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役
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为越南***和国及美国对抗***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越南战争有多重含义,包括:法国人的越战,美国人的越战,越南人内战,中国人的越战(参见对越自卫反击战),最为出名的为美国人的越战。
本文所指为美国所参与的越战。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现越南政府称之为: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6?5n Tranh Ch?6?3ng M?6?3 C?6?7u N?0?6?6?3c),为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谓越***)反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和国(南越)的战争。美国在本次战争中失败(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南方反政府军“民族解放阵线”在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的支持下,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开始扶植南越的美国总统是Dwightd David Eisenhower(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John Fitzgerald Kennedy(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Richard Milhous Nixon(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统一了越南全境。 [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和国(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印度支那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庭艳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和国(称“南越”)。
日内瓦会议(1954年)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庭艳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行个人独断独行的威权统治,这也使北越赢得公***关系战的胜利。北越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全国选举举行,***产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北方的***产主义者不可能允许自由的选举在他们那一半越南举行。)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一样