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学可以用什么游戏?
我们理解游戏是培养孩子兴趣、探索、合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游戏内容丰富,需要培养游戏与孩子能力的关系。教师必须明白,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来学习和理解自己想要掌握的东西,并将其与课堂活动和课程教学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但是游戏不能代替教学,教学也不能代替游戏。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强调“兴趣”、“表现”、“过程”,而教学是教师向幼儿传授知识和技能,目的性和计划性很强,强调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具有独立的价值。然而,目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科学地运用游戏化活动,忽视了游戏化活动的内在本质和功能,使得游戏难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设想,如果能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学习的特点,以及数学游戏本身的功能和特点,系统有序地开展数学教育的游戏化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合作性,使数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的有效性,已经研究了一年。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幼儿园三班45名儿童为实验班,二班45名儿童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平等组只在测试后进行测试。
(三)研究方法:准实验法。
(四)调研时间:2008年9月-2009年5月。
(5)研究措施:
实验班:
1.根据数学内容组织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将教育目的融入游戏活动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
2、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游戏情境,提供合理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3.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使用和设计不同的数学游戏。
比如学习10以内的操作,我们用的是操作游戏,情景游戏,口语游戏。
游戏和智力游戏为主。
学习自制应用题以剧情游戏为主。
在学习辨别空间方位时,操作游戏和口头游戏是主要方法。
学习排序的时候,以操作游戏和剧情游戏为主。
学习分时以操作游戏和智力游戏为主。
对照班:根据大班《教育参考书》中数学教育活动的提示。
(6)测试项目:
1,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2.学习过程的热情。
3.操作能力。
4.沟通态度。
结果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见表1),实验班的儿童与对照班的儿童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差异(P < 0.01.001)。这说明数学教育的游戏化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优秀有效的数学游戏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幼儿在数学教育的游戏化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需要,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其具体表现和归因分析如下:
1.实验班的孩子在10以内的计算和使用上明显优于控制班。在调查中,我们创设了一个“超市”的情境,让两个班的孩子在超市买了10元的东西。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孩子通过口算可以很快买到两个共计10元的东西,部分孩子通过连续加法也可以买到3-5个东西。而对照班的孩子还不能马上把购物和操作两种体验结合起来,口语操作速度慢。原因是在学习运算的前期,实验班的孩子主要以运算游戏和情景游戏进行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各种实物运算中的运算方法,辅以情景游戏,消除运算带来的单调和枯燥,增加运算的兴趣,增强孩子运用运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操作的中后期,以口头游戏和竞技游戏为主,逐步将孩子手中的具体物体转化为大脑中的抽象数字和符号,辅以竞技游戏,从而增强孩子操作的兴趣和信心。
2.实验班的孩子在排序、空间方位辨别、等分三个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在学习“分类”时,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快乐小厨师”的游戏情境,提供各种水果、干果、蔬菜,以“什锦菜肴”的形式开展活动。起初,大多数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拼凑各种材料。因此,在第一次演示中,老师有意识地将“规则拼盘”和“不规则拼盘”进行对比,让孩子发现和感受运用“排序”的妙处;受到启发后,孩子们试着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看到的知识和经验做一个拼盘。因为提供的素材非常丰富,分散了他们的思考空间,在排序上的选择非常自由灵活。在统计中,我们发现一半的孩子有4-5种拼盘方法,有的孩子不仅考虑排列规则,还考虑颜色搭配。在第二次展览期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他们自己的大盘子。排序规则不一样,交流的气氛很活跃。师生们感受到了规律和色彩的美,直到活动结束,大家依然意犹未尽。再比如,大班的孩子很难理解“左右”的空间方位。鉴于此,我们设计了“找右手”、“戴手镯”、“走迷宫”、“捉迷藏”等多种操作性游戏,让孩子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过渡到以他人为中心,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以口头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复习巩固,增强孩子的空间辨别能力。所以在测试中,实验班的孩子要分清左右。在学习“等分”知识时,除了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孩子理解等分的意义和方法外,我们还注重通过智力游戏拓展孩子的思维,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等分方法。所以在调查中,一张正方形的纸被平均分成四份,实验班的23个孩子有4-5种方法,而对照班的30个孩子只有2-3种方法。
3.实验班的孩子和控制班的孩子在自己写应用题的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P
4.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从而促进了儿童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测试统计(见表2),实验班幼儿在活动中举手发言的平均人数高于对照班,因为游泳教学为幼儿提供了轻松的语言表达环境,表现在其对幼儿活动的热情,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练习过程和结果。同时,在游戏中,孩子在操作的同时自然地与同伴交流,形成合作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在大班的下学期,我们会有意识地增加孩子在游戏中合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游戏化的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合作能力。此外,表(3)还显示,实验班儿童的操作略好于对照班。有趣的教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还能缓解“上课”给孩子带来的紧张感。在活动中,孩子可以用一种“游戏”的心情对待失败和错误,所以与控制班的孩子相比,实验班的孩子在操作上不那么听话和被动,孩子也愿意采纳自己的。
想法和建议
1.区分教学游戏化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作为老师,首先要对三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了解他们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教育效能。教学游戏化活动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使游戏成为教学手段。但教师在活动中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轻结果,重过程。游戏化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就越鲜明,其目的和结果就越隐蔽。教育就越有效。这个游戏没有特定的目的。对孩子来说是自发的。虽然在活动中对孩子来说是好玩的,但是会有探索,有发现,有创造。这只能说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同样,教学活动也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由教育目的诱发的。它侧重于传授知识、技能和活动成果。
2.重视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活动的设计。
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化活动,其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是一个纯粹的游戏,是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和特点的游戏,有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育意义。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模式,还要考虑游戏与教学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组合是否有趣、合理。有趣的游戏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和操作的乐趣,但教学的目的却隐藏在游戏中。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整个活动过程。比如在“玩点——感知4以内数字的构成分解”活动中,我们为孩子设计了一组“运西瓜”的游戏。通过运输,孩子们看到原本在一起的四个西瓜被分成了两部分,直观地理解了构图分解中的“点”和“组合”,同时“打开了闸门”,“看着西瓜滚下斜坡”。一个数学活动通常是多个游戏活动的组合。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考虑游戏之间的动态和静态搭配,以及游戏在个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替,从而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
3.加强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活动的引导。
在数学教育的游戏活动中,儿童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隐性辅导地位。因此,教师不应该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而应该以不同的角色巧妙地引导活动。有时候,老师是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引入者,给孩子讲解教学中游戏的规则和方式;有时候,老师是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参与者,是孩子的玩伴。一般情况下,老师以观察为主。当孩子活动有困难时,可以及时引导和鼓励,倾听孩子的讨论和表达,了解孩子对各种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时候,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孩子讨论自己在数学游戏中看到的现象、问题或解决方法;有时候,老师只是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看客。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教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面对所有的孩子时,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尤其是在材料的传递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我们要让孩子在反复运算中一点一点地建构对数字的感性认识,启发他们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耐心练习,不怕困难,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通过我们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游戏和教学虽然是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替代,但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优化组合将使幼儿园教育更加完善,从根本上改变“放羊”或“灌输”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