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QQ恐龙时代的单机游戏。

双冠龙:

_ _ _它的头顶有两个突起的脊,长6米,吃腐肉。它的前肢很短,擅长奔跑。侏罗纪早期,肉食性恐龙身长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米。他的头上有两个大骨冠,所以他被命名为双冠龙。他的鼻子和嘴巴的前端特别窄,柔软而有弹性,他可以从灌木丛或石头的缝隙中取出并吃掉那些微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动物。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冠龙的身体纤细,因此行动迅速。它的嘴里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还能杀死一些大型食草恐龙。但也有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只吃腐肉的恐龙:wz2381437 |一级| 2006-12-29 65438。

在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所以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地球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当时地球气候温暖,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了足够的食物,逐渐繁荣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分化出各种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乌龟,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鱼,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和蜥蜴,还有的进化成了今天遍布全球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最大的,它们非常适合生活在沼泽和浅水湖泊中。那时候空气温暖潮湿,食物很容易找到。于是恐龙统治了地球几千万年,但不知什么原因,在6500万年前的短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只看到当时留下的大量恐龙化石。

人们仍在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是恐龙灭绝与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石有关。据考证,曾经有一颗直径为7-10 km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大爆炸,将大量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蔽太阳的尘雾,导致植物光合作用暂时中止,恐龙灭绝。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了陨石撞击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今天,这一观点似乎是确凿的。

然而,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理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青蛙、鳄鱼和其他许多对温度敏感的动物在白垩纪幸存了下来。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只有恐龙会死亡。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十几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而更令人兴奋和富有戏剧性的“陨石撞击说”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陨石撞击说”,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气候变化理论。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突变,气温骤降,导致大气中氧气含量下降,恐龙无法生存。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没有毛发和温暖的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温度的下降,全部被冻死。

第二,物种斗争论。恐龙时代末期,出现了第一批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动物是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缺少天敌,越来越多的小动物最终吃了恐龙蛋。

第三,大陆漂移说。地质研究证明,恐龙生活的年代,地球只有一个大陆,那就是“盘古大陆”。由于地壳的变化,侏罗纪大陆分裂漂移,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灭绝。

第四,地磁变化理论。现代生物学证明,一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当地球磁场发生变化时,对磁场敏感的生物可能导致灭绝。可以推断,恐龙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时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灭绝,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它们含有裸子植物所没有的毒素。巨型恐龙食量很大,大量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最后中毒。

第六,酸雨理论。白垩纪末期可能出现过强酸雨,溶解了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摄入锶,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成批死亡。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假说。然而,这些假说在科学界有更多的支持者。当然,以上每一种说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化论”并没有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恐龙体内的一些小骨赘可以和早期的小哺乳动物竞争,所以“物种斗争论”存在漏洞。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说”本身还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被调查人:539925125 |一级| 2006-12-29 22:48

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吗?60年前,专家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的专家认为恐龙没有胸骨,而鸟类的胸骨很发达,所以鸟类不可能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鸟类胸骨的主要作用是使翅膀和骨骼的关节在正确的位置连接起来。现在我们知道很多恐龙确实有胸骨,而且大部分是食肉恐龙。此外,始祖鸟化石的发掘也引发了很多争议。万年前,始祖鸟和恐龙同时生活在one hundred and fifty。它像所有鸟类一样有羽毛,但仍保留了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比如现代鸟类没有的牙齿。一位研究始祖鸟的美国教授发现,始祖鸟和食肉腔棘龙至少有20个相似之处。那么,始祖鸟是鸟还是长有羽毛的恐龙?还是介于恐龙和现代鸟类之间的过渡生物?这个争议还没有定论。被告:安然_0301 |二级| 2006-12-30 18:16。

最小的恐龙:

以前在阿根廷,1979,发现了一种叫拉塔龙的原蜥脚类动物,大概有20厘米长,比老鼠还大一点而已!但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一具这样的骨骼化石,很可能是一只刚刚孵化的幼龙。一位古生物学家猜测,这只成体可能长达六米。但在真正的成年鼠龙被发现之前,都只是推测!在目前已知的恐龙种类中,最小的成年龙是美丽的颚龙,大约有一只鸡那么大。

最丑的恐龙:

黑头是那些丑陋恐龙中最丑的。帕西卡托龙属于那种顶端突出的恐龙。它的头骨上覆盖着一层约23厘米厚的弧形骨板。在这个凸起的周围,一排排的小肿瘤和mucro围绕着光滑的山丘,就像一个肿瘤。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说不出的骨病折磨过,鼻子上也长满了肿瘤样的突起和刺。这些周围的肿瘤和棘突使头部突出的部分看起来像被剃过一样。

最长的恐龙:

梁龙大约有27米长。不过暂时昵称为超龙和龙的两种,如果所有骨架都挖掘出来的话会更长。这两种的长度初步估计为:35米。

最重的恐龙:

腕龙估计体重在63到72公吨(70-80吨)之间。它需要强壮的四肢来支撑它的身体。

最宽的恐龙:

甲龙恐龙世界里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宽约五米,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米。

最古老的恐龙:

已知最早的恐龙是一种两足食肉动物,名为南十字龙。出现于中三叠世,体长约1.5米,重约30公斤。

爪子最大的恐龙:

恐爪龙是一种强壮的食肉恐龙。它的爪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恐龙爪子。爪外弧长31厘米。

最大的食肉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食肉恐龙。成年霸王龙体长可达14米,重约8吨。它是恐龙界的霸主。

最聪明的恐龙:

就体脑比而言,锯齿龙的大脑最大,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此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最快的恐龙:

跑鸟龙可能是最快的恐龙,时速超过70公里。

最大的恐龙:

已知最大的恐龙是蜥脚类的震龙(目前没有资料,请提供),长约40米,重51吨。

牙齿最多的恐龙:

以植物为基础的鸭嘴龙有大约960颗牙齿,比任何恐龙都多。

最愚蠢的恐龙:

巨型剑龙的头非常小,大脑只有核桃大小,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们是愚蠢的恐龙。

蛋最大的恐龙:

高脊龙蛋直径约30厘米。一个那么大的鸡蛋可以容纳3.3升的体积。蛋壳约2厘米厚。参考资料:

/klsd/main/kl_zz.htm受访者:xuhhongtian 1015 |一级| 2006-12-30 19:06。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证明了至少在654.38+0.25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继翼龙和鸟类之后,哺乳动物第一次飞上蓝天。在今天的《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该所胡、、、李传魁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中生代滑翔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在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一种几乎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古象(volatopherium antiquus gen.et)。象兽是已知最早的飞行哺乳动物,也是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7000万年,之前最早的记录是大约51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自然》杂志使用了IVPP研究人员专门制作的象兽复原图,我们很荣幸能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信息。我们特地做了这个题目来介绍这个发现。这是《自然》杂志首次使用中国古生物复原图作为封面。过去,它用化石照片作为封面。更可贵的是,这幅复原图是中国人自己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外国画家垄断中国古生物复原图制作的历史,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IVPP甘肃行一支古生物“辽西队”挺进甘肃。

-《文汇报》记者将跟随科学家见证“化石宝库”浮出沙外。

本报北京7月26日电(通讯员许)享誉海内外古生物界的“辽西队”即将开始新的重大探索——挺进甘肃,试图揭开另一个亿年古生物“伊甸园”的神秘面纱。作为近年来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生物野外发掘之一,记者将跟随科学家走进甘肃马鬃山戈壁无人区,见证一座崭新的“化石宝库”在中国的黄沙中浮出水面。

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知名科研团队辽西团队在辽西热河古生物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翼龙胚胎、第一个吃种子的鸟类和第一个吃恐龙的哺乳动物...在国际古生物学领域一次次引起波澜,其成果频频出现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上。

两年前,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苏北酒泉。作为热河生物群的西缘,这里曾是恐龙、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天堂,与热河生物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考察过这一地区,但由于地处戈壁,自然条件恶劣,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勘探。2004年,辽西队首次进入马鬃山,初步确定了一些发掘地点,带回了一些化石。这一次,科学家将进行定点、重点挖掘。

今天,记者赶到北京,与辽西团队的科学家见面。明天他要去酒泉做进入戈壁前的准备,后天进入马鬃山无人区发掘现场。此次,除了组织多次野外发掘的辽西队老队长、骨干队员王晓林外,还有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以及十多名学生和志愿者参加了此次野外发掘。

【IVPP甘肃之旅2】酒泉曾经到处都是恐龙。

本报甘肃酒泉7月27日电(记者许)飞机降落在酒泉丁鑫机场,刚下飞机的本次科考队长、中科院古生物所研究员王晓林开了个玩笑:小心脚下!不要踩恐龙化石,以前到处都是恐龙。

哪怕一个科学家在开玩笑,也包含了科学的真谛。酒泉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在过去的20年里,虽然只有一些小型的科研活动,但这里已经出土了许多著名的恐龙化石。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日丝绸之路上的恐龙考察,就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角鼻龙化石。此外,辽西热河生物群中非常罕见的大型食草恐龙化石在这里也极为丰富,如马鬃龙、原杆龙等。

王晓林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够全面了解这个包括酒泉、哈密、新疆和中蒙边境的神秘地带,分析这里的生物群与辽西热河生物群的联系和区别。整个科考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左右,靠近中蒙边境的马鬃山戈壁是第一站。

戈壁无人区野外科考的后勤保障最重要。食物、睡眠、能量和安全都要综合考虑,否则生存都会成问题,更不用说考古发掘。到了酒泉,队员们兵分几路,忙着购物:生活上,从米、面到可以长期存放的葱、土豆、白菜,还有油、盐、酱、醋,甚至做饭用的煤气罐都要采购。比如帐篷、睡袋,甚至牙膏、防晒霜、草帽,一个都不能少。当然,在戈壁滩上,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就是水。这次带了近100桶饮用水,生活用水会用大卡车拉进戈壁,大概每六七天拉一卡车到工作地点。

【IVPP甘肃行三】“后勤部长”的化石情结

本报酒泉7月29日电(记者许)为进入无人区进行科学研究做准备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一次,三辆4吨重的卡车装载着这些物资被租了出来,并且租车送货...一位老人是最忙的。他是这次科研的“后勤部长”,大家都叫他“老王”。

记者一到北京,就听到科研人员几次亲切地提到“老王”。到了酒泉后,我遇到了“老王”——61岁。说话的时候粗犷俏皮,带着西北民歌,做事的时候充满了韧劲。据说在我们离开北京的前几天,他就开始做准备了。

老王以前是酒泉市文化局副局长,去年刚退休。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老王就在河西走廊长城脚下偶然发现了一个恐龙脚趾化石。这是老王第一次与古生物“亲密接触”,在心里种下了化石情结。

由于种种原因,这颗“种子”直到1996才在老王心中“发芽”。2000年,他向酒泉市政府提出,要重视当地的化石遗产。2003年,他去北京联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当研究人员王晓林和周忠和从辽西野外回来后,他们立即联系了老王,并于当年年底前往酒泉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令人振奋:与辽西热河生物群关系密切,可能是新的“化石宝库”!不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酒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组成联合科考队到酒泉市考察古生物化石,老王任科考队副队长。

由于他的努力,马鬃山公婆泉去年被批准为省级恐龙地质公园。同时,老王还在筹建酒泉自然博物馆,为酒泉化石准备一个“安全的地方”。说到这里,老王摸了摸自己花白的头发说:“过几年,我就不能在野外跑了。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好,也算是给我的化石情结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IVPP甘肃行4】踏上黑戈壁

本报马宗山(酒泉)7月30日电(记者许)经过几天的紧张准备,科考队今天终于正式出发。三辆满载生活和工作物资的卡车昨晚出发,前往此次实地考察的最终目的地马鬃山镇。今天早上,一支由5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开始了13小时的旅程。

从酒泉到马鬃山镇大约380公里,车队不停地行走在戈壁和绿洲之间。远处隐约可见的祁连山,默默地看着车队的行进:穿过两旁是白杨和向日葵的绿洲,进入一望无际的戈壁,向远处的绿洲进发。

戈壁滩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在这短暂的白天行程中,记者目睹了陆地龙卷风、海市蜃楼、彩虹齐飞等自然奇观。同行的科学家告诉记者,这是戈壁滩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的:白天强烈的阳光使大气上下温差增大,密度变化,各种大气对流活动,大量水分蒸发,形成了各城市罕见的自然奇观。更神奇的是,马宗山地区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黑色戈壁。据说这里的岩石风化形成了沙砾,沙砾经过几百万年强烈的阳光和风沙的打磨,在表面形成了光滑黝黑的沙漠清漆,而这些沙砾覆盖在岩石上,就形成了今天的黑色戈壁。

在茫茫黑戈壁下,更多的是无数生命的历史秘密。地质研究表明,1亿多年前,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流,成为古生物的天堂,积累了大量的化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变得越来越干燥,风化严重,这些化石悄然从地下冒了出来。“有时候轻轻拂去表面的浮土和沙子,就能看到岩石里的宝藏。”王晓林船长迫不及待地走进这个领域,寻找这些亿万年前的故事,并解读它们的秘密。

明天,在马鬃山镇补给饮用水的科考队将驶入无人区,探寻亿万年前的生命遗迹。

【IVPP甘肃吴航】汽车被困沙河

马鬃山(酒泉)7月31日讯(记者许)今天原本的行动计划是上午开车到距离马鬃山镇80公里的工作地点,下午扎营。但沙河100米的一段,让整个计划延迟了5个小时。多亏当地牧民的及时援助,他们才摆脱了困境。

一离开马鬃山镇,车队就开始了颠簸的大戈壁之旅。早上10,当所有人都在为还剩20多公里就要到达营地而兴奋的时候,突然有一辆卡车报告车轮陷进沙子里了。这种事情在戈壁滩上经常发生,于是十几个男生下车,把车轮周围的沙子铲掉,在上面放上木板,用力一推,卡车就出坑了。没想到,货车刚出坑,没走一步,就掉进了沙子里。没想到,不一会儿,最后两辆货车和两辆越野车也相继“倒下”。大家在烈日下跑了两个多小时,压坏了好几块木板,但队伍只走了不到20米。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张玉广告诉记者,两年前探险队经过这里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是一个比较低洼的河床,遇到暴雨会形成临时的河道。如果马上下雨,沙子里的水多了,车轮就不容易卡住。估计今年这里的沙子比较软,所以车队遇到了一个小问题。

烈日炎炎,汗流浃背,队长王晓林和老王见情况不妙,立即驱车向几十公里外的牧民求救。于是,大家一边继续推车,一边在气温接近40℃的烈日下等待援军的到来,下午三点半,两位队长终于带着牧民根登和一些大圆木赶到了。此时,疲惫不堪的男生们正在吃着干粮,在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休息。看到他们,我立刻来了精神。在圆木的帮助下,不到一个小时,“倒下”的车辆陆续驶出了危险的沙河。一段100米长的沙河把车队困了5个小时。

在根登的指引下,车队绕了一个大圈,避开了另外两个可能的“危险地带”,终于在下午5点安全抵达目的地。

【IVPP甘肃行6】在戈壁等待

马鬃山(酒泉)8月1日讯(记者许)这是生活在现代通信技术下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等待:明知相隔不远,却联系不上,又找不到;知道他们身处险境,无法了解详情,伸出援手。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待车轮扬起的尘土出现在视野里,等待它们最需要的水和食物。在马鬃山,记者体会到了其中的味道。

一大早,队长王晓林带着三辆越野车和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个小伙子送卡车过沙河,其他人留在营地继续搭帐篷,收拾东西,为明天的正式工作做准备。正常情况下,他们应该在中午回到营地,大家都准备等他们回来吃午饭,但是他们一直等到下午3点。

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匆匆吃完午饭,营地里的每个人都有些心事重重,几个人都坐在帐篷门口,不时看着远处的路。4: 30,5: 00,5: 30,太阳一点点西移,每个人的心里都纠结着疑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没有一辆车回来报案?我怎么联系他们?他们只有5加仑的饮用水,没有食物。他们如何在这炎热干燥的戈壁上坚持一整天?因为这个区域没有手机信号,没有通讯工具,另外两辆越野车因为其他人不在,所以不在营地。所以,虽然你很焦虑,但你能做的只有等待。

六点左右,远处突然闪过一点玻璃倒影。他们回来了!在这个一个月看不到一辆车或一个人经过的地方,还会是谁?于是,大家都站在路口,等公交车到了,大家都忍不住鼓掌。“快!给我水,我已经4个小时没喝水了!”男生下车时,摇摇晃晃,差点摔倒在地。水、西瓜和饭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他们面前。

原来,他们把货车送出去的时候,三辆货车被困在沙河里两次。因为空车更轻,所以逃跑更加困难。尽管男孩们尽了最大努力,圆木和轮胎都着火了,卡车还是被困在了沙池里。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台大型挖掘机在拉着一辆丢失的采矿设备运输车,于是求助,几个小时才脱困。为了表示感谢,王晓林给了他们一些戈壁中最珍贵的饮用水。

【IVPP甘肃之旅7】发现一颗恐龙牙。

本报马宗山(酒泉)8月5日电(记者许)化石调查今天进入正题。目标是离营地2公里外的一座小山。上午,王晓林带着几名技术人员先去实地踏勘。

这座贫瘠普通的小山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白色风化土。前年,科考队在这里发现了许多露出地表的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碎片,并决定将其作为今年的发掘重点。

我一上山,所有的专家都蹲下来,开始在松软的泥土中寻找化石的线索。过了一会儿,张玉广拿起一块长约65438±0厘米的推荐椎骨化石。王晓林还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小型食草恐龙头骨化石。据介绍,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这里曾是一个湖泊,附近生活着许多食草和食肉恐龙。鱼龟在湖中畅游,湖边树木参天,是远古时代的生物天堂。

经过地球的演化,现在,沉积在地层中的远古生命即将展现在科学家面前。研究生小耿捡到一块化石,让老师鉴定。“这是牙齿骨骼化石的一部分。这颗锋利弯曲的牙齿可能属于一种兽脚亚目恐龙。”基于多年来与化石打交道的丰富经验,王晓林立即做出了初步判断:这块化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由于该地区尚未发现保存完好的兽脚亚目恐龙化石,值得进一步研究。于是,这个长着牙齿的古生物化石被打包,放进一个特制的塑料袋里,并进行编号。不久,另一个属于食草恐龙牙齿的化石被发现。然后,科学家们勘测了地形,看看如何确定挖掘计划。王晓林告诉记者,他们在挖掘化石时会尽力保护周围的环境。比如挖掘时尽量不要破坏植被,堆放挖掘出来的土方时尽量不要碾压植被,挖出化石后回填土方等。同时,挖掘地点离地表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太浅会导致化石风化破坏严重,太深会增加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