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谈幼儿园工作《条例》中的艺术教育,明确提出美育(包括艺术教育)要“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最初兴趣”,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教育过程形式多样”要落实到幼儿艺术教育中?下面光个人理解。

一、儿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对孩子来说,美育仅限于初级启蒙的范围,侧重于一些容易引起感官愉悦的形式,而不涉及深层资助的内涵,即通过孩子自身器官、手、眼、耳、动作的配合,在探索中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这种感性活动越充分,就越能唤起孩子对美的追求。所以,培养孩子的感官能力,是培养美感,形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一)从对色彩的理解来玩色彩游戏。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如早晨月夜的星空,朦胧的雨天和炎热的夏天的绚丽色彩和美丽的造型风格,可爱的动物、昆虫和鸟类都有统一协调的色彩。孩子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色彩的美。我们可以开展色彩游戏,让孩子认识色彩的变化,比如讲色点的空间聚集和散射。用泡沫塑料蘸色点做成纸,用蜡笔画出形象,再涂上水彩,用蘸色的莲藕片、象棋、瓶盖、手掌进行印压活动,还可以用各种彩纸旧日历、糖纸进行自由粘贴,再做色彩对比的组合,这样不断用美丽的色彩刺激孩子的感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感官知觉。

(二)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整体敏感度。

变化和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比如在花瓶里插上五颜六色的花,用花瓶把散乱的花统一在花瓶里。再加上柔和的背景色调,各种颜色融入整体色调。比如房间的整体布局,西装款式的设计,一幅画的整体构图,都离不开变化统一的构图法则。也就是说,一切物体只有符合整体美感,才能对人产生美的魅力,引人入胜,显得和谐融洽。并不是说只要什么都画在纸上,就认为是想象力丰富的好画。其实这并不是想象力的反映,而是对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和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的不理解,导致了没有选择的任意堆积,削弱了艺术效果。

(三)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认识视觉对象的形态。

不同的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视觉艺术特别强调形式的美感。比如对称的形式给人一种稳定统一的美感,如天安门广场前的蝴蝶翅膀、人眼、四肢、石狮子、花式手表等,给人一种平衡活泼的感觉。再比如自然形态的美,也是变化多端的,比如停在树枝上的鸟儿,垂直的小树林,流水的涟漪,会给人一种放松和延伸的感觉,高耸的电视塔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暴风雨中的闪电给人一种恐慌的感觉。这样的东西可以引起孩子对图像的联想和体验。比如我们教孩子画“行走”时,先启发孩子回忆不同人物的行走姿势和特点,让孩子站起来表演后再画。因为孩子有感知的经验,对形式美有一定的理解,所以在构思画面时特别有趣,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有的画两个孩子手拉手去幼儿园。一些图片显示盲人用竹竿过马路,而另一些图片显示他和他的父母去公园。这些图贴出来评论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从形式美的构图中分辨出为什么这么好这么差。

(D)欣赏画家的画作,初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让孩子欣赏贴近孩子生活、通俗易懂的优秀画家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其优点在于,除了激发美感外,还可以让孩子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知识,让孩子根据审美造型的原理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价,欣赏齐白石的虾蟹蛙,迪士尼的米老鼠,张乐平的白雪公主和三毛。还可以欣赏日历、年画、图片、画册、漫画、大海怎么了、蓝猫等。这些作品可以从形象、题材、作品类别、造型手法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即使孩子一时无法理解,也能感受到。大量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对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给孩子创造环境,加强审美情感的体验。儿童的艺术活动是在其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而学习动机只有在教师调动了儿童的情感因素后才能激发出来。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活动的素材。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同时,教师给孩子创造的环境也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审美环境,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感上的兴奋,使孩子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相反,如果老师总是让孩子机械地临摹模板画,缺乏审美情感体验,美术活动就会变成枯燥的技术训练。比如让孩子画太阳,就要带他们到户外,让他们体验夏天和冬天对太阳的不同感受,在早上、中午和晚上观察和欣赏太阳,让他们知道太阳在不同的时间是变化的,这样孩子画的太阳就不再是围绕一个红圈画几条射线的图案。其次,教师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

美术活动是用手、用眼、用脑的实践活动。各种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激发孩子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儿童艺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作画的工具和材料有油画棒、蜡笔、彩笔、毛笔、水粉、棉签、粉笔、印章、水粉颜料、墨水、白报纸、铅画纸、宣纸等。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有泥瓦匠板、胶水、鹅卵石、棉线、金属丝、细棍、火柴棍、布、树皮、花瓣、蛋壳、瓶子、纸箱、乒乓球等。无论是什么工具材料,都必须能够被儿童用感官去探索和操作,具有潜在的美感。比如各种树叶,孩子们都可以欣赏,还可以拼贴剪成各种漂亮的图案和形象。

再次,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的探索应该比画一幅作品有意义得多。教师要注意让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独立探索,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运用提问、暗示、创设情境等方法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而拓宽思维,最终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比如,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圆圈组成的玩具,在墙上多装饰一些由圆圈组成的物品,让孩子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形成独立创作的习惯。

三、儿童艺术活动的目的和评价

儿童艺术活动的目的不是教儿童画一幅画或制作一件工艺品,不是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将其作为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意识、创造力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孩子画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绘画和制作这种手段进行正确的教育。老师不应该只教技术。还要注意把孩子自己的表达欲望和轻松愉快的造型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组织儿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艺术活动作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手段,对儿童右半球的功能也有积极的作用。根据两个半球的功能定位理论,右半球与感觉、知觉和形象思维有关,是儿童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传统的儿童艺术活动主要侧重于教学技巧,实际上忽视了儿童右半球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活动,真正发挥艺术在促进儿童右半球发展中的责任。

(一)教师在评价艺术活动时应了解儿童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儿童的创作意图和特点不应以成人所谓的“标准”来评价儿童作品。孩子本身往往不在乎“画得像不像”。他们画画的时候,完全不拘泥于真实的形状和颜色,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画。例如,一个孩子把太阳涂成绿色。老师反复告诉他太阳是红色的,但孩子始终不肯改变,振振有词地说:绿太阳比红太阳凉,这是儿童画的独特之处,他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了。

(2)另外,在评价美术活动时,也要尊重儿童美术作品的创造性。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儿童的创造力随处可见。例如,在艺术课上,孩子们把汽车画成房子和洋娃娃的形状,并说:“这是未来的汽车。”教师还可以用新颖的组织方法,通过添加图片来激发儿童艺术创作的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例:通过添加图片,启发和引导不同年龄的孩子画出气球、苹果、轮子、太阳、笑脸、救生圈、时钟、小猫、自由的孩子等物体。到了中大班,还可以表演圆幻想曲。老师也可以只提供基本的演示,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孩子满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儿童画纯粹是儿童的自然表达,他们喜欢创造性地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优秀的儿童画巧妙地融合了心理期待和直观观察,运用实物形象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让孩子满意的儿童作品往往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儿童作品一定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