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二册第88页例题5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各种规律并找到寻找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向去观察,寻找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和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识:哪位同学说,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知识找规律?让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我们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那么,你能不能用你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的问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镯图。)
(2)话题介绍: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佩戴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题5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先与同伴交谈。
2.你认为这个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
3.老师:对,关键词是“按规则”。那她穿什么规则?学生可能会说:
(1)此手镯由两颗黄色珠子和1颗蓝色珠子组成,轮流反复佩戴。
(2)此手镯由1黄珠、1蓝珠、1黄珠组成,为一组,依次反复佩戴。
教师要肯定学生发现的规律,引导他们说:第一定律是从左到右遵守的。第二条规则是从右向左观察。
4.问题我们应该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手镯坏了,掉了两颗珠子。问哪两颗珠子掉了。
(2)分析和解决方案
1,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用找到的规律来回答吗?
2.导游:从哪里开始?(左)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作为一组重复排列。掉落的珠子应该是1蓝色,1黄色。(课件演示,圈一群)
3.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规则是黄、蓝、黄重复排列,掉落的珠子应该是1蓝、1黄。(课件演示,圈一群)
4.老师总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方向,发现了不同的规律。
(3)回顾与反思
我们的答案正确吗?如何证明它是正确的?引导学生说:我们来做,看看对不对。
2、同桌合作:用学校工具套出她的手链,符号不符合她佩戴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结论:通过摆姿势,证明学生刚才的回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些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让学生不断体验解题的一般过程,不断丰富解题策略。
4、整理总结
(1)告诉我:老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做了什么?
(2)师生* * *带总结(教师黑板报):
(1)认真审题,找规律;
②找起点,圈一组;
(3)依法补珠;
(4)动手操作,测试解决方案。
实践反馈
课件展示了P88的“动手”
1,小英也戴了手链,但是丢了三颗珠子。你也会帮她吗?
2.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步骤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请学生代表说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步骤,老师和学生发表意见。对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老师给予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反馈练习,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巩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实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第三,实际应用,巩固和拓展
(1)基本练习
P90练习20,问题9。
和上面两个问题相比,这个问题的规则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组相同珠子的简单重复,只是颜色和形状稍微复杂一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改进做法
P89练习20问题4:
1,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解题。
2.讲规律时,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黄色珠子的数量不变,蓝色珠子的数量依次递增。
(3)拓展练习
P91习题20“思考题”:
1,以小组赛的形式完成。
2、交流报告,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回顾总结,提出希望。
(1)复习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得到了什么?
(2)师生梳理: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3)知识延伸:处处留心就能学习。如果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做一个有良心的人,那么你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第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班级情况分析这学期我是高一2班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刚进小学,他们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习惯,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可塑性很强。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预习课:计数比较;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字的理解和加减,理解图形(1);6-10各数的理解和加减;对11-20数字的理解;数学天堂;认识时钟;20以内进位加法;经常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多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和学习材料。
(3)数的识别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数的概念,达到熟练计算的目的。
(4)注重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初步建立数的意识。
(5)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理解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7)安排“运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与其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9)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
1,熟练数20以内的物体个数,从第一个中分辨出几个,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数字的构成,读写0到20的数字。
2.知道加减的意义和加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加减的关系,熟练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符号“=”和“>”、“& lt”这些符号用来表示数字的大小。
5.直观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6、能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了解钟表,会知道整个时间。
(2)容量。
1,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理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字、符号和数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四,教学措施。
1,力求体现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刻注意学生认真做作业,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第五,教学进度。
1,4小时备课;
2、岗位6课时;
3、1-5理解和加减法,10课时。
4、理解图形(1),3课时
5、6-10理解和加减法,15课时。
6、1-20每个数字的理解,10课时
7、认识时钟,3个课时
在8或20小时内完成加法。
第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并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10的加法的基础上讲授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加到十”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重点:让学生理解十点法的算术。
难点:让学生掌握十分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补十的方法,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数加法的算术,并经历9加数加法的计算和研究过程;
2.让学生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公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首先,课前说话
老师:儿歌真好听。老师想看你漂亮的坐姿。哪位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下课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我们就怀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的世界吧。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好!
第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老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1 (2)班干什么?实际上,我带来了一个难题,我想让我们班的孩子们帮助我。你会吗?
2、秋游,老师买了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个人分组讨论,我们可以用棍子当饮料,把大家的想法告诉组长,然后派一个代表去汇报。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更多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