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哪些风俗习惯?
(1)礼仪交流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在迎宾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时,主人伸开双手捧着哈达,唱着吉祥的祝福语或赞歌,夸大了尊敬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转向接受哈达的客人。客人要站起来面对敬酒者,专心听敬酒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客人要微微前倾,献哈达的人会把哈达挂在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要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向献哈达的人表示感谢。
茶水服务:当去牧民家或旅游景点时,主人或服务员会先给客人一碗奶茶。客人要微微起身,用手或右手拿起。千万不要用左手拿起它,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当主人或服务员倒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茶,请用碗边轻轻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马上就会明白客人的意图。给客人敬茶是一种高贵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的历史上,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在交际中还是在家里,在旅途中,还是在其他一切场合,茶都是娱乐品。客人来家里时,茶是不可缺少的款待。所以牧民照例给客人奉上一碗奶茶,然后主人端上炒饭和一碗奶油、奶豆腐、奶皮。
敬酒:倒酒是蒙古族对待客人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酒是食物的精华,是谷物的结晶,献上最珍贵的食物是为了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尊重和喜爱。通常,主人将酒倒入银碗、金杯或牛角杯,搁在长长的哈达上,唱一首感人的传统蒙古祝酒歌。如果客人拒绝喝酒,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蔑视,不愿意真诚对待主人。客人要立即接住酒,将无名指蘸酒,指向天、地、灶的方向,以示对天、地、火神的尊敬。不要舍不得喝,而是要摸摸嘴唇,表示你接受了主人纯洁的友谊。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家庭主妇带来香浓的奶酒招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仪。主人会用诗意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美酒,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美食的精华,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善良和深情。”
祭神:蒙古族的仪式和宴会中有祭神的习俗。根据蒙古风俗指南,厨师将羊切成九等份的肉,“第一份为天,第二份为地,第三份为佛,第四份为鬼,第五份为人,第六份为山,第七份为坟,第八份为水陆神,第九份为帝”。祭天把肉扔在蒙古包上面;献祭的土地被扔进火里;在神龛前供奉佛像;祭鬼放在袋子外面;祭山是挂在圣树的枝头,祭坟是祭这个民族的祖先。放在袋子外面,扔到河公园祭祀水神,最后祭祀成吉思汗,放在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萨满教,萨满教崇拜许多神灵。后来,喇嘛教这一蒙古族信仰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将许多神灵纳入了喇嘛教的轨道。
好客: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里的访客要热情,不管是熟客还是陌生人。首先奉上香浓的奶茶,端出一盘盘雪白的奶皮和芝士。喝完奶茶,主人会奉上醇香的奶酒,邀请客人喝盛夏的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也有一定的规矩。比如用有四根长筋的琵琶吃饭;牛肉配有带半根肋骨的脊骨和一根肥香肠。婚前或婚后,女孩回娘家用羊胸脯肉请客。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都是给后辈和小孩吃的。在喜庆的日子里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摆一张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老有所依,尊老爱幼。去蒙古牧民家做客,遇到老人要问候。不要从老人面前经过,不要坐在他的上位,不要未经允许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时,应称“您”,不准以“您”相称或直呼其名。看到牧民的孩子不要吼,更不要打。不要在家人面前谈论孩子的身体缺陷。对孩子好,对孩子好,被认为是对父母的尊重。
歌唱:蒙古族人的劝导往往是用真诚的歌唱来表达的。唱歌和劝说是同时进行的。往往是一人领唱后,大家举杯一起唱,然后大家一起欢呼。所以很多时候,酒香四溢。歌唱有仪式性、即兴性、一人或数人、合唱性,其唱腔往往酣畅淋漓,彻夜不眠。待客之道:蒙古族有重视待客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
选择猎狗:蒙古族有猎狗的习俗。所以他们很重视选择一只好的猎犬——“泰格”,也就是阉割过的短毛精品狗。在选择和饲养猎狗时,要注意好的品种,即选择腰长、尾巴长而对称、听觉敏锐、视觉敏锐、行动敏捷、奔跑速度快的幼犬作为猎狗。
问候:蒙古人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当他们见面时,他们应该互相问候,即使是陌生人。同行和熟人见面,一般都会问“赛白奴”。如果遇到长辈或初次见面的人,要问“何赛白奴”。招待路人是蒙古人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蒙古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尊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坐在地毯上围着火炉,但火炉的西面是主人的住处,主人不坐的时候不能随便坐。客人一般喝主人送的奶茶,不喝是不礼貌的;主人要求乳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果不方便多吃,就吃一点。
(2)蒙古族命名习俗
男性名字的特点是:
一是根据民族心理习惯命名,如帖木儿、格色尔、巴特尔等。
二、根据长辈的期望命名,如:吉亚赛音(好运)、巴贾德(喜悦)、白音(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第三,根据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如宾塔(50)、吉仁台(60)、大冷(70)等。
4.以勇敢的动物命名,如少布(鸟)、巴拉(虎)、华(狼)、阿布朗(狮)、布日古德(鹰)等。
5.给自然事物命名,如鲁超(石头)、阿格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
女性命名的特点是:
第一,以明亮的星星命名,如那仁(太阳)、萨仁(月亮)、奥登(星星)、那仁·高娃(太阳很美)、萨仁·高娃(月亮很美)等。
二是以美丽的花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齐格(花)、那不其(叶)、海棠等。
第三,以珠宝玉石为名,如哈斯(玉石)、塔纳(珍珠)、阿拉坦高娃(美如黄金)等。
第四,以理想的名义,如秦丝(聪明)、乌云(聪明)、高娃(漂亮)、斯琴高娃(漂亮又聪明)等。
按照这种方法,蒙古族妇女的名字可以分为很多种。现代蒙古语名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名字前缀,所以只是名字,不应该理解为名字。有姓氏前缀的人很少,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骑马和驾车靠近蒙古包时应避免骑得太快,以免惊扰畜群;如果门前有火或挂有红布条之类的牌子,说明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禁止入内;客人不能坐在西炕上,因为西是供佛的方向;忌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忌红白,办喜事忌黑黄;避免在火盆上烤脚、鞋子、袜子、裤子;参观寺庙时禁止吸烟、吐痰和触摸器皿、典籍、佛像及大声喧哗,不得在寺庙附近狩猎。
火禁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辟邪的圣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止在炉子上烤脚,更不要在炉子边湿靴子和鞋子。不要跨炉,或蹬炉,不要敲烟袋,扔东西或往炉子上扔脏东西。不能用刀挑火,不能用刀往火里插,不能用刀从锅里取肉。
水禁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不要在河里洗手、洗澡,不要洗女性的脏衣服,不要往河里扔不干净的东西。草原干旱缺水,靠水草放牧,没有水就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重保持水的清洁,以水为生命之源。
(3)婚礼习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彩礼。彩礼包括现金、衣服、布料、首饰、大米等。女方家结婚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等。钥匙由女方家保管。新娘到了男方家,新郎的母亲会拿钱去赎回钥匙,交给新娘。婚礼前一天,男方要用红纸把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也供女方家招待客人。
结婚那天,新郎在郎的陪同下来到新娘家迎接她,同时还要摘些蔬菜送到新娘家。按照习俗,新郎在婚礼过程中不能说话,一切都由郎陪着娱乐和谈判,直到新娘被娶回家。到了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一个人吃饭,他无法动手。他只能用食物喂新郎。等男方过来的人拿起嫁妆抬出,新郎就可以迎接新娘出门了。
新娘留着年轻女子的发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穿着崭新的衣服。礼服是尚青和黑色,礼服的蕾丝花纹和外套的高领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人很像。新娘佩戴的一个小挂件,在欢送会上由一个孩子保管。新娘由舅舅抬上轿子,由弟弟陪着去男方家。新娘上了轿子,会哭着表示舍不得离开家,一路哭到进洞房。
新娘进男方家大门前,要烧喜神纸。进了大门之后,要劝她别哭了。进入洞房后,她要摘下新娘的红头巾,交给正房。吃饭时,让新娘一个人在洞房吃饭,新郎给新娘添饭。那天晚上,姑娘和小伙子来庆祝,家里欢声笑语。
第二天,新婚夫妇会回到女方家,同时会在女方家祭天拜地,祭祖。同时,他们的公公婆婆会给新郎一个银手镯。从女方家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遇到谁,新婚夫妇都要鞠躬。回到男方家里后,还会祭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我去了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同下,带着猪头等供品和食物,去了男女双方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生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现在结束了。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在外地停留。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再婚,原配妻子不能再婚的习俗。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成为新趋势,但蒙古人的离婚率很低。【编辑本段】4。宗教信仰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许多自然神和祖先神。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不老”。直到元代,萨满教在蒙古社会仍占主导地位,对蒙古王室、贵族和民众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祀祖先、宗庙、皇帝有幸到京城时,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包容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在蒙古可汗时期,蒙古可汗和王室不仅信奉萨满教,还关心穆斯林、基督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也采取了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穆斯林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基督教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佛教徒八思巴曾经开导过忽必烈、他的皇后、王子以及其他许多人。佛教取代了宫廷中的萨满教。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大部分蒙古人仍然信奉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宗喀巴迎来了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与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娜姆嘉措在青海华阳寺会面并举行法会。在法会上,索娜姆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无所不知的瓦济尔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代的支持和倡导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兴盛起来。但萨满教以祭祀、占卜、医疗等形式在东部地区留存下来。
在清政府的倡导下,蒙古各地修建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造像,发展各种金属工艺。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成为麻痹和驯服蒙古人民的力量。
牺牲:
祭祀“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界,即天空;也指支配一切自然现象的“祖先”;也包含了“缘分”的意思。祭祀“腾格里”是蒙古族的重要节日之一。祭天分为传统乳制品祭天的“白祭”和宰杀羊血祭天的“红祭”。近代东盟旗的民间祭祀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在祭祀火时,蒙古牧民和猎人非常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信仰具有自然属性的萨满教和万物有灵论,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因此他们更加尊敬“沃得卡雷汗·何鄂”。火祭分为年祭和月祭。一年一度的节日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在长辈的主持下,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被投入火中,感谢火神的保佑,祈求来年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万事如意。中秋节通常在每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举行。此外,还有许多关于火的禁忌,体现了蒙古人对火的崇敬。比如不能往火里泼水,不能用刀棍子捣,不能往火里吐口水。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每年都在水草丰美的季节举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一个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区,用石头垒起一个圆形的实心塔,顶端竖起一根长杆,杆上有经条或动物毛角。届时将祭出煮熟的牛羊肉,主持人会做一个祈祷,男女老少一起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后,经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节是蒙古族为纪念出生地埃尔贡山区而形成的,表达了对祖先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是萨满教最重要的仪式,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节日。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伴随着圆形的单鼓,鼓柄环上布满铜钱等金属物,沙沙作响。用鞭子敲打鼓面,根据鼓的节奏跳舞。祭祀歌、巫术歌等。,都是以吟诵和贺词为主,舞蹈元素较少。表演多为独舞和集体歌舞,能吸引围观者参与表演。【编辑本段】5。美丽的服饰那达慕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由于地域不同,风格也有差异。以女袍为例。科尔沁和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穿着宽而直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有花卉装饰。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穿大窄袖无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的长袍有腰裙及肩;鄂尔多斯的妇女长袍分为三件,第一件是袖子长到手腕的贴身服装,第二件是袖子长到肘部的外套,第三件是无领双排扣马甲,有直筒闪光纽扣。青海蒙古族穿的长袍和藏族的差不多。除了青海,男装差别不大。春秋穿双袍,夏穿单袍,冬穿棉袍或裘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衣,逢年过节一般会穿锦缎镶边的衣服。男装多以蓝色和棕色为主,女装喜欢用红色、粉色、绿色和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缎子或棉布制成,长三四米。男人的腰带上经常装饰着刀、熨斗和鼻烟壶。蒙古靴分为皮靴和布靴。蒙古靴做工精细,靴面上有精美的花纹。戴首饰和帽子是蒙古人的习惯。不同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和青海的蒙古帽,顶高边平,里衬白毡,外面用皮革或染成紫绿色的毡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用流苏装饰,帽带用丝绸制成,男女皆可佩戴。呼伦贝尔的胡巴和布里亚特蒙古,男人戴披肩帽,女人戴尖顶帽。玛瑙、玉石、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的原材料使蒙古族的首饰丰富而奢华。男士的颜色多为蓝色和深棕色,也有人用丝绸包裹头部。女性通常用红蓝头巾包住头部,冬天像男性一样戴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束腰,女子衣袖绣有蕾丝图案,外套高领,似乎与民族相似。女人喜欢穿三件不同长度的衣服。第一件蒙古族传统服装——蒙古袍是袖子长到手腕的贴身服装,第二件是袖子长到手肘的上衣,第三件是直筒闪光纽扣的无领束腰外衣,格外引人注目。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所以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长袍。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滑的皮衣,也有缎子、棉衣。夏装多布。长袍大端,长袖,红色,黄色,深蓝色。男女长袍的下摆是不敞开的。红色和绿色缎带。
男人的腰带上经常装饰着刀、熨斗和鼻烟壶。我喜欢穿柔软的牛皮靴子,长到膝盖。农民穿布衣,如敞袍、棉衣。冬天毡靴多,高靴少见,还保留了扎腰的习俗。大多数男人戴蓝色和深棕色的帽子,有些人用丝绸系住头。女性通常用红蓝头巾包住头部,冬天像男性一样戴锥形帽。未婚女子将头发从正面中间分开,扎上两根发根,上面有两颗大圆珠,用玛瑙、珊瑚、碧玉装饰。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蒙古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的一种服装工艺。摔跤服装有马甲、西裤、西裤、彩色丝绸腰带等。背心露出胸部。裤子很宽。裤子的图案很丰富,如云纹、植物纹、长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裤子大,10米布料。有利于散热,避免汗液粘在体表;也适应了摔跤的特点,对手很难使用缠腿。裤子是用坚韧的布料或法兰绒缝制的。在膝盖处,用各种颜色的布料拼接组合出图案,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搭配得当,融为一体,具有勇敢的民族特色。[编辑本段]6。节日庆典传统节日有“白色节”、祭祀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者的游戏:猪鬃节。
蒙古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一年一度的节日,也称为“百越”。传说与牛奶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好运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大致与春节一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吃手抓肉,还包饺子和煎饼。初一早上,晚辈会给长辈敬上“送别酒”。
在锡林郭勒盟,人们除了庆祝新年节日,每年夏天还要庆祝“马奶节”。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宰羊做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榨马奶酿酒。节日当天,每个牧民家庭都会拿出最好的奶粉、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放在盘子里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住在这里的蒙古人从其他兄弟那里学到了建筑技术。他们建造的房屋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受到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民用建筑的成就,他们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当天,外出施工的泥工、木工、泥瓦匠,无论远近,都会赶回家过节。每个村子都要杀猪宰羊,还要办戏曲。人们还拿起檀香木雕成的鲁班雕像,敲锣打鼓,直游到各村。然后,大家聚集在球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做“舞曲”。跳跃时,男青年第一个领先。他们抱着领头的尤克里里,边玩边跳。他们身后的人群分成两排,时而围成一圈,时而相互穿插。队形多变,场面十分活跃。
元宵节,每年农历10月25日,夜幕降临,大家点亮酥油灯庆祝。如今,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额敏县的大多数蒙古族还没有过元宵节;在乌苏县,蒙古族在元宵节不会连续多日烧灯笼,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节日过后,村子里都在忙着收割小麦和油菜籽,犁地和插秧。完成这些农活后,工匠们成群结队地出去承包施工。[编辑本段]7。美食美味的奶豆腐这里有很多很有特色的蒙古美食,比如烤羊、带皮烤全羊、手抓羊肉、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等。还有:稀奶油、蒙古常备乳制品;奶皮;全羊宴是蒙古族传统的宴席菜肴,也常用于祭祀活动;内蒙古鄂尔多斯风味菜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蒙古族传统民间糕点新苏糕;干饭,蒙古小吃。
蒙古牧民视羊为生命的保障和财富的来源。一日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和肉。用牛奶制成的食物在蒙古语中称为“查干伊德”,意为圣洁纯净的食物,即“免费食物”;用肉类制成的食品在蒙古语中称为“乌兰一德”,意为“红色食品”。
除了最常见的牛奶,蒙古族还吃羊奶、马奶、鹿奶、骆驼奶。其中一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乳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奶油、稀奶油、奶油渣、芝士酥、奶粉等,可以在正餐时食用,也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乳制品一直被认为是极好的珍品。如果有访客,应该先介绍。如果孩子来了,也要在头上抹上奶皮或乳霜,以示良好的祝愿。
蒙古肉类以牛羊肉为主,其次是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马肉,狩猎季节也猎取黄羊肉。羊肉的传统吃法有全羊宴、嫩皮全羊宴、全羊宴、烤羊、烤羊心、炸羊肚、羊脑烩菜品等70多种。最有特色的有蒙古烤全羊(剥皮烤)、烤箱烤全羊带皮或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注重羊肉的清煮,煮好后立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尤其是煮羊肉时,切忌煮过头。而内蒙古东部蒙汉杂居区的蒙古族也喜欢在烹饪时加入调料,把肉熬成脆皮羊肉。在一些地区,蒙古人还喜欢把羊里脊上的肉切成大块,煎成炸肉片,民间称之为“大炸羊”。牛肉大多在冬天吃。全是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成汤。骆驼肉和马肉也吃,炸驼峰片蘸糖吃,算是一道菜。经验丰富的厨师还擅长将牛筋、鹿筋、牛鞭、牛尾等烹饪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了保存方便,牛羊肉常被制成肉干和腊肉。
炒饭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在日常饮食中占有与红白食品同等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区的蒙古族也有用炒饭“撞人”的习俗。加入羊油、红枣、红糖、白糖做成炒饭,拌匀,揉成小块,当茶当饭。蒸熟的小米多用来煮粥配肉丁,面粉碎可以用来做煎饼;各种由面粉制成的食物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越来越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煎饼,他们擅长制作有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和带馅的蒙古蛋糕。西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制作“张茹”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烤的煎饼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蒙古族人每天离不开茶。除了喝红茶,几乎都有喝奶茶的习惯。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奶茶最好用清水煮。煮沸后,冲入干净的锅或装有茶粉的锅中,用文火煮2-3分钟,然后将鲜奶和盐混合煮沸。蒙古奶茶有时会加入黄油,或奶皮,或炒饭等。,清香咸鲜,是一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品。甚至有人认为三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喝奶茶不行。蒙古人也喜欢用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来煮奶茶。煮出来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蒙古族大多能饮酒,多为白酒和啤酒,部分地区也喝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造奶酒时,先将鲜奶装入桶中,再加入少量爱酸奶的果汁(比普通酸奶更酸)作为发酵剂,每天搅拌。3-4天牛奶全部变酸后,他们就可以放进锅里加热了。锅上盖着一个无底的木桶,桶内侧挂着几口大口朝下的小锅。然后,在无底的木桶上放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加热后蒸发,冷却后凝结成液体,滴入小盆中。每逢节假日或亲朋好友聚会时,都有大量饮酒的习惯。马奶酒是由新鲜的马奶酒发酵而成,不经过蒸馏。
《奶酒烤肉》蒙古族人一生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业为生。马奶酒、红烧肉和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饮料、食物和待客菜肴。每年的七八月份,马庄是酿造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妇女把马奶装在皮包里,搅拌,几天后分离出奶脂,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的富足,蒙古族酿造马奶酒的技术也越来越完善。酿造烈性马奶酒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有蒸馏法。六蒸六酿的奶酒才是上品。马奶酒性质温和,具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的功效。素有紫玉浆、元玉浆之称,是“蒙古八珍”之一。它曾是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家庭的主要饮品。忽必烈经常把它放在一个珍贵的金碗里,奖励有功的大臣。红烧肉是蒙古族传统的食物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羊去内脏,去皮洗净内脏,去头去蹄,然后将整只羊卸成几大块,用白水煮熟,待肉熟时取出,放在大盘子里即可食用。大家拿着蒙古刀,把它们切成大块吃。它因不用筷子而用手抓食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