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用颜文字的人有什么特点?

点击上方“民俗论坛”可以订阅哦!

网络颜文字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会有不同的含义,可以归纳为强调、放松、投入、娱乐、漂移等几种类型。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表情符号已经成为语言表达必不可少的情感辅助手段,可以缓解和消除特殊语境下交际中的尴尬,但前提是网络表情符号要使用得当。使用网络颜文字也成为了他们增强存在感和确认自己关系存在的一种方式。虽然网络表情符号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在转换成符号时,往往只选取有代表性的特征,常规意义在细节丢失时会产生误差,而人们在解读网络表情符号时包含了更多的主观解读。网络颜文字的出现是对传播缺陷的一种弥补。真实人际交往中的表情和声音被抽象为形象符号,模拟的表情和发声动作唤起了交往双方对真实交往场景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有想象参与的互动语境中,符号及其意义产生了,并不断被赋予新的表意内涵,创造出新的符号表征。

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号;符号系统;相似性;交换场景;有意义的生产

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符号的创造。"创造符号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1] 65438+统计显示,网上交流时经常使用大量的网络颜文字,并且随着网络颜文字的广泛使用,其本身的含义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比如网络上的“微笑”表情符号,本意是为了表示友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在使用微笑表情时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如今《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讽刺、无奈和尴尬。网络颜文字的含义不再局限于创作之初的定义,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下,网络颜文字的使用会有不同的含义,可以归纳为强调、放松、投入、娱乐、漂移等几种类型。

第一,强调——意义的强化

“意义的增强”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下,网络颜文字的使用不仅起到解释和补充文字的作用,而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强调了当时的情绪、感受和暗示。网民在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和情绪时,觉得语言文字的表达总是有点“未完”,显得“冷冰冰”,于是产生了“有压力”的网络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传播中情感缺失带来的缺点和不足。微博中存在大量具有增强意义的网络颜文字,尤其是当同一个表达被反复使用时,强调更加明显。例如,美国演员吉姆·帕森斯因主演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而深受观众喜爱。情景喜剧中的谢尔登·李·库珀是一个高智商的物理天才。这个角色非常精明和关键。他必须按照生活中的规则行事,缺乏对幽默和讽刺的理解。然而剧中的这些人物构成了剧情的点睛之笔。再加上吉姆·帕森斯的生动表演和诠释,这个角色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娱乐性。作为一名演员,吉姆·帕森斯本人也获得过奖项,并拥有大批粉丝。2016年愚人节,吉姆·帕森斯第一次开通新浪微博,用“爱”和“笑脸”的符号在纸上写下“你好”的字样。一开始粉丝以为是愚人节恶搞,纷纷要求新浪认证。确认后,他们在微博中评论、留言,并配以大量网上颜文字,表达自己的疑惑、喜爱和惊讶。这些网络颜文字一方面缓和了评论中“解释”和“纠正”的含义,另一方面强调了粉丝需要表达的哭笑不得的感受。而这种心情是建立在对偶像的热爱上的,就算有什么“小误会”也是“美好的小误会”。更多的网友用“爱”、“笑脸”、“吻”等大量网络颜文字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

因此,作为一种图像符号,网络颜文字与事件和话语一起构建了一个特殊的语境和会话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加强。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不仅依靠语言,还包括肢体、语气、表情、姿势等信息。因此,在网络空间中,身体等信息无法在虚拟空间中“看到”,而语言由于自身的规范和限制,传达的信息相对较少,而图形网络颜文字则像一个“模拟”的身体,可以补充和强调书面语言的意义,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现代网络表情符号已经逐渐成为语言表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表情符号不仅用于解释和强调意义,而且已经成为语言表达必不可少的情感辅助手段。单一的网络表情符号是对表达意义的一种解释和增强,而使用多个重复的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营造一种氛围。比如网络中一些狂热的粉丝,往往会用大量的网络颜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狂热、热爱、疯狂和执念,让群体直接感知彼此的感受。这种现象说明,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背后有相对固定的群体。作为* * * *的一种表达,在线表情符号代表了在线群体中的某种认同,加强了双方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双方的交流和发展。

第二,缓解——消除尴尬

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时候有些话或者语言是很难表达的。此时,用户可以使用网络颜文字,让对方充分理解信息的含义,避免交流中的尴尬。通常,当表达强硬态度或因沟通不畅导致尴尬时,使用在线颜文字可以适当缓解气氛。例如,在两方或多方沟通结束时,通常礼貌地说再见。如果只是用“再见”、“回话”、“拜拜”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如果用网络象征性的表情来表达,会更友好,更搞笑。再比如,表达“拒绝”、“反对”、“提出意见”,通常会带来负面情绪,引起不快。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不愉快,防止关系因负面情绪而破裂,使用“道歉”、“微笑”、“悲伤”等网络颜文字,有利于缓和尴尬的气氛。在早期,QQ颜文字推出了一系列表达歉意的在线颜文字。虽然它们在输入法中并不常见,但它们曾经非常流行,经常在自制颜文字中使用。其中,最常见的两个模仿动作是“哭”和“跪”。值得深思的是,在主流文化中,男性还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应该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如果在别人面前,就会显得“不是男人”。在“老婆,我错了”等一系列表情中,男性“流泪”的动作通过卡通形象表现出来。一方面把难以表达情绪的男性的心理状态表达清楚,通过在亲近的人面前的自我表露,达到一种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逐渐意识到,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网络表情符号中的“下跪”动作是对传统文化习惯中男女性别取向的一种解构,丈夫为了道歉而向妻子下跪会被理解为男性屈辱的象征。通过网络表情符号的“下跪”行动,我们可以缓解彼此之间的尴尬气氛。丈夫表现出自己不如妻子,是对妻子的一种善意,用虚拟影像模拟也是对男女关系的一种善意嘲讽。

通过网络颜文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到对方的心理,而这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非言语信件在2017第三期“流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双方的情感联动。网络颜文字中有趣的动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会诱发接受者的情绪,使其在无形中受到感染。看似简化的网络表情符号,接收者会将其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法联系起来,进而诱发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网络表情符号为人们缓解交流中的尴尬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前提是网络表情符号要使用得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络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或缓解了尴尬、烦恼等负面情绪,改变了长期以来的顽固思维,但从网络表情符号本身来看,其作用并不具有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形象本身的娱乐属性。

网络颜文字的出现和使用,省去了现实交往中具体真实的互动,个人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变得简单快捷。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作为主要的认知产品占据了人们的眼球。与严肃的语言相比,图像已经成为大众的偏好和消费品。此时,网络表情符号逐渐脱离了发明的初衷,成为主导产品,占领了通信空间。网络颜文字的各种形式和发展逐渐脱离了对话的语境,成为了自身的代名词。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伪语境”的概念,即当照片被用来进一步解释一句话的内容时,照片为话语提供了语境,话语为照片提供了一定的语境[2] 100-101。在在线交流中,在线颜文字和人物建立了一个对话场。网上的颜文字和人物互为语境,看似真实,但人物和形象都是建构的,也就是虚拟的。因此,在被使用的过程中,网络颜文字只能部分反映他们的真实表情和情绪。当人们在网上发颜文字道歉时,他们可能不会真诚地表达他们的歉意。更何况,道歉的网络表情符号只与假设或想象的情绪或态度有关,它只是成为了自娱自乐的语言符号工具。

第三,起哄——营造氛围

“卑微”是指很多人故意挑拨离间,制造事端,或者一群人取笑、嘲讽某个人。在网络空间,诘问常见于群组、论坛等适合“造势”的平台,诘问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不断发送相同含义或类型的网络表情符号来实现。使用网络表情符号造势时,传播过程注重的是氛围的营造,而不是理性的传播。当群聊中出现一个“热点”时,只要能引起群里一部分人的兴趣,引起他们参与话题讨论,很可能就会有起哄。即群体中的人不断利用自己的网络表情符号制造声势,形成网络表情符号。比如微信聊天的便捷,直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过年时微信群里频繁出现的各种拜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狂潮。传统习俗中的人际网络属于社会关系中的强关系网络,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人际关系在此期间得以维持。便捷的网络平台逐渐凸显了人际交往中薄弱的关系网络。在同样的情境下,利用网络颜文字营造同样的氛围成为了他们增强存在感、确认彼此关系存在的一种方式。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利用网络颜文字来炒作节目祝福话题,可以增强节日气氛,确认彼此的存在,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维护。

当然,在强人际网络中也会出现嘘声,而且不同语境下的嘘声方式和所选择的网络颜文字也不尽相同。网络传播中经常出现的“水桶表情包”也是一种起哄方式。“打架”并不意味着故意打架,而是由聊天中的一个话题引发,然后成员与网络颜文字保持通话。网络成员在通信过程中完全使用颜文字。这时候在理性层面传达意思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大家都参与到这样的狂欢氛围中,获得相互认可和娱乐的乐趣。然而,在一些学习小组中,一旦群主用自己的网络表情符号确定了风格基调,大多数小组成员就会以起哄的方式使用类似的网络表情符号。如果群主使用“暴走”风格的网络表情符号,跟风参与输入的表情几乎都是“暴走”风格,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统一。再比如,一篇关于打麻将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附上一句“还好我没学会”。然后第一个人在评论中用了“我们会教你”并加了一个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这是个人之间的交流,然后几个人会用相同的句型和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进行回复,从而形成“队列”形式,将个人的想法扩展为所有人的输入,并将一个人的回复变成所有人的。

第四,娱乐——肆意表达

追求娱乐是人类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出于寻求快感和逃避社会控制的本性。互联网颜文字被部分用来解释传达情感的基本功能。如今,网络中存在大量风格各异的颜文字,大多是为了娱乐。网友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轻松的,搞笑的,幽默的,无厘头的,低俗的,这些肆意的表达成了传播中的一种游戏。单一的网络表情符号就像一个单一的镜头,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如果把网络表情符号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情节,达到单一网络表情符号所不能产生的意义。比如网络表情符号中的“你看到这朵花了吗”“我不给你”“啪”这三个表情形成一个系列,贯穿对话中的情节,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一些不友好的行为,可以说是某种“调侃”行为。严肃和认真之间所谓的酣畅淋漓的表演,展现了平民的智慧和狡诈,让一些看似神圣和道德的形象在笑声中消失。甚至,用严肃的情态诠释讽刺的故事[3]。在现实生活的观念中,分享、付出等。都是美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而网上颜文字所展示的“扑面而来”等动作,完全违背了我们值得称道的品质,可以说是在嘲讽生活中的美好,给人以逻辑常识上的错位,最终达到娱乐的效果。在这个时候,网络表情符号的背景和它所代表的东西并不十分重要,也没有人关心。只要看完能达到娱乐效果,这一系列网络表情符号的使命就完成了。

有时候人们会对一些事物进行漫画式的描述,似乎是在解构它们的基本形态,呈现它们的荒谬。其实就是对某些事物的认可和张扬[3]。例如,一个由真实建筑背景环境和虚拟在线颜文字组成的在线表情包,展示了一个走在充满情侣的街道上的人物,但这个人物的头是一只狗。这是情人节微信微博上频繁推送的一个表情,用来调侃“别人成双成对很幸福,你只能单身狗”。“单身狗”指的是没有恋爱或结婚的人。类似于“光棍”,有自嘲和自嘲的意思,带有幽默的色彩。“单身狗”指的是“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后的第一代网民”。他们刚到26-35岁,正是晚婚的集中年龄。这个群体庞大,深受互联网影响,普遍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已经到了晚婚的年龄,这让他们很担心。在传统的语言环境中,“单身狗”很容易让人产生被侮辱或被贬低的感觉,但在网络环境中,“单身狗”没有嘲讽和侮辱的取向。“狗”的印象在网络空间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产生与狗原有形象相符的含义,如依赖、忠诚、聪明、愚蠢等特征。所以“单身狗”这个词也有自己的联想色彩,可爱和刻薄产生了一种幽默,而网络流行语则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民间幽默感,有戏谑的成分。

以色列学者阿夫纳·齐夫(Avner Ziff)在《人格与幽默感》中说:一般来说,开玩笑的自我保护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同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被划分为严格的等级,群体对立严重。冲突和敌意在现实中无法解决,给他们带来了高度的压力和身心伤害。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用笑话来缓解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和愤怒。《单身狗》所反映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在娱乐中一笑置之。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切公共话语越来越多地以娱乐的形式出现,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愿意成为娱乐的附庸。”[2] 5-6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顺畅的表达方式,人们逐渐进入了一种相对自由、随意的表达状态。网络颜文字具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娱乐可以说是人类的天然需求。某种程度上,恶搞、搞笑、搞笑成了人们发泄和表达自我的便捷廉价的出口,而游戏恰恰成了人类本质特征的体现。

动词 (verb的缩写)漂移——语境的跨界

语言是为了满足表达、交流和沟通的需要而产生的,但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成为主体表达自己意思的工具。所以2017第三期的“文字不够”、“宁愿扔掉也不要给你”、“我只能懂”也是很自然的。互联网表情符号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社会交往的中介,帮助青少年缓解和避免语言本身在表达上的局限性,在不同人群中逐渐达成公约,实现便捷的生产、分享和交流。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既定的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语境下,同一网络表情符号的意义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意义的漂移。例如,有人问:为什么在线表情符号中的“挥手”只表示“再见”,而不是“你好”?但是,当提问者用这种表情开始聊天时,对方会觉得奇怪,甚至误解。同样的表情,微笑和挥手,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在将语言转化为网络表情符号的过程中,还是在了解网络表情符号的过程中,网络表情符号本身的含义都是非常模糊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到挥手的表情,第一印象就是少数人有不同的理解。

网络颜文字的拟态,让网友第一眼自然想到与之匹配的动作、表情、情绪。比如说告别的时候,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是凝视,微笑,挥手。而且这个动作和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步骤几乎一致,区别可能在于你说的是“再见”还是“你好”。对某些人来说,“再见”是一种高举过头顶的小波浪手,与那些为了吸引远处人的注意而大幅度摆动的手不同。所以这个表达虽然是通用的,但是根据不同人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含义。如今,“再见”这个表达有着广泛的用途,不仅用来告别,也用来表示“友谊”“交朋友”意味着朋友之间的关系已经告一段落,挥手告别。联系到“尤金”本身使用的语境,“再见”的网络表情符号可以用在对某件事感到极度惊讶、无助、无言以对的情况下,所以无法接受,所以挥手再见。在某些场景中,《再见》的文字和网络表情符号更生动有趣地展现了难题带来的困扰,也是面对难题处理友情的一种调侃。

不仅符号本身的意义是模糊的,而且符号在不同场合的细微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的意义。例如,网络表情符号“微笑”的笑脸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用作微笑,但在其他情况下,它就变成了所谓的嘲讽脸。当“微笑”的网络表情符号表现出嘲讽的含义时,微笑的表情就改变了友谊的常规含义,这就好比语言表达中的“呵呵”一词,原本是友好的微笑,现在网络中的“呵呵”被用作“无语”、“冷漠”或冷嘲热讽。这种意义上的差异是因为表达的语境不同,从简单的拟声词逐渐演变为“有意义”。网络颜文字中的“笑脸”有时传达的是一种微笑,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有时让人不明白真正的含义,有时又表示无话可说,或者对对方的态度不置可否,表示一种无奈。网络上流行一句话“闲话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可见网民对于“呵呵”这个词的无奈,“笑脸”的网络表情符号有时也有“呵呵”的效果。

此外,在网络表情符号的“笑脸”系列中,还有“开心”、“大笑”、“微笑”四种类型的表情符号。即使都是“笑”的意思,但表现细节不同,也会导致认知上的差异。“幸福”和“微笑”在情感上没有太大区别。“笑”和“坏笑”也在微笑中传递着亲密,不会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笑脸”系列表情最大的区别是眼神,真正的微笑是眼神的变化。因此,虽然网络表情符号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当它转化为一个符号时,往往只选取有代表性的特征,这将直接导致生活中细节、情感特征等信号的丢失。因此,当细节丢失时,常规意义会产生错误,人们在解读网络表情符号时会包含更多的主观解读。由于认知不同,不同语境下对网络表情符号的解读不同,所以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网络表情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通用语言,跨越了民族、国家、语言等障碍,可以凭借通用符号进行简单的交流。对网上表情符号的解读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例如,在西方国家,“双手合十”的网络表情符号表示“祈祷”和“祝福”,而在日本则表示“请”和“谢谢”,在一些国家则表示“击掌”。网络表情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改变其含义,其含义会随着语境和语言的规则而改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里,正是阐释使符号与符号的关系在符号和意义的生产过程中变得流动和积极[4] 38。就像一个“微笑”的表情,对父母来说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但在年轻网友眼里可能意味着无奈、愤怒、冷漠和友善。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对表情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网络表情符号及其传统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约定俗成的含义是人们赋予的,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标签

时至今日,网络颜文字已经成为网络空间交流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在虚拟空间的特殊语境中,自由表达和意义阐释由主体的“书写”来完成。许多互动表达演员需要掌握符号背后的意义,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意义享受和与他人的情感交流。这使得正确使用网络颜文字的能力成为网络传播主体必须掌握的文化素养。网络颜文字的产生和意义生产依赖于一个特定的场域,这个场域就是网络互动中双方的缺席。网络屏幕终端作为传播媒介,虽然跨越了人际传播的时空屏障,但也“屏蔽”了现实空间传播中最生动的表情和声音。网络颜文字的出现是网民主动建构个体身份与群体交往关系的结果,是对现实社会交往缺陷的一种弥补:它将现实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情和声音抽象为图形符号,用模拟的表情和发声动作唤起双方对真实交往场景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想象参与的互动语境中,符号及其意义得以产生,并不断被赋予新的表意内涵,创造出新的符号表征。

详细评论见原日志。

民俗论坛

编辑团队

我们

投稿|合作|交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