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又生气了?培养挫折承受力,这五招最有效。
其实孩子容易生气的现象和挫折承受力有关。看看你有没有观察到孩子的以下几点?
1,不喜欢玩需要思考的游戏,往往没有耐心;
2、非常注重输赢,输了就发脾气;
3,游戏过程很自我,控制欲强,要求每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4.分清善恶,喜欢自己玩的游戏,更喜欢玩不需要分享的游戏;
5、失败或失落,经常找借口责怪别人。
以上都是孩子对挫折承受力差的前兆。家长要从小观察,适当引导,让孩子长大后的抗挫折能力增强。
4岁以后心智能力的快速提升是培养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关键!
1,孩子4岁已经入群,开始学习冲动控制,接受别人的情绪。
2.开始理解“耐心”之类的抽象名词,明白父母的引导是技术还是安慰。
3.一开始我能分辨目标是否能达成,思维能力增加,能理解设定的目标,沟通起来也更容易。
4.4岁以后,集中时间增加了15分钟以上。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很少。大人不仅爱他们,还处处迁就他们,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这就造成了一些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就想处处出人头地。当他们受到挫折或可能失败时,他们就开始发脾气,哭泣和欺骗。所以现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呢?
1,用绘本教孩子学会接受失败。
家长可以利用绘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会孩子学会接受挫折和自己的情绪。
比如通过故事主角的经历,让孩子明白输赢是常有的事,这是很平常的。没有人会永远胜利,失败也不是世界末日。
这时候你可以发现孩子会用心听,这其实比教他们“输了不可怕”、“做不到也没关系”更有效。
2.经验分享
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以及重新尝试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学会如何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3.不要直接指责负面。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避免指责和嘲笑,否则自信心会受到打击。
有时候有些家长会说:“有什么好哭的?”,“为什么不呢?”,“有什么好逃避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像你这样?”其实这些语言真的没什么用。有时候孩子觉得父母真的不理解他们的感受。
孩子有赢的心不是坏事。父母不应该直接否定孩子,而应该给予鼓励和同样的理由。比如,他们可以说“我知道……”和“我知道……”,让孩子先张开耳朵听,从而进一步让他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并勇敢地找出原因加以改进,再接再厉。
4、益智游戏,把孩子的挫败感玩出来。
比如五子棋,跳棋,大富翁,成语接龙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学习轮流的概念。游戏有赢有输。通过游戏让孩子习惯输赢,久而久之就能以平常心对待。
5.提前培养孩子“自己找路”的能力。
比如我们木苗,一个孩子找不到水杯,哭着向老师求助。本以为老师会告诉哭闹的孩子:“先别哭,老师会帮你找的。”结果老师蹲下来对孩子说:“你要先为自己着想。你刚刚去哪里了?你不哭我就不跟你走!”
小动作说明了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如果我们是父母,我们可能会帮助孩子做好,但是老师总是会发现孩子能走哪一步并继续走下去,然后再决定是否帮助他们。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如何帮助孩子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并将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前进动力,是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培养和落实的重要任务。
毕竟家庭生活也是一种群体生活。如果从小就建立起尊重、轮流、分享、礼让、输赢的观念,孩子在进入不同的群体生活时,自然会尊重、礼让他人,也能以平常心对待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