的辙痕,在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指向的前方,恶战在即。

曾经称霸一时的苏军T-34坦克,在哈尔科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苏军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坦克炮不但根本无法打穿“虎”式坦克102毫米厚的正面装甲,甚至对德军增强了防护的IV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在400米以外也几乎无可奈何

而德军“虎”式坦克的56倍径88毫米火炮和IV号坦克的长身管75毫米火炮却可以分别在1000米和500米的距离上,轻而易举地把T-34坦克的正面装甲击穿,至于苏军标准的45毫米反坦克炮更是拿德国人的虎式坦克毫无办法。

德军“豹式”坦克

随着德军坦克炮一声声沉闷的炮声,1辆接一辆的T-34坦克被摧毁在了雪原上,其中还有一些的炮塔还被殉爆的弹药掀到了天上,然后又重重地砸在了地面。至此,T-34坦克独自称霸战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德国人的“虎”、“黑豹”、“象”重装甲时代。

苏军T34\85坦克,当德军的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在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内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战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被提上日程

T-34的命运似乎产生了转机,因为当时现役的苏联坦克,它的装甲厚度在火力强大的虎式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苏军通过不断总结战场上的经验,T-34坦克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其中有些改进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T-34/85。

这种坦克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

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部为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炮塔内的空间增大,正面炮塔厚度也增厚到90mm,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而为了应对苏军的T-34/85,德军随后就推出了虎式坦克的加强版“虎王”。

“虎王”坦克是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型坦克,但因造价昂贵,且工艺复杂而导致生产数量较少,所以它对整个战争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也比虎式坦克有了较大提高,正面防御能力明显优于虎式坦克。

"虎王"坦克战斗全重接近68吨(今天美军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也是68吨),但由于时间紧迫,虎王采用了和虎式、黑豹一样的700马力发动机,这就导致了机动性能不佳。加上原本设计过于精密,由于战争进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至使虎王的机械故障不断,这也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硬伤

虎王坦克于1944年开始正式服役,其首次部署是在1944年6月11日,划归德国第503独立重装甲营的"统帅堂"1连,该连于18日在诺曼底首次参战。此后又于1944年8月12日投入东线作战,首战为第501独立装甲营参与的争夺苏联维斯图拉河上巴拉诺夫桥头堡之战。

第503重坦克营在德布勒森战役中,取得了击毁敌军121辆坦克,244门反坦克炮,5架飞机和一列火车的战果。而自己只损失了25辆虎王,其中十辆是被苏军烧毁,2辆被送回维也纳大修,13辆被乘员自己引爆。

此后虎王和其他德国装甲车辆***同参加了阿登攻势,在1945年1月,受命抵抗苏联进攻波兰和东普鲁士的任务,此后又参加了德军对匈牙利的进攻。1945年4月,在德国投降前夕,虎王坦克与苏军在柏林东部西洛高地展开激战,直到战争最后一刻,若干辆虎王还在柏林市中心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