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猜猜有什么不一样》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猜猜有什么不一样》教学反思作者:陈丽华 时间:2013-03-26 20:33:17大班数学活动《猜猜有什么不一样》教学反思1.选材生活化、趣味化、经验化。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身子女,他们关注自身比较多,不太会去关注周围的其他的小朋友和他自己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同时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当中的一条主题目标就是让幼儿去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最后结合大班“分类”的核心经验,分类的多样性和在同一组物体当中不同的分类方式。陈玮珺老师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猜猜有什么不一样》,《猜猜有什么不一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孩子自身作为一种活动的材料来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使这样的一个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是一个能符合大班幼儿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的教学活动。同时符合新《纲要》的指示:科学领域的知识应该“情境化、、过程化、生活化、经验化”。 今天的活动中,陈玮珺老师始终让游戏贯穿整个过程,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最后意犹未尽。2、活动目标指向清晰,层层落实。这个活动对幼儿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玮珺老师提出的活动目标一是“发现人有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并且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尝试说说理由”。这是一个从学习经验或认知经验的角度对幼儿提出的活动要求。教师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来层层落实目标:首先,请一个小朋友说出某一种差异以及某一种判断的标准,然后请小朋友按照要求来表现出来,如果是按照头发是短的和长的,我们可以怎么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知道按照头发可以这样分。其次,老师在没有告诉幼儿标准的情况之下,请一些幼儿做出来,也就是呈现一个结果,然后让幼儿来猜,这其中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是有什么分类的标准,显然对幼儿是充满思维挑战的,幼儿需要把这个标准给找出来,然后清楚地表述,如:穿园服的和不穿园服的不同。最后,教师让幼儿小组合作、设定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做出来,然后让另一组幼儿猜。这一环节更加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2、目标多元整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游戏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数学分类的经验,也获得了学习遵守游戏规则、语言表达等经验。在活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不是数学问题,但需要幼儿去解决问题,比如说一组幼儿已经按照“高矮”标准进行分类,另一组幼儿马上调整变成“扎辫子”标准进行分类,以不违犯游戏规则,这体现了本次活动的一大价值,即注重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根据大班幼儿思维水平,即大班幼儿已经能够与同伴确认某一个***同目的,然后围绕这个目的去***同努力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活动中,教师提出的目标二是“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学习商量和合作”,教师很巧妙地设计了“猜猜有什么不一样”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商量与合作。这些都增大了今天数学活动的价值。3、活动操作材料简便易行,实用有效。通常在幼儿园分类活动中,老师会耗时制作、准备一大堆的教学具。但是今天教师并没有这样做,她只是准备了两个呼啦圈,两个用于积分的小象玩具,这些都是幼儿园里常见的、随手可取的材料,以及教师充分利用了每个幼儿身体上(外在的、所带的)自然的特点(服饰、高矮、性别等不同)来组织展开活动。这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理念,就是教学设计并不在于内容环节有多少难、活动操作材料有多复杂,而是应该首先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领域核心经验、主题核心经验,然后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幼儿能够充分地参与,体现活动材料以及教学形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师幼互动积极有效。陈玮珺老师对幼儿的回答能积极有效地回应,在过程中能及时归纳总结幼儿的操作行为(“ 人除了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见不同,还有一些不同时看不见,需要好好想一想、找一找的”),以此不断推进活动,也能运用儿歌(“红圈圈、绿圈圈,按什么不同来站圈,三、二、一” )组织游戏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